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6年我是怎樣做年度計劃的

我是誰

我叫袁宇,計算機專業,曾在法國進修計算機碩士,並在當地工作過一段時間。後來回所在公司的中國分部,負責技術方面的溝通、協調和管理工作。

我興趣廣泛,熱愛運動,喜歡音樂,也喜歡感受大自然。我熱衷於挑戰自我,享受高強度運動的感覺,尤其是負重登山的過程,我會認為這是自己不斷攀登人生高峰的隱喻。

過去6年我是怎樣做年度計劃的

所以在公司工作5年之後,我開始尋求創業的機會。從最開始研究和開發自己的AI項目,到後來作為聯合創始人創辦公司,開發和推廣一款工業物聯網的平臺產品。雖然最後都沒有取得成功,但這讓我開始重新反思自我,並進一步思考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係,於是決定往文化和教育的方向轉型...

最喜歡王小波的一句話:“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從小我就是一個經常頭腦一時發熱,給自己制定各種目標和規則的小孩,但最終基本都是半途而廢,也因此而常常否定和責怪自己。

直到長大以後,對於這個世界和自我的瞭解越來越深,漸漸地就能制定合理的目標,並且最後也能有一個比較好的執行結果了。系統的年度計劃就是從2014年開始的...


每年的行為準則

在每一年的12月底,我都會思考一個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命題: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的目標會圍繞這個問題的答案來進行。

過去6年,這個問題的答案基本上是一致的:身體要健康又強壯、專業技能要紮實、軟技能要過硬、內心要強大又溫柔。可以說身、腦、心、靈四個層面都涵蓋到了。

我會把這個答案凝練成幾個關鍵詞,作為一年行為準則的中心,再圍繞每個中心來制定更細的基本點。這有點類似於政府文件的中心-基本點結構,主要是自己覺得挺有意思。

過去7年(包括2020年)的中心詞分別如下:

  • 2014年:強身健體、計算機知識、鍛鍊思維、外語聽說讀寫

  • 2015年:軀幹、大腦、心靈、生活

  • 2016年:光榮、夢想、勇氣、態度

  • 2017年:修身、致知、養性、格物

  • 2018年:自強、追夢、守心、經營

  • 2019年:強健勇士、科技領袖、賢能智者、文藝青年

  • 2020年:有型、有光、有為、有愛

制定準則的目的,就是把人生的大目標拆解成更細的維度,這樣就可以基於每個維度,制定每個月可以量化的任務目標。


每個月的任務目標

根據年度準則和目標,我在每個月底都會制定下一個月的詳細任務。

月度的目標遵循SMART原則,做到具體、可量化。比如2018年9月份:

過去6年我是怎樣做年度計劃的

你會發現其中有兩條虛線,是因為我會把所有任務分成3類:

  • 最重要的任務,只能有一條

  • 重要的任務,只能有兩條

  • 其他任務

這三類任務的優先級是從高到低的。

在月底的時候,我就會計算每條任務的完成程度,計算出一個百分比。最後再算出整個月所有任務的完成百分比,但是對於三類任務,我會給不同的權重。第一類任務權重是3,第二類任務權重是2,第3類任務權重是1。

所以,對於上面的圖片中,要計算整個月的完成度,先把對應項目的完成度乘上權重,再求和:

0.775x3+0.9083x2+0.78x2+1.06+0.821+1+1+1+1+1+0.457=13.0396 

再計算項目完成度的基數(1條最重要的任務,2條重要的任務,9條其他任務):

3+2x2+9=16

最後用 13.0396 除以 16,得到0.815,所以這個月的任務完成度就是81.5%。

有了完成百分比,每次月度任務的制定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了。如果制定的任務太多,完成度就會低,但任務如果太少,完成度就會高。

另外,我也允許有大於100%的情況,比如說上圖中的第4條任務。


時間的量化

最開始的月度任務都是用任務量來制定的,比如說“完成500個俯臥撐”。後來更偏向於以花費的時間來制定,比如說“體能訓練10小時”,到現在大部分的任務都是以時間來衡量了。這就需要對平時的時間使用情況進行比較準確的記錄。

