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在前,专业在后,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挟的“电子宠物”?

如果将F4定义为追星行为诞生的标志,那么在韩庚解约、“归国四子”前往内地发展的时候,饭圈的轮廓基本定型。

饭圈发展简史

饭圈在一般的定义之中,是一个由站姐、话务、粉头、粉丝组成的阶级森明的团体。在上世纪80年代到2010年这段时期,粉丝群体一度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伴随通讯技术的进步,粉丝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渐渐形成一个个不容小觑的团体。

流量在前,专业在后,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挟的“电子宠物”?

从散粉到饭圈,粉丝抱团的直接好处,便是话语权的提升。从重复购买偶像专辑到购买代言产品再到形式多样的应援,恍惚间旧时出手阔绰只为捧戏子的公子小姐们又回来了。

在宽泛意义上说,饭圈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图腾文化。一个部落的人聚集在一起,追随着飘舞在空中的旗帜,这旗帜注定不会属于任何一个人,却能吸引源源不断的追随者。

流量在前,专业在后,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挟的“电子宠物”?

在这之后,人类有了文字,文化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诞生。诸多风云人物在史书中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看杀卫玠、掷果盈车对应现在的流量明星,杜甫从一个迷弟变为李白挚友让人心神向往,甚至苏轼对陶渊明的崇拜都可定义为追星最初的模样……

崇拜别人、将别人当作偶像、追随自己信从的人,是根植于人类内心深处的美好品德。出于对美好的向往,我们崇拜那些成功的人、爱慕那些美丽的男人或女人。

追星的初衷并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追随者行为的改变,喜欢是世界上最强烈的情感,对于年纪小的孩子却是双刃剑,这一点将会在后面具体说明。

流量在前,专业在后,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挟的“电子宠物”?

一直到了上世纪80年代,衣食无忧的人群将追星视为发泄精力的渠道,既然心中的对于美好的追求无处释放,便随便找一个明星派遣无聊的生活。

F4的出现是散粉向饭圈女孩过度的媒介,相比于之前火起来的张国荣、谭咏麟、四大天王之流,这四个男孩向娱乐圈讲了一个道理:专业能力和颜值高低的前后关系可以换一下。

之所以拿F4举例,你可以发现当时这四个男孩算是纯正的素人出道,纯粹靠着剧中帅气的外表圈粉。当时不乏有粉丝骑着自行车一路追赶偶像,为了见偶像一面离家辍学。

流量在前,专业在后,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挟的“电子宠物”?

鹿晗的出现,在真正意义上开启饭圈文化。不同明星的粉丝借助网络达成同盟,在粉头的号召下控评安利,利用粉丝心中的喜爱,让其自愿为偶像打榜做数据,这种驾驭人心的手段,幸好只用在追星之中。

一般来说,“花瓶偶像”的粉丝更热衷于打榜,因为除了那一串字符之外,偶像没有其他的卖点,恰好现在的市场只看流量,于是饭圈愈发走向极端,饭圈的定义也逐渐狭隘。

流量在前,专业在后,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挟的“电子宠物”?

现在只想问一句,饭圈当中能有超过一半的追星者,能因为追星这件事情积极向上?我想这个答案已经很明显,一个群体越是强调什么就代表越缺乏什么。

偶像产品化

上面说到F4“素人出道”的故事,这四人是“偶像产品化”的最初代表,在F4时期到现在,单纯靠颜值成名的新人越来越多,就连成名已久的中年男星,为了生计也开始逐渐尝试各种人设。

这个时期的偶像已经局限于明星团体之中,我更愿意称之为一个个待价而沽的“人设”。因为很少有明星,能真正担得起偶像这个重担。

流量在前,专业在后,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挟的“电子宠物”?

郭德纲再一次采访中表明捧红一个相声演员并不难,挑上几段还不错的相声发在网站,再找些人来进行造势,便会有源源不断的粉丝因为这个演员的实力而成为粉丝。

一时的爆火很常见,在吸粉之后如何维持热度便是许多“产品化”偶像的困境。公司作为一个持续盈利的企业,不会一直将资源倾斜在一个人的身上,在“造星”的流水线上,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

“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靠着各种各样人设圈粉的偶像,注定会被人设更讨喜的明星取代,在这场赢家通吃的游戏中,胜者永远是下一位。

流量在前,专业在后,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挟的“电子宠物”?

