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因果”,說透人生的道理

之前我們從“家庭關係”以及“女性的作用”兩個方面聊了“齊家”的話題。(家之道: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為什麼說女人才是一個家庭的核心?)

今天我們就接著之前的話題,繼續引申,從人生中的兩個“因果”切入,來品一品“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要知道我們不論是處理家庭關係,還是處理社會關係,有一個點是至關重要的,但我們卻很少會引起重視。

那就是“說話”,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言”。

為什麼說“說話”對我們的人生有著非常重要作用呢?

正如《鬼谷子》言:“口者,心之門戶也。”

兩個“因果”,說透人生的道理

一個人心中思維意識的表達,就是通過說話來實現的。

換言之,通過聽一個人說話,也就能獲取到一個人內心中的想法了。

正如俗話說:“欲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

所以,人生在世,飯可以亂吃,話卻不能亂說。

曾子言:“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話說對了,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而如果說錯了話,搞不好原本的問題沒有解決,反惹來了新麻煩。

這就是言語的因果關係。

比如就家庭層面而言,夫妻兩因為一些事情吵了起來,很多時候事情本身微不足道,比如碗筷沒收、襪子亂扔等等。

但吵著吵著問題就嚴重了,女人覺得丈夫不愛自己了,男人覺得妻子無理取鬧等等。

到最後脾氣上來了,諸如“分手”、“離婚”等等過分的言語也就都拋出來了。

其實說來生活中兩人的吵吵鬧鬧並不會影響兩人的感情,甚至可以說會增進感情。

可一旦為了贏得爭吵把“不愛”、“分手”、“離婚”等言語拋了出來,往往可就真的傷感情了。

很多的家庭矛盾其實本質上都不是真正的矛盾,不過“言悖”而導致的“悖入”罷了。

簡言之真矛盾都是言語引起的新矛盾。

所以為什麼夫妻兩在性格上一強一弱的搭配往往感情比較穩定,因為言語上一方總是讓著另一方,陰陽平衡了,關係自然也就穩定了。

這是在家庭層面來看,如果是社會層面則更加嚴重了。

一個人如果身居高位,那麼他的言語搞不好是要影響整個社會的。

領導說話,下屬往往在有意無意間會品察領導的心理,這種品察會在無形之間影響著團隊整體的工作方向,成敗往往也就在此見了分曉。

回顧歷史,楚漢爭天下的劉邦和項羽,他們兩人都曾經看到過秦始皇出巡時候的排場。

項羽看到後說:“彼可取而代之。”意思是我可以來取代他。

而劉邦看到秦始皇則說:“大丈夫當如是也。”做人做到這樣,才不枉男子漢大丈夫。

從這一句話中就可以看出,劉邦的格局是遠在項羽之上的。

果然劉邦終成了“大丈夫”,“取而代之”了項羽的霸業,奪得了天下。

漢末三國時期,曹操豪言:“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

兩個“因果”,說透人生的道理

最終不僅曹魏江山被權臣司馬家篡奪,自己也被永久貼上了一個“奸”的標籤,以致後世孩童聽書,說起曹操戰敗都高興的拍手。

真可謂被天下人負盡,實乃嘲諷。

而劉備雖霸業未成,但一句:“寧天下人負我,毋我負天下人。”

仁義之名卻被後世流傳,丞相諸葛亮更是為了劉氏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反得了曹操的“毋天下人負我”。

這個劇情雖有小說渲染成分,但道理卻也是如此。

這就是“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的道理了,這也是第一個“因果”。

而第二個因果是財貨因果,曾子講:“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在我們中國古代文化觀念中,“貨”這個字不單單是指“貨物”,它是涵蓋了所有有經濟、權力價值的東西。

比如人口、糧食、財貨、權力、地位等等。

這些東西是人們生活所必須的,可以說絕大部分的人們一生都是在追求這些東西。

正如孔子所言的“飲食男女”,人最為本能的慾望就是吃飯和男女欲事。

而有了地位、權力、金錢等等,這些原始的慾望則更容易實現,由此漸漸發揮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人們這些對於“貨”的追求。

但如果從人生哲學的角度去看,其實人一生赤裸裸地來到這世上,吃喝玩樂折騰一圈,最終還是要赤裸裸地走,什麼也帶不走。

所以這些所謂的“貨”我們其實都只是暫時擁有它的享用權。

如果我們把這些東西看做自己的私人資源,那麼勢必還是要還回去的。

我們回溯上古時期,“公天下”社會自禹開始變為了“家天下”,天下改為一家之姓的天下。

而由此,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等等封建時代的朝代更替便開始了,君王將天下抓的越緊,丟的也就越快。

秦始皇舉全國財力、物力、人力為自己打造阿房宮、皇陵,尋找長生不老藥,欲永享天下。

可也就不過十餘年之後便又交還天下於百姓了。

兩個“因果”,說透人生的道理

朱元璋殺李善長,去丞相之職,讓皇權直管六部,獨享天下最高權力。

但最終皇權依舊還是讓內閣和宦官架空,大明帝國轟然倒塌。

迴歸我們當代人的社會,多少人為了金錢和權力掏空心思,雖風光一時卻依舊逃不過最終的“秋後算賬”。

這就是“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道理,這利益的因果律是人生在利益問題上的最高學問。

這個道理並不深奧,但從古至今、從天子到百姓,很少有人能夠明白,少數明白之人也未必真能夠做到,多半也都在慾望下迷失了方向。

我們人生該如何面對這些名利地位,在這利害關頭如何能做到通透,拿得穩、想得開、放得下,進而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聖人之道呢?

還是要回歸我們之前聊過的“大學之道”的“內明”之學上,這裡便不再重提。(慎獨,一種最高深且簡單的功夫;“正心”,一個迴歸“真我”的法門)

所以綜上,聖人之道的“外用”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高大玄妙,不過是日常生活和工作,做起來平凡,做好卻也不易。

這兩個“因果”中便包含著很多影響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智慧,值得我們好好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