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不僅為詩仙,還為酒仙,那他的酒量到底如何呢

生活中說起喝酒大家都不陌生,因此酒文化在中國顯得尤為重要。聚會要喝酒,結婚要喝酒,談工作還要喝酒,有些地方就連喪禮也要喝酒。李白在古代稱為酒仙,那麼他到底愛喝酒到什麼程度呢?在現有的詩集中,李白的詩與酒有關的就佔了1/4,而且喝酒的場景各式各樣。一個人愁的時候喝酒張口一句,借酒消愁愁更愁。

李白不僅為詩仙,還為酒仙,那他的酒量到底如何呢


一個人寂寞的時候喝酒來了一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酒喝光了,當衣服也得接著喝。隨口一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聽這情況,李白的酒量應該很厲害啊,那李白的酒量到底有多少呢?請聽我具體分析。

首先,在釀酒工藝上古代與現代差別較大。李白所生活的盛世大唐,釀酒的工藝還不是很發達。喝的是簡單的發酵酒,類似於現在的手工葡萄酒釀製方法。那個時代酒的發酵物主要為大米小麥煮熟,然後把澱粉化成糖分後再加上酵母,放在一個密封的容器裡發酵。但是這樣有一個缺點就是,酵母在超過10度的酒精中就會失去活性,停止發酵。所以所釀造出的酒不會度數很高,最高的不會超過18度。而現在的酒基本都是蒸餾酒,蒸餾酒是在元代之後才出現的。他在發酵酒的基礎上,通過蒸餾得到高濃度酒精。水的沸點為100攝氏度,酒精在78.3攝氏度會變成氣體。然後將發酵酒的酒精加熱後,再經過冷卻,多次反覆就會演變成高酒精度酒。所以那個時候的酒與現代的酒,它的度數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李白不僅為詩仙,還為酒仙,那他的酒量到底如何呢


其次,從李白所做的詩作來看。李白喝酒實際上不是為了求醉,而是以酒精的作用抒發他的情感。說白了就是借酒抒情,借酒發洩。李白一生坎坷,少年時的李白,跟隨父親出遊,天資聰慧的他就顯現出過人的才智。青年時的李白,由於自負不屑於參加科舉,希望通過遊歷拜訪的形式獲得引薦。中年時的李白曾兩次入世長安,被皇帝照入長安。在此期間,李白因自私太高,桀驁不馴而受到排擠與皇上的不滿,最終落得被逐放的下場。因為在京的三年生活與皇帝和大臣的接觸,使李白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腐敗黑暗有了初步的認識。從此創作的很多包含批判和揭露的詩句,與之前的作品更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戰鬥性。中年的李白,選擇了再次遊歷。遊歷途中巧遇杜甫,兩人結伴遊歷近一年的時間。李白更加體會了社會當時帶給百姓的疾苦,他的作品變得更加鋒利與無情。老年時的李白不問世事,但因曾犯上作亂的永王受到牽連,李白被流放夜郎,因玄宗皇帝大赦,才被赦免。而赦免不久後,李白就病逝了。這一時期的作品主要表現出對國家的憂鬱為主,不乏有抒發他報國壯志和蒙冤受苦的哀愁。

李白不僅為詩仙,還為酒仙,那他的酒量到底如何呢


最後,盛酒的器皿與現代有所不同。盛唐當時用來盛酒的器皿叫做鬥,是一個叫曲炳鬥挹的酒器。一斗酒相當於現在的10升,市面上的白酒大概一瓶500毫升,可想而知10升是個什麼概念。如果照現在的升來推算的話,也就是說,李白一次要喝20瓶白酒!20瓶白酒,還不把人喝進醫院?《詩經 大雅 行葦》中曾記載,“酌以大斗,以祈黃耇”。大斗,柄長三尺,三尺為100釐米,大概的容積是200-300毫升之間。如此看來,李白的酒量並沒有想象中的海量。

綜上所述,李白的酒量遠遠不如我們想象中的大,反而不如現代人的酒量大。如今,山東人的酒量可是出名的大啊。各地幾乎都有代表性的白酒。當然,在古代李白也在山東濟寧居住過,稱為酒仙也不為過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