流水线意味着方便替换,巨星时代彻底和观众告别,演艺公司完全掌握一个艺人的职业生涯,除非将整个职业生涯作为赌注,否则几乎没有艺人愿意忤逆来自公司的命令。

对于资本来说,将“追星”这件事情产业化,最重要的是获得一个可以模仿的套路,这样投资方便可以从“饭圈女孩”手中收割利益。

流量在前,专业在后,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挟的“电子宠物”?

难以说谁是谁非,只能说互相情愿,至于日后会不会后悔,这种衍生文化对于市场的危害性,都未被生产商视为需要予以重视的元素,哪怕这是在竭泽而渔。

在粉丝话语权提升的现在,这些明星俨然成为另一种类型的“电子宠物”,他们必须将自己设置成粉丝喜欢的样子,需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去讨好粉丝,看似光鲜实则有苦难说。

孩子手里的枪

饭圈文化的诞生源于有组织的群体的诞生,粉丝们在互联网上聚会,进行控评等操作。在2019年,几乎每个月都要有几家粉丝发生争执,追根溯源,都是一些莫须有的由头。

在追星群体中,饭圈女孩有相对严格的标准,这个标准相当考验一个人的精力。打榜、控评、投票、安利……光看这些陌生的名词,我想大多数二十岁以上的人群都会觉得烦恼。

流量在前,专业在后,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挟的“电子宠物”?

现在的饭圈女孩已经可以和粉丝划分界限,甚至在饭圈中诞生所谓的“白嫖”。这种舆论强调的产生,在言语诱惑和道德绑架下迫使饭圈女孩以自己的财富作为追星的敲门砖。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能够坚持打榜做任务的活跃粉丝粉丝,大多是空闲时间较多的孩子。年龄段集中于十四五岁的孩子,没有见识过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这个时候有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男孩子出现,自然会赢得不少孩子的崇拜。

流量在前,专业在后,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挟的“电子宠物”?

手里有些钱、心思简单幼稚是这群孩子的共性,在资本家的眼中,哪里还会在乎孩子的心灵是否会因为“追星”而扭曲。

网上所谓的水军几乎是一个无稽之谈,在饭圈文化中,控评团队可以瞬间爆破一个账号,有些时候粉丝质疑对方买水军,殊不知自己便是别人口中的水军。

想要获利的人将话语权递到孩子的手中,用自己语言煽动饭圈女孩的行为。很多时候只需要一个由头,饭圈女孩便能自发做出令幕后者心满意足的行为。比如说这一次“227事件”,肖战粉丝就做得相当“优秀”。

流量在前,专业在后,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挟的“电子宠物”?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成了一种流行的趋势,具备消费能力的幼稚青年变为各方争夺的对象。不仅娱乐圈,演艺圈、电竞圈都想要饭圈女孩的到来,渴望着将这群永远茂盛的韭菜连根拔起。

饭圈文化的反噬已经出现,前面数年的竭泽而渔,让影视圈迎来属于自己的寒冬,饭圈女孩用自己的思维在旁边指手画脚,为了利益制作方也只能一次次将作品内涵降低到她们喜欢看的层次。

流量在前,专业在后,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挟的“电子宠物”?

我们是否应该过早将话语权给予这些孩子?我认为需要缓一缓,孩子是无辜的,营销出的偶像文化烂到根。

一个关于快与慢的议题

内地的饭圈文化从台湾模仿到韩国和日本,却没有汲取其中精华部分。某国的宅男们将爱豆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每个人像一座孤岛守着属于自己的喜欢,而国内的不少粉丝,将追星作为借口,宣泄在生活中收获的怨气。

饭圈文化烂到根,本质上源于趋利避害的本性。举个例子,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一年成名,三年将存款变为一长串数字;另外一个是在演艺圈中摸爬滚打数年拼着万中无一的幸运,你会选择哪个?

流量在前,专业在后,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挟的“电子宠物”?

快和慢是个难题,在娱乐圈中这个问题并不难选。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地塑造人设,在相同的人设领域中,先到者总能占据先机,比如女星的“吃货”、“打游戏”等标签。

流量在前,专业在后,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挟的“电子宠物”?

有句话很生动:较真你就输了。一个好演员需要数年甚至十余年的磨练,公司可等不起那么久,大家想要的是立竿见影能看到的收益,于是朱亚文变得油腻,走上一个个综艺,最终在李佳琦直播间现身,将自己活成另外一个极端。

不知怎么说的总结

我一直相信存在即合理,饭圈文化的存在有它的必要性。很多方面对于饭圈不以为意,认为是小孩子“过家家”一般的闹剧。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最终会被自己的想法反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