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人魂牽夢縈的“紅印圓茶”

普洱茶人魂牽夢縈的“紅印圓茶”

紅色的普洱茶就變成令所有普洱茶人魂牽夢縈的“紅印圓茶”。

畢竟,紅印不只是當前普洱茶國營廠茶品系中的翹楚,也代表了國營廠介入雲南茶葉生產的良好開端—紅色包裝的第一批茶品。佛海茶廠創辦人範和鈞先生和張石城先生歷盡艱難,兩年建廠,終於一九四二年正式運轉生產,(紅印圓茶)宛若是吉祥的開端—中國人的紅包;亦或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批茶品—代表紅色江山生生不息。無論紅印圓茶是40年代或50年代的產品,都是具有難以抹滅的歷史價值與人文回憶的陳年普洱茶品。

紅印圓茶,是所有普洱茶人熟悉又陌生的茶品,熟悉的是它曾廣泛的流通於市場,陌生的是它的年代久遠,生產時期可能是由一九四二至一九五八年試製僑銷圓茶止,歷經了十多年戰亂,停產及政權的交替。老茶史話,中茶大紅印傳奇

其中生產風格、環境及市場的變化,也為紅印圓茶在年份、配茶及辨視的課題上,投入了豐富的元素。

因此在討論紅印圓茶的市場特性、產品的分類、年份與配茶區別之前,我們先對紅印圓茶的名稱來源與形制包裝特點分兩方面探討:

名稱的來源

紅印名稱的形成起源於市場的稱謂,即紅色包裝茶品的簡述,與當初生產單位的名稱並無關連。主要是由於其外部包裝醒目的大紅包印刷,令人有喜慶與吉祥的觀感,故紅印之名不脛而走,紅印圓茶一直都是先用勐臘最好的茶菁製作,而在勐海一帶的茶菁,則是做成綠色茶字的普洱圓茶,即可知紅印名稱的形成,主要受包裝特色的影響而形成。老茶史話,中茶大紅印傳奇

包裝形制

1、所有的紅印圓茶均採用單一紅色的字版作為包裝的印刷風格。

2、包裝用紙均採用手工棉紙及長纖維紙(纖維較豐富)及手工硃砂拓版印刷。

3、字版為純中文繁體字字樣,無中英對照。

4、使用之內飛均為純八中標誌內飛與後期七子餅產品均有標示生產單位的內飛不同。

5、除甲級紅印印有甲級字樣及貼紙外長正版外,所有紅印圓茶印裝、顏色字樣均相同。

6、所有紅印均使用純竹製磬包裝。

所以,紅印圓茶除了包裝風格相同之外,基本上在年份、配茶品飲、印刷風格及市場特性是具有可鑑別性的,下列我們先將上述各點一一詳述,但在探討之前我們先對紅印的種類作一全面性的簡介及圖示。即甲級紅印圓茶、無紙軟竹磬紅印圓茶等五大類茶品。老茶史話,中茶大紅印傳奇

紅印圓茶年份的探討是存在兩種觀點的,但由於年代久遠故本人將其分別陳述以供讀者參考,兩種觀點對年份的推斷相差十年,故是需要詳細的討論並保持一定的彈性,再加上紅印在市場已流通數十年,市場早有定論,尤其以昔年香港酒樓老闆及普洱茶茶經紀的說法亦可為參照,基本上有兩種觀點可以討論,我們行來談談流傳在市場已久的第一種說法。

年份說法一

這種說法基本上依據《範和鈞回憶錄》的記載:於1940年開始建廠,歷時約兩年,採用新式的機械生產方式,並鼓勵茶農自產自銷為其代工,尤以藏銷緊茶為多,實驗茶廠至1942年生產第一批產品,基本上佛海茶廠在生產條件上有幾項不同於產中國勐海廠時代的特色可供參考:

一、生產是採用機械生產,產量必定較大,於新中國成立由唐慶陽先生接管之時,生產器械已遭盜賣,生產環境惡劣,反而不如佛海茶廠時代的生產環境,由此我們可以推論佛海茶廠時代的產量可能遠比想像來得大。

二、佛海茶廠時代,是與私人茶商爭利的時代,不但有白勐惠先生創辦的南糯山茶廠外,尚有私人商號生產,故在原料競爭上,範先生採用對茶農統一運銷,取得原料的主導權,相對的為紅印圓茶品質的穩定性提供了主要的證據,畢竟建廠第一批茶品,品質優良乃想當然爾的事,但其亦生產了許多綠茶及紅茶,圓茶只是其中一部份的產品。

三、在佛海實驗茶廠投入生產之前,亦對私人茶商收購緊茶及圓茶,故雖然至1941年佛海茶廠方正式設入生產,但1940年佛海茶廠亦有對外銷售茶品,運用的正是代工的方式,其後此種收購成品,再由佛海廠銷售以補產量不足的策略,便一再的運用,故如果紅印是佛海茶廠時代便已生產的話,其年份可推前二年是可想而知的。(根據文獻《佛海茶莊發展史略》1940年,佛海實驗茶廠,拋出大量資金高價收購已加二緊茶三萬五千多擔及圓茶七千多擔創佛海最高產量)。

如果紅印是生產在佛海茶廠時代,則生產的紅印圓茶年份較早期的產品,即為甲級紅印及早期紅印(大字紅印),基本上甲級紅印分前期及後期,而早期紅印則製作時間較長,配茶風格變化亦大,可知昔年生產環境不穩定所影響,而甲級紅印據香港老茶樓老闆的說法,此乃當年要求依據藍宋聘號(陳期七十五年)配方所訂製的茶品,故配茶風格較為穩定,採用“加重萌芽”的作法,故茶性遠比一般紅印剛烈,蘭香較強且韻味豐富,依據艉品飲藍標宋聘的經驗來看,風格十分接近,但甲級紅印的茶韻卻更為剛烈。

