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从业人员请注意:全行业严防11个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银行保险从业人员请注意:全行业严防11个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对于银行、保险从业人员来说,这相当于一份“负面清单”:

全行业严防11个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2020年3月6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公开《关于预防银行业保险业从业人员金融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披露,防控银行保险机构案件风险,促进银行业保险业健康发展。

《意见》披露了预防11个重点领域金融违法犯罪行为:

1、严防信贷业务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强化信贷纪律约束,聚焦受理与调查、抵质押物评估与核保、风险评价与审批、合同签订与贷款发放、支付与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在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尽职免责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贷款各操作环节的考核问责机制。

防范高级管理人员强令、指使、暗示、授意下属越权、违规违章办理业务等行为。

防范从业人员与外部人员共谋利用空壳主体和虚假资料等骗取银行贷款。

严禁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参与各类票据中介和资金掮客活动。

2、严防同业业务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同业账户开户、资金划付、印章及凭证保管等关键环节风险管控,防范外部欺诈。

严格遵守同业结算、票据、投融资、理财业务等管理规定,禁止出租、出借同业账户,加强同业专营业务的存续期管理,防范通过伪造合同、印章、产品等手段进行诈骗的违法犯罪行为。

3、严防资产处置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不良资产管理,以尽职追索与合理估值为切入点,规范处置操作,严格处置损失授权管理。

着重防范对转让债权作出隐性回购或兜底承诺、发放贷款承接已转让不良资产、协助借款人向他人违规拆借资金归还本机构贷款等行为。

不断健全呆账核销管理制度,规范审核程序,做好风险隔离与防范,防止利益输送行为。

4、严防资产管理业务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营销人员的监督管理,防范超授权违规开展理财业务、修改理财产品说明书、承诺回报、掩饰风险、误导客户等行为。

强化非标投资业务风险管控,防范表外风险传导至表内。

严防套取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资金进行高利转贷的行为。

严禁从业人员作为主要成员或实际控制人开展有组织的民间借贷。

5、严防信用卡业务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信用卡业务管理,严格资信审查,杜绝为追求业绩不顾申请人实际还款能力滥发信用卡的行为。

防范从业人员与外部机构或个人勾结进行信用卡大额套现、伪造信用卡、非法买卖信用卡客户信息资料等行为。

6、严防现金管理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现金管理,加强现金调拨、出入库、交接、自动柜员机清机加钞、对账、查库等环节和管库、记账、清分、调拨等岗位管理,对库门、尾箱、自助设备等钥匙密码管理和库存限额管理制度执行和内控管理情况加大检查力度,切实落实双人管理、岗位分离、权限控制、监督检查等制度要求。

加强款箱交接、流转跟踪管理,结合机构实际,探索利用技术手段提高交接人员身份验证、款箱核实等环节的规范性、安全性和运转效率。

7、严防保险业务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保险机构要防堵承保、查勘理赔、单证印章管理等环节漏洞,重点预防故意虚构保险标的、编造未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事故原因、夸大损失程度、故意造成保险事故等骗取保险金的行为。

加强对各级分支机构的管控,严禁从业人员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防范违规销售行为向非法集资转化,预防销售假保单、非法销售非保险产品的诈骗行为。

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穿透式管理,严防通过职务便利,利用股权、不动产、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信托计划、私募股权基金、银行存款质押等投资工具或者其他不正当关联交易手段,非法套取、侵占、挪用保险资金,严禁利用保险资金向股东或关联方输送利益。

加强客户动态管理,加大客户回访频次,定期发送消费短信等提示。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防范资金体外循环。

8、严防第三方合作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银行保险机构应完善第三方合作机构准入与限额管理机制,全面评估业务合作双方权利义务的匹配性。

加强账户管理、合作机构穿透管理和合作业务存续期管理。防范违法转委托、放大杠杆、多层嵌套等行为。

依法合规开展与互联网企业在支付服务、营销服务、资金支持、资产存管等方面的业务合作。

加强内控管理,不得将核心业务外包。

对第三方机构的产品、数据、技术、运营能力等做好合规审查和风险评估。

严禁违规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供中介、销售和支付结算等服务。

9、严防金融市场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银行保险机构应强化交易报价、交易审批、交易达成、交易结算等关键环节的风险防控。

重点检查交易策略执行情况、交易价格偏离度、交易集中度、拆分交易、删改交易和线下环节。

落实交易权限和渠道的授权和使用管理,防范交易员的道德风险。

10、严防洗钱和恐怖融资相关违法犯罪行为。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从业人员行为监测制度,完善相关风险管理体系,识别和评估从业人员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

加强日常管理与监测,将从业人员行为监测纳入反洗钱监测系统。

强化高风险领域管控措施,防范从业人员利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或协助不法分子从事洗钱等犯罪活动。

11、严防信息科技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银行保险机构要制定内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监督制约机制,确保制度得到刚性执行。

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严格控制数据授权范围,实现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

加强对客户信息收集、维护、使用人员的培训管理。

在内部产品和业务流程设计上落实客户信息安全控制和风险提示。

明确约定涉及客户资料交接的对外合作保密条款,消除信息泄露隐患。

严防从业人员利用职权和管理漏洞,篡改后台数据,盗取资金,以及非法复制数据、贩卖客户信息等行为。

《意见》要求,持续强化风险内控机制建设,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犯罪案件频发、对于银行保险机构稳健经营有重要影响的重点领域违法犯罪问题,惩防结合,标本兼治,管住人、看住钱、筑牢制度的防火墙。

《意见》披露,坚持金融监管部门与监察机关、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联动协调,形成防范打击合力。通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调配合,发挥个案警示作用,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监督惩处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