飛機在中美之間飛呀飛,是否飛過太平洋,我曾在萬米高空......

從1997年赴美商務考察到後來的赴美探親,我已很多次的飛往美國。時至今日,仍然有一些沒去過的朋友特別是要赴美留學的年輕學生好奇的問我:"坐飛機到美國,到底飛不飛過太平洋呀------"

飛機在中美之間飛呀飛,是否飛過太平洋,我曾在萬米高空......


對這個問題,一開始我也並不在意,因為上了飛機吃了送餐,而後的時間裡慢慢的就進入了夢鄉。機艙裡也關了遮光板和大燈,開了夜明燈,整個機艙裡除少數人通過每座一個的小型顯示屏看看電視、聽聽音樂外,多數人都抓緊時間睡了。飛機要在空中飛行十幾個小時,因時差問題要快速跨夜,由天亮迅速天黑然後再到天明,妥妥的睡上一覺是最好的選擇。

後來我開始關注這個問題,是飛過還是閃過,怎麼也要有個準確的答案呀,於是十多年間在萬米高空我分別做過一去一回兩次跟蹤追記。

第一次是在2008年6月,我守在座位前方的顯示屏旁,跟蹤記寫了飛行的軌跡。

那是美國大陸航空公司的波音777型飛機。起飛時間是下午3點45分。中國北京到美國紐約長達10980公里,飛行高度萬米左右,飛行時間長達13個小時零8分鐘。飛機爬升到萬米高空後,是在雲層之上,向下看被雲層所擋是什麼也看不見的,只能通過座位前小型顯示屏的畫面進行沿途路線的記載。

飛機在中美之間飛呀飛,是否飛過太平洋,我曾在萬米高空......


根據途中飛機上的顯示屏不斷地顯示告知,我做了這樣的記錄:飛機由北京出發後開始向北飛,由承德周圍的上空飛往外蒙,然後經過俄國西伯利亞的帕託姆高原、上揚思科山脈進入北冰洋。沿北冰洋邊緣海域進入加拿大北極群島,經由群島最北部的伊麗莎白女王群島,在布西亞灣和巴芬島上空南下,飛越了哈得遜灣和詹姆斯灣,在魁北克省的瓦勒多、安大略省的渥太華之間的上空進入美國。在美國,途經五大湖區域進入紐約,最終降落在紐瓦克國際機場。

這次的跟蹤記錄告訴我們:飛機並不是直接飛越太平洋到美國的,它閃開了太平洋,飛過北冰洋進入美洲。

2019年10月,過去11年了,我選擇了從美國南方的休斯頓飛回北京。這次是坐的中國國際航空的飛機,在飛機上,我對照著顯示屏再一次做了航線記載:

飛機從休斯頓起飛後,穿越美國的俄克拉荷馬、堪薩斯州等一直向北,從加拿大西北部進入北冰洋波弗特海,然後向西經由霍爾基特角、巴羅角、楚科奇海上的弗蘭格爾島上空,進入俄羅斯北部的東西伯利亞海,並由此南下,穿越俄羅斯的科雷馬平原、勒拿河和雅庫斯克、阿爾丹、斯塔諾沃伊山脈,從滿洲里附近上空入境中國,然後向東南方向飛向北京。

飛機在中美之間飛呀飛,是否飛過太平洋,我曾在萬米高空......

實拍座位前的小顯示屏


這次的記錄再次告訴我們:飛機在中國到美國之間的來回飛行,確實沒有飛越太平洋,而是經由北冰洋。

為什麼要這麼飛呢?

1、 安全的需要。直接飛過太平洋,路途遙遠,下面全是海,如果飛機中途出現機械或其它方面的問題,無法就近尋找到備降機場,這對機組和乘客的安全不利。

2、 節約的需要。飛行距離越短,油料等物資的耗費就越少。地球是圓的,在北京和紐約兩點畫出的圓弧線中,經由太平洋的弧線比較長,因此不可取。

3、 借力的需要。在地球南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由於赤道上空受熱上升的熱空氣與極地上空的冷空氣在中緯度交匯,形成了一股常年吹颳得比較強勁的大氣環流,這就是我們熟知的盛行西風帶。藉助這股高空的盛行西風,飛機好比獲得了加速度,到達目的地在時間上和燃油消耗上都會更節省。

當然,如果一定要飛越太平洋,那就不是直飛了,必須要中途經停來加油或載客,比如東京或夏威夷。一般的直飛,選擇越過北冰洋還是比較合理的。不過飛機在返回時,通常不能完全按照來時的路線,而會另選距離短、不逆風的路線來飛。再加上實際的飛行路線常會受天氣、備降機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有所變動。因此,在飛行的時間上,來和往是並不完全一樣的。

飛機在中美之間飛呀飛,是否飛過太平洋,我曾在萬米高空......


目前我國每週有三百多個直飛航班往返於中美兩地,有直飛紐約的,直飛芝加哥的,直飛西雅圖的,直飛聖何塞的,直飛舊金山的,直飛洛杉磯的,直飛波士頓的,直飛華盛頓的,直飛達拉斯的,直飛休斯敦的等等;有中國的國際航空,海南航空,南方航空,東方航空,達美航空,廈門航空等等;有從北京起飛的,從上海起飛的,從南京起飛的,從廣州起飛的,從深圳起飛的,從長沙起飛的,從成都起飛的等等。除中國的航班外,美國也有航班往返於中美兩地。

世界說大也大,說小也小,昨天還在北京,今天就可以來到萬里之外的美國。這麼多的航班忙碌在中美航線上,為什麼寧願從北極上繞一圈也不橫穿太平洋,簡要歸納原因就是:距離短,成本低,更好的保障機組和乘客的安全,這就是最重要的原因。

準備赴美的你,明白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