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抄襲”事件看教育——胡紅梅也是犧牲品

近兩天,胡紅梅事件在教育界炸了鍋,能力超強的“名師”抄襲引發了各路討伐。其實胡紅梅的“抄襲”在教育界絕非單一現象,反響之所以強烈,很大程度上是人們對當前教育評比體制的一種排斥,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胡紅梅也是一個犧牲品。

通過“抄襲”事件看教育——胡紅梅也是犧牲品

接觸過胡紅梅老師的人都有同感,人美能力強,無論從教學業務,還是領導能力都是實力派,這樣的老師放在哪裡都會發光,在教師群體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那麼,有能力人為什麼還去造假?其實只要從事教師行業的人都有知道,抄襲在教育工作中一直普遍存在,從備課教案,到論文課題,誰能免抄?可能用個好聽的說法叫參考借鑑,或者洗稿拼湊,但不管怎樣,都脫不了一個“抄”字,看看所謂的“成果”就知道了,有多少東西是自己工作實踐所得。

通過“抄襲”事件看教育——胡紅梅也是犧牲品

教育中“抄”的盛行,由來已久,曝光的事件也不少見,但卻從沒有像胡紅梅這般引起轟動,歸根到底與胡老師的敏感的身份有關,通過網友曬出她的名師、模範、能手、“十大”等身份相關的貼子可以看出,人們對胡老師“名師”身份更加關注,至於抄襲損害了哪些人利益,除了道德的批判外並沒有很多的反響。可謂:成也名師,敗也名師。恰恰這些有光環身份和“抄襲”二字犯衝,以至於胡紅梅真正的才華也都忽略不計了,換成普通的老師估計也許就不了了之,也可以說是“名師”才是事件發酵的根本原因。眾多的筆伐中,老師佔了絕大多數,言論中可以看出,人們真正排斥的是當下“名師”為代表的教育評比制度。

通過“抄襲”事件看教育——胡紅梅也是犧牲品

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深有體會,老師的發展離不開各種評比活動,而參加評比則需要上交各種材料和證書,不管實際從事的什麼工作,需要交的證書和材料不能缺項,有些證書需要靠實力,有的材料則需要去“造”,比如每到教師評聘季,各種論文課題推送廣告漫天飛,老師們為了彌補自己的缺項,抄襲造假已成常態,甚至不擇手段。不僅是老師的評比,學校很多的活動這都是如此,上級的檢查評比就是看材料,只要材料齊全有亮點就可以評高分,無疑這樣的評比制度在某些層面鼓勵老師和學校造假。

通過“抄襲”事件看教育——胡紅梅也是犧牲品

很多的名師就是靠評比打造出來的,這樣的老師往往個人素質出眾,善於表現,有時“一課”成名,一步成功,步步通暢。因為各種評比活動都是有門檻和限制的,拿到校級,才有資格參加縣級,逐級類推。並且教育的各項活動基本都是年年重複換湯不換藥,資格限制卻是一樣的,普通的老師一步落下,就再難有機會和資格。而上級榮譽的分配都是卡條件的,這樣機會和榮譽都會集中在那幾個人的手裡。一證在手,證證不愁,名師評比、職稱評聘、幹部選拔基本都是這樣的套路。

通過“抄襲”事件看教育——胡紅梅也是犧牲品

相比那些名師,大多數工作在基層的老師,埋頭教學卻難以成名,晉級提拔更是被名師佔據,也可謂“名師”害人不淺,所以老師們對這種評比可以說極其反感,隨之對各種評比出來的選手也是不感冒,對胡紅梅的口誅筆伐可見一斑。所以胡老師的能力再強,難以掩蓋她的瑕疵,或者說是這種制度下取得的光環放大了她的瑕疵。從這個角度說,胡紅梅也是制度的犧牲品。

通過“抄襲”事件看教育——胡紅梅也是犧牲品

事件發酵後單位和部門紛紛做出處罰決定,對胡紅梅而言,所有的光環掃地,得不償失,傷害遠大於懲罰。我們不禁要反思,抄襲要懲罰,那麼縱容“抄襲”的制度和部門該如何處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