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眠夜!30名境外来杭人员安全送达

杭州日报讯 “又是一个不眠夜,从傍晚到第二天早上6点,两名医生加司机,来回机场酒店,跑遍整个下城,满满27人,全部送达!休息好,晚上再战。”昨天早上6点44分,下城区第二集中隔离点临时党支部副书记邓海明,睡下前发了一个朋友圈。

一夜不眠不休,接送27人平安送达。这些人从哪里来?送到了哪里?路上还顺利吗?带着疑问,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一夜两辆救护车 来回跑嘉善、萧山机场9趟

“下城集中医学观察点一共5名医务人员、2名救护车司机,前段时间我们还可以轮班,但从3月8日开始,每个人24小时在岗,所有人根本来不及休息……”

说这话的是陈佳力医生,也是跟送医生中的一员。早上8点钟,他刚刚结束了两个小时的短暂休整,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这一忙估计要忙到第二天早上6点。据他介绍,事实上仅从9日下午到昨天早晨,他们就接回了30名境外回杭人员,其中,19名来自萧山机场,另外11名是从上海转回来的,两辆救护车来回嘉善、萧山机场9趟,到昨天凌晨5点45分才算告一段落。

“飞到上海回杭的人,上海机场会派车送到嘉善县大云镇高速路口,我们再去把他们接回下城。”陈佳力说,“这些境外来杭人员名单,都是机场方面提供的。在回程中,我们要了解他们的流行病史,身体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再登记他们去了哪些国家,在哪儿转过机,在杭州有没有固定住所,到杭州做什么等等,然后按疫情的高、低风险情况,再进行集中可居家两种方式的医学观察。”

34岁的王岳峰是下城区集中隔离点的120负压车司机,从2月初开始,除了轮休他一直在集中隔离点24小时待命。“最近,境外入杭人员特别多,这两天我加起来就睡了四五个小时。”王岳峰说,“最长的一次闷在隔离服里7个小时,当脱下隔离服,拿掉口罩的时候,感觉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那种感觉……”

老外飞到杭州处置房产

配合隔离,住进了集中观察点

记者联系上邓海明时,他刚刚睡下,听语气还有点迷糊,他断断续续向我们讲述了前一晚接送途中的故事。

9日晚8:40,天空飘着细雨,邓海明和同事乘着司机王岳峰开的中巴车向萧山机场奔去。三个人都穿着白色的防护服,邓海明说。“最难受的是不能喝水,一晚上下来,整个喉咙都火辣辣的。”

晚上9:30,车到萧山机场安排的专用停车场,他们就在冰冷的停车场里一直等着,需要接收隔离人员了,机场专班会发出接人指令。邓海明的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专用手机里的微信群,生怕漏了。晚上11点多,他们终于接到了指令。

“整个转运过程都是无缝连接的,我们的车会直接开到机场里。”

晚11:45,一个金发碧眼的欧洲人上了车。“我叫杰克,谢谢你们啊!”有着一口流利中文的杰克,来自欧洲某国。此前在杭州当过一段时间的英语老师,所以在杭州买了房,后来他又去了云南大理工作,这次回来是希望处理在杭的房产。按照规定,杰克来自低风险国家,所以他本是可以回家自行隔离的。

然而杰克的房子已经出租,他希望住酒店的计划也显然不符合防疫要求,他的去处成了问题。“您可以去我们下城区的集中隔离点,那儿什么都有,也可以保证您的生活和安全,你解除隔离以后就可以去住酒店了。”听了邓海明的劝说,杰克挺配合,凌晨2点多被送到了下城区第二集中隔离点。而邓海明一行又转身奔进夜色中,去接下一位境外返杭人员。

对入境人员有标准接送流程

全程做好安全防护

下城卫健局医政科负责人余云峰,七八天前就进入萧山机场的杭州专班,主要负责返回下城区人员的电话协调以及转送事宜。

余云峰说,对于重点入境人员,他们有一个标准化的接送流程。“从伊朗、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等高风险国家来下城的人,都要送到下城区集中医学观察点观察14天,从泰国、加拿大等低风险国家来的,由救护车和医务人员护送到各自家中,进行居家医学观察14天。”

据悉,为有效防范境外疫情输入,这几日,下城区卫生健康局组建了一支机场24小时驻点值守境外人员专项接收小组,确保不间断工作模式,形成全程闭环管理。截至3月9日,下城区已从上海虹桥、浦东机场、杭州萧山机场接下城区回国人员87人,其中51位来自高风险地区的直接送集中医学观察点,36位来自其他地区的居家医学观察。

这些境外来杭人员,从机场到目的地,全程都做好了安全防护。“不会接触任何人,不会去任何地方。”余云峰一再强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