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公道杯,又稱茶海或者茶盅。


最早起源於漢代的酒器。其意義被現代茶道所使用,引申到茶道中。


據傳,“公道杯”這個名字來源於朱元璋的一場慶功宴。那年御窯廠燒了一批九龍杯,進貢給了朱元璋,朱元璋甚為喜愛,決定用來喝酒。江山大定後,在一次宴會上,朱元璋想給不可一世的元老們一定的震懾。於是吩咐,在喝酒時,這幾位元老大臣一併斟滿。其他大臣的酒杯中則只有少量御酒。


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待到飲酒時,其他大臣卻高高興興地喝了酒,而那幾位被“特殊照顧”的大臣,酒杯中竟一點酒也沒有了,十分的尷尬。


這九龍杯造法特殊,用來盛酒時,只可淺平,不能過滿,否則杯中的酒會全部漏掉,一滴不剩。朱元璋覺得這九龍杯盛酒十分公道,於是為之取名“公道杯”。


公道杯有“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的含義。也符合《易經》中“謙受益,滿招損”的中國哲學思想。

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明代御窯廠曾造“九龍杯”,

杯中央立有龍頭,內設空心瓷管。

此杯盛酒最為公道,

注酒時只能淺平,不可過滿,

否則杯中酒便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

這種處世哲學,

正是古來聖賢立身的準則。

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今天喝酒場合,人們講究豪氣,飲酒之風不同以往,飲酒情趣也有所變化,公道杯難覓蹤影。不過,在喝茶的地方,一種變簡單了的公道杯,成了人們的常用茶器。


有大,有小;或陶製,或瓷制;有文氣的,有禪意的。茶器之中,不會被嫌多的,公道杯絕對算是一種。


調和茶湯濃度,沉澱茶渣,觀賞茶湯……


還有器物本身的造型,器質……


以及人人平等的茶道精神所指……

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品茶使用公道杯,先不論茶湯滋味如何,品賞之中確實多出情趣幾許。


當然,如今也有見茶壺泡茶,就直接出湯到茶杯之中喝茶的,因茶而異,遇景而為,並無不妥。但我想,喝茶不用公道杯,茶的滋味不會缺,缺少的將會是一份情趣。


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茶席的公道杯主要起到一個分流的作用。泡茶時,公道杯可以使茶湯更快的冷卻,保持茶席桌面的整潔。


更重要的是可起到分流濃淡,勻湯厚薄的作用。同席分飲,使得大家所得茶湯濃度相近,滋味一般。傾倒從容,舉止典雅,一碗茶湯端出。盞前不分你我,杯中無論高低。

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我們端起公道杯,愉悅的觀賞茶湯之色,用舒服的節奏分茶湯入杯中,鼻子湊近眼睛微閉,感受留存在杯體中的茶香……


如此情趣與美感,總叫人禁不住要貪上幾杯。

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將茶湯從壺中倒出的須臾片刻,

最初及最後的茶湯濃淡相去甚遠。

為避免濃淡不均,

讓每一位來客品嚐到相同滋味,

需先把茶湯全部倒入茶海,

再一一分至杯中。


茶湯在茶海中得以調和,

同時沉澱細小茶渣、茶末。

這一過程無聲無息,

卻滿含茶人的謙卑與誠意。

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杯璧的角度、口沿的線條、薄厚的拿捏,

是公道杯是否出水流暢、斷水爽利的關鍵。

茶煙緩緩沿著杯壁爬升,

到了口沿處,

又像流雲一般斜洩而出,

最終攜著茶香消失在微茫的空氣中。


茶者專注凝神,

把茶湯由茶海傾注到品茗杯中,

此時瀰漫的,

是來自天地、農人與製茶者的滋味與溫度。


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茶海有一個「海」字,

言其有容大之心。

無富貴貧賤之分,

無親疏遠近之別,

至少這盞茶,

想要與你分享一樣的甘苦滋味。


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公道杯作品鑑賞


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公道杯,茶席之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