故早期紅印圓茶及甲級紅印圓茶在年份上的推斷約為1940至1950年(其中尚需扣一九四二至四四年停產)且1947至1950年依據《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志》記載,受戰爭後百業蕭條的影響,生產量大是十分低潮的,故推斷大多數的早期紅印為1940年至1947年左右的產品。年份的推斷至此應該相去不遠矣。

勐海茶廠時代(1951年至1957年)

1951年風慶茶廠的創始人,唐慶陽先生於同年為勐海茶廠正式復產,基本上覆產的原因不外有二:

一、緊茶的供應對西藏民具有必要性,基於此等考量,邊銷茶品為工作重點,其後共和國政府甚至對邊銷之價格進行控制並補貼運費等措施,由此可知藏銷緊茶除了是藏民之必須品外尚有聯繫藏民情感的重要作用。

二、普洱茶在雲南便為主要之經濟農業,且亦為提升農民生活素質的方式,亦為戰後恢復民生工作之一,同時,香港向有大量之需求並可向陳歐及蘇聯進行互惠的貿易,故恢復展生及維持銷藏是復產之主因,外銷與否,我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並未有急迫的正當性。我聽說在香港早期的茶樓老闆之間有左派右派之爭,據說在50年代只有左派的老闆能買到茶品,亦可為上述論點提供參照。

此時的勐海茶廠,經營的結構、環境與佛海茶廠時代有明顯的不同,我們可以分點細述:

一、生產型態,已經轉為計劃經濟,由省茶司統籌茶菁的生產,及各省之間的成品及原料之調撥,銷售由省茶司統籌,生產則由各茶廠負責,產銷由此分立。

二、由於戰亂的因素,生產的機器設備均遭盜賣殆盡,故生產方式由機械生產轉為人工生產,產量下降是想見的結果。

三、由於生產量下降的因素,故復產初期的產品有一部份採用成品收購的方式,委由民間代工,故在一九五六年之前,雖然是建國初期,私人商號仍然與國營廠並立,主要還是受到生產量不足的影響並藏銷茶的緊茶是穩定西藏的重要政策,我想這也是私人商號會在社會主義人民政府成立之後,尚能存在一般時期的主要因素。

由於上述的論述,我們可以得知前期紅印及後期紅印,其應該是勐海茶廠時代的產品,並且由於有代工的因素,配方並不穩定,但由於製作上採用人工的因素,故在品質上並不遜於早期紅印,在今日紅印數量近乎稀有的市場來說早期與後期紅印銷售上是無法細分的,只要倉儲狀況良好,茶品的真實性無誤,相信無論是早期紅印、後期紅印均是令人激賞的茶品。

年份說法二

另外一種看法則是認為,紅印圓茶採用的印刷字版為中國茶葉公司雲南省公司,是自一九五O年後方有的稱謂,之前在範和均時代使用的名稱為“中茶貿易公司”,所以認為紅印茶系的產品均為五O年代後之產品,其紅色的包裝風格亦代表紅色的新中國生生不息的意義,且八中標誌的登記始於五O年代,故認為紅印茶系皆始於五O年後,我個人認為此種說法亦有幾點看法可供同好參考。

一、勐海茶廠時代與勐海茶廠時代,並非同一個體系的承襲,在政權上代表了國民黨的敗退及新中國的誕生,而佛海茶廠亦由唐慶陽先生(鳳慶茶廠)另行由宜良茶廠及其他茶廠調配技術人員前往復產,(取自進出口公司志)故可知其與範和鈞時代並未有取襲性,並且其接收的茶廠應為南糯山茶廠即白孟愚先生的茶廠,並非佛海茶廠,因為設備多已流失。故資料是否延續大有疑問,八中標誌自五O年始,乃是新中國成立之故,若之前未有政權交替則應是無可挑戰的說法,但在佛海茶廠那個戰事交鋒的年代,自一九四二年便已停工,一九四八年有小量復產且由誰復產已未可知的混亂年代,是否已有八中標誌便用並在五O年代新中國成立後始沿用並登記亦未可知,但亦仍須許多資料作證方可有定論,至少此亦為可以討論的觀點。

二、一九四二年佛海茶廠停工之後,在撤退之前將許多原料成品存於堡山,且由於戰亂之故,雲南茶葉幾近停擺,許多私人商號應有些許成品及原料囤積,故亦有可能在一九五O年復產之後,用庫存老料壓制,而包裝則為紅色字樣代表紅色江山新氣象的紅印包裝。關於此點我亦與周渝先生日前茶敘中提及,並持相同的看法,我亦提出了一項佐證即為:紅印圓茶及紅印鐵餅並非單一年份的產品,包裝風格亦有不同,且大字紅錢印(含甲級紅印)與小字紅印在年份的差異,在品飲上頗有不同世代的年份差異,並非細微的差異,此在臺港的市場早已是共識,且價格亦不相同,故此種推論亦屬可以被認同的說法,況且動不動就誇口說今年生產的產品是運用數年的庫存茶料壓制的說法,時至今日亦頗為盛行,故在當年戰亂的情形下是合理的推論。

所以無論紅印茶系是始於佛海茶廠時代或勐海茶廠時代,均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產品,且年份亦有可能早於五O年代,但不論如何,兩種說法相差的年份並不大(只有幾年),並不會改變紅印圓茶系的市場地位,畢竟老茶除了包裝辨識外,尚可由品飲中清楚的體認,如此品質驚人與茶韻豐富的紅印茶系產品,有今日的高價,絕非僥倖,同時亦反映了供需的不平衡(數量稀少)及市場的高認同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