以時間來衡量有一個好處,就是讓自己意識到時間的有限性。如果一個月只有30天,那就是720個小時,怎樣充分利用好這720個小時,就是需要一直關注的了。

一開始是用手機秒錶來計時,然後把時間記錄在手機的記事本里或者寫在紙上。比如說記錄一天用於閱讀的時間,就會在每次開始閱讀之前掐秒錶開始,停止閱讀的時候掐秒錶結束,然後看用了多少分鐘,把分鐘數記下來。如果一天之內閱讀不止一次,就把當天閱讀的時間加起來,作為一整天的閱讀時間。

用手機計時有兩個問題:

  • 每次都要解鎖手機,進入時鐘程序,切換到秒錶,點擊開始或結束,操作起來比較繁瑣

  • 解鎖手機的時候,如果看到新消息,容易會吸引

所以後來買了一個電子錶戴手上,計時的時候每次就只用按一下電子錶的按鈕。

我以這樣的方式進行了兩三年。

因為是用純文本的方式做的記錄,在每次月底進行統計的時候,需要花一些時間做計算和統計。直到2017年底,我開始考慮把每段時間記錄在手機App中,而不是寫在紙上,這樣每個月底和年底的計算和統計都可以自動完成了。

原本打算自己開發一個App,但因為精力有限,本著拿來主義的原則,雖然當時在網上並沒有搜索到合適的專用App,但最終發現用一款記賬軟件也能實現(具體的細節我會在另一篇文章中做專門的介紹)。於是就開始了進一步數字化的時間記錄之旅。

過去6年我是怎樣做年度計劃的

在2019年初的時候,讀了關於柳比歇夫的《奇特的一生》,驚奇地發現我這樣記錄時間,和他是類似的做法。不過那個年代的他只能記錄在紙上,而且堅持了56年。

後來,意識到只是單純記錄每件事的時間長度,看起來還是有點欠缺,會讓自己看重投入的時間長度,卻忽略工作和學習時候的投入狀態。所以在2020年的時候,開始給每個時間段還增加了一個“專注程度”的信息,這通過記賬軟件也可以巧妙地實現。

過去6年我是怎樣做年度計劃的

更頻繁的總結

把時間記錄在App裡,就能很方便地查看每天和每週的時間使用情況。所以我開始分別記錄每週花在“生活”和“工作/學習/鍛鍊”(我統一把它們稱為“修行”)上的時間。

過去6年我是怎樣做年度計劃的

每年的覆盤

每年的12月份,我會把這個月的任務安排得少一些,留一部分時間來總結和思考:過去一年中發生的事情,還有相應的收穫和教訓。

在12月份的最後幾天,會把過去每個月的數據彙總起來,再對照這一年的行為準則,一條條地查看執行情況,並給出優、良、差的評價。最後根據每一項的評價,給出全年的優、良、差的評價。過去6年,每年的最終結果都是優。

最後會在一個不受干擾的環境下,全盤檢視過去一年的方方面面,並用文字寫成一篇文章。

覆盤完成後,便開始制定下一年的準則和計劃...


收穫和感悟

過去6年制定年度計劃並努力執行的過程,也是伴隨自己一路成長的過程。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而最大的收穫,就是對世界的認知、對自己的瞭解更準確更深入了。

我過去常常有這樣的感概:“一整天也沒做什麼事情呀,怎麼一天這麼快就過去了?”。當我記錄了每天的時間使用情況的時候,我就會知道答案:不管我們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一天都會很快過去。而當我們感嘆時光飛逝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只是我們可能不記得了而已。

我是比較晚才知道了PDCA這個詞的,PDCA指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的循環,最開始用在質量管理領域。

回顧過去自己制定計劃、執行、覆盤、再製定計劃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PDCA的過程。我想,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有質量地成為更好的自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