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在前,專業在後,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挾的“電子寵物”?

如果將F4定義為追星行為誕生的標誌,那麼在韓庚解約、“歸國四子”前往內地發展的時候,飯圈的輪廓基本定型。

飯圈發展簡史

飯圈在一般的定義之中,是一個由站姐、話務、粉頭、粉絲組成的階級森明的團體。在上世紀80年代到2010年這段時期,粉絲群體一度處於分散、孤立的狀態,伴隨通訊技術的進步,粉絲之間的聯繫日益頻繁,漸漸形成一個個不容小覷的團體。

流量在前,專業在後,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挾的“電子寵物”?

從散粉到飯圈,粉絲抱團的直接好處,便是話語權的提升。從重複購買偶像專輯到購買代言產品再到形式多樣的應援,恍惚間舊時出手闊綽只為捧戲子的公子小姐們又回來了。

在寬泛意義上說,飯圈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圖騰文化。一個部落的人聚集在一起,追隨著飄舞在空中的旗幟,這旗幟註定不會屬於任何一個人,卻能吸引源源不斷的追隨者。

流量在前,專業在後,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挾的“電子寵物”?

在這之後,人類有了文字,文化開始在這片土地上誕生。諸多風雲人物在史書中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看殺衛玠、擲果盈車對應現在的流量明星,杜甫從一個迷弟變為李白摯友讓人心神嚮往,甚至蘇軾對陶淵明的崇拜都可定義為追星最初的模樣……

崇拜別人、將別人當作偶像、追隨自己信從的人,是根植於人類內心深處的美好品德。出於對美好的嚮往,我們崇拜那些成功的人、愛慕那些美麗的男人或女人。

追星的初衷並沒有變化,唯一變化的是追隨者行為的改變,喜歡是世界上最強烈的情感,對於年紀小的孩子卻是雙刃劍,這一點將會在後面具體說明。

流量在前,專業在後,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挾的“電子寵物”?

一直到了上世紀80年代,衣食無憂的人群將追星視為發洩精力的渠道,既然心中的對於美好的追求無處釋放,便隨便找一個明星派遣無聊的生活。

F4的出現是散粉向飯圈女孩過度的媒介,相比於之前火起來的張國榮、譚詠麟、四大天王之流,這四個男孩向娛樂圈講了一個道理:專業能力和顏值高低的前後關係可以換一下。

之所以拿F4舉例,你可以發現當時這四個男孩算是純正的素人出道,純粹靠著劇中帥氣的外表圈粉。當時不乏有粉絲騎著自行車一路追趕偶像,為了見偶像一面離家輟學。

流量在前,專業在後,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挾的“電子寵物”?

鹿晗的出現,在真正意義上開啟飯圈文化。不同明星的粉絲藉助網絡達成同盟,在粉頭的號召下控評安利,利用粉絲心中的喜愛,讓其自願為偶像打榜做數據,這種駕馭人心的手段,幸好只用在追星之中。

一般來說,“花瓶偶像”的粉絲更熱衷於打榜,因為除了那一串字符之外,偶像沒有其他的賣點,恰好現在的市場只看流量,於是飯圈愈發走向極端,飯圈的定義也逐漸狹隘。

流量在前,專業在後,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挾的“電子寵物”?

現在只想問一句,飯圈當中能有超過一半的追星者,能因為追星這件事情積極向上?我想這個答案已經很明顯,一個群體越是強調什麼就代表越缺乏什麼。

偶像產品化

上面說到F4“素人出道”的故事,這四人是“偶像產品化”的最初代表,在F4時期到現在,單純靠顏值成名的新人越來越多,就連成名已久的中年男星,為了生計也開始逐漸嘗試各種人設。

這個時期的偶像已經侷限於明星團體之中,我更願意稱之為一個個待價而沽的“人設”。因為很少有明星,能真正擔得起偶像這個重擔。

流量在前,專業在後,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挾的“電子寵物”?

郭德綱再一次採訪中表明捧紅一個相聲演員並不難,挑上幾段還不錯的相聲發在網站,再找些人來進行造勢,便會有源源不斷的粉絲因為這個演員的實力而成為粉絲。

一時的爆火很常見,在吸粉之後如何維持熱度便是許多“產品化”偶像的困境。公司作為一個持續盈利的企業,不會一直將資源傾斜在一個人的身上,在“造星”的流水線上,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

“拜拜就拜拜,下一個更乖”,靠著各種各樣人設圈粉的偶像,註定會被人設更討喜的明星取代,在這場贏家通吃的遊戲中,勝者永遠是下一位。

流量在前,專業在後,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挾的“電子寵物”?

