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行書第三:《寒食帖》

天下行書第三:越老越看得懂《寒食帖》

寒食帖》,全名《黃州寒食詩帖》,簡稱《寒食詩帖》,又稱《寒食節帖》,是北宋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1082年)的行書代表作,左側有黃庭堅跋文,被譽為“蘇書第一”,二十世紀末更被評為“天下第三行書”,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其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流傳-有神靈呵護

《寒食帖》縱34.2公分,橫199.5公分,為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1082年)寒食節於東坡雪堂寫下的二首詩,是平生最得意的書法作品,被稱為“蘇書第一”,此帖行書筆法自由,左邊尚有黃庭堅作跋。二十世紀末被評為“天下第三行書”,近年有好事者將此評價偽託於元朝書法家鮮于樞,但事實是鮮于氏當年收藏顏真卿《祭侄文稿》並作題跋:“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稿)》,天下行書第二,餘家法書第一。至元壬午春得於東鄆曹大本彥禮,甲申錢塘重裝。丙戌六月鮮于樞記。”鮮于樞生前並無對《寒食帖》作任何題跋與評級。

《寒食帖》後來流入清宮收藏。咸豐10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燬,旋為民間馮展雲所得。清穆宗同治年間,《寒食帖》為廣東人馮氏收藏,不幸遭遇火災,馮氏緊急撲救,在手卷下端留下了黑色火灼痕跡。馮死後為盛伯羲密藏,盛死後被完顏樸孫購得,1917年在北京書畫展覽會上展出。1918年到顏韻伯手中。

1922年顏韻伯將《寒食帖》帶到日本,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有內藤虎的跋。大正12年(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東京都一夕之間毀於火災,菊池惺堂冒死搶救《寒食帖》,一時傳為佳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王世傑購得,其子捐給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背景

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題拓

黃庭堅:“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天下行書第三:越老越看得懂《寒食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