流水線意味著方便替換,巨星時代徹底和觀眾告別,演藝公司完全掌握一個藝人的職業生涯,除非將整個職業生涯作為賭注,否則幾乎沒有藝人願意忤逆來自公司的命令。

對於資本來說,將“追星”這件事情產業化,最重要的是獲得一個可以模仿的套路,這樣投資方便可以從“飯圈女孩”手中收割利益。

流量在前,專業在後,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挾的“電子寵物”?

難以說誰是誰非,只能說互相情願,至於日後會不會後悔,這種衍生文化對於市場的危害性,都未被生產商視為需要予以重視的元素,哪怕這是在竭澤而漁。

在粉絲話語權提升的現在,這些明星儼然成為另一種類型的“電子寵物”,他們必須將自己設置成粉絲喜歡的樣子,需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儘量去討好粉絲,看似光鮮實則有苦難說。

孩子手裡的槍

飯圈文化的誕生源於有組織的群體的誕生,粉絲們在互聯網上聚會,進行控評等操作。在2019年,幾乎每個月都要有幾家粉絲髮生爭執,追根溯源,都是一些莫須有的由頭。

在追星群體中,飯圈女孩有相對嚴格的標準,這個標準相當考驗一個人的精力。打榜、控評、投票、安利……光看這些陌生的名詞,我想大多數二十歲以上的人群都會覺得煩惱。

流量在前,專業在後,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挾的“電子寵物”?

現在的飯圈女孩已經可以和粉絲劃分界限,甚至在飯圈中誕生所謂的“白嫖”。這種輿論強調的產生,在言語誘惑和道德綁架下迫使飯圈女孩以自己的財富作為追星的敲門磚。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能夠堅持打榜做任務的活躍粉絲粉絲,大多是空閒時間較多的孩子。年齡段集中於十四五歲的孩子,沒有見識過真正的生活是什麼樣子,這個時候有一個各方面都優秀的男孩子出現,自然會贏得不少孩子的崇拜。

流量在前,專業在後,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挾的“電子寵物”?

手裡有些錢、心思簡單幼稚是這群孩子的共性,在資本家的眼中,哪裡還會在乎孩子的心靈是否會因為“追星”而扭曲。

網上所謂的水軍幾乎是一個無稽之談,在飯圈文化中,控評團隊可以瞬間爆破一個賬號,有些時候粉絲質疑對方買水軍,殊不知自己便是別人口中的水軍。

想要獲利的人將話語權遞到孩子的手中,用自己語言煽動飯圈女孩的行為。很多時候只需要一個由頭,飯圈女孩便能自發做出令幕後者心滿意足的行為。比如說這一次“227事件”,肖戰粉絲就做得相當“優秀”。

流量在前,專業在後,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挾的“電子寵物”?

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成了一種流行的趨勢,具備消費能力的幼稚青年變為各方爭奪的對象。不僅娛樂圈,演藝圈、電競圈都想要飯圈女孩的到來,渴望著將這群永遠茂盛的韭菜連根拔起。

飯圈文化的反噬已經出現,前面數年的竭澤而漁,讓影視圈迎來屬於自己的寒冬,飯圈女孩用自己的思維在旁邊指手畫腳,為了利益製作方也只能一次次將作品內涵降低到她們喜歡看的層次。

流量在前,專業在後,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挾的“電子寵物”?

我們是否應該過早將話語權給予這些孩子?我認為需要緩一緩,孩子是無辜的,營銷出的偶像文化爛到根。

一個關於快與慢的議題

內地的飯圈文化從臺灣模仿到韓國和日本,卻沒有汲取其中精華部分。某國的宅男們將愛豆視為自己的精神寄託,每個人像一座孤島守著屬於自己的喜歡,而國內的不少粉絲,將追星作為藉口,宣洩在生活中收穫的怨氣。

飯圈文化爛到根,本質上源於趨利避害的本性。舉個例子,現在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一年成名,三年將存款變為一長串數字;另外一個是在演藝圈中摸爬滾打數年拼著萬中無一的幸運,你會選擇哪個?

流量在前,專業在後,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挾的“電子寵物”?

快和慢是個難題,在娛樂圈中這個問題並不難選。大家都在爭分奪秒地塑造人設,在相同的人設領域中,先到者總能佔據先機,比如女星的“吃貨”、“打遊戲”等標籤。

流量在前,專業在後,明星已成被流量裹挾的“電子寵物”?

有句話很生動:較真你就輸了。一個好演員需要數年甚至十餘年的磨練,公司可等不起那麼久,大家想要的是立竿見影能看到的收益,於是朱亞文變得油膩,走上一個個綜藝,最終在李佳琦直播間現身,將自己活成另外一個極端。

不知怎麼說的總結

我一直相信存在即合理,飯圈文化的存在有它的必要性。很多方面對於飯圈不以為意,認為是小孩子“過家家”一般的鬧劇。抱有這種想法的人,最終會被自己的想法反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