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講述:學佛一定要發起厭離心


南懷瑾老師講述:學佛一定要發起厭離心


修行人第一要發起善法之慾望。在我們沒有證道以前,都會有慾望,但是修行的欲,是發起善法之慾,善行善思維,是成佛功德的根本,所以善法欲要發起。善法的欲一天一天要增加。厭離心也要發起,世間法一天一天要厭離。

出離世間的心沒有發起來,是無法談學佛修道的,不管在家、出家,厭離心沒有發,學佛談不上。你們很多人說自己是學佛的,你們哪裡發過厭離心呢?沒有發起出離心,學佛都是空談。今天講的是真話,所以平常我對你們馬虎,你們說自己是學佛的,我雖然讚歎,其實你們出離心的影子都沒有,你們對世間還喜歡得很呢!所以禪宗祖師罵人“汝心正鬧在”,你們心裡頭還熱鬧得很呢!你們還來學佛,學個什麼佛?你們在世間得意自喜,自認為還“前途無量,後途無窮”地搞著,不曉得“前途有量,後患無窮”。

所以在種性裡包括出離心,出離心真發了,才可以談學佛。學佛第一步先發出離心,離一切妄想,全放下,這樣才夠得上是學聲聞道。

——整理自《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

女性的情重,所以形成的心理狀態,或者說結使,很難解脫。女性喜歡纏綿,講話也纏綿,處處都纏綿,複雜得很。但以文學境界、人生境界而言,據說纏綿才是藝術呢!藝術需要纏綿、曲線,沒有纏綿就寫不出像紅樓夢、西廂記、茶花女的故事。女性因此而在纏綿中纏掉了,要等到自己對纏綿情業生厭離心。

注意哦!厭離心很難,學佛的人第一步先問自己有沒有發出厭離心。

老實說,我們大家學佛,對這個世界並不討厭,更不想離開,對一切留戀得很,一點都不討厭;大概只有跟別人吵架的時候才有點討厭,其他時候都不討厭,更不想離開。我也有朋友跟我講過,為什麼要求解脫嘛?你看這個世界多好、多美麗!熱了有冷空氣,再不然有電風扇,有揚州菜、湖南菜、廣東菜……這個世界有哪樣不好?難怪釋迦牟尼佛要到這個世界來。

學佛的人要檢查自己對所處的欲界有沒有產生厭離心?否則修不上路,必須有一度真正生起厭離心,那你用功便一日千里,就上路了,這是一定的事。普通人學佛在何時發生厭離心呢?年輕人愛情受了挫折,或在家裡吵了架,作生意失敗,灰心到極點,跑到廟裡去拜一拜,很想在佛前痛哭一場。那不叫厭離心,那是受了打擊而產生的灰心,那是在槁木死灰中,“空花哪得兼求果”,冷灰裡沒有熱氣,生不出東西來的,那不是厭離心。所謂厭離,硬是厭離這個世界,厭離這個紅塵。

——整理自《藥師經的濟世觀》

-------------------------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為什麼講離,離什麼?真正學佛的人先要發出離心。出離什麼地方?出離三界,是跳出塵網之心,如果連出離心都沒有發起,還自稱在學佛,那就是自欺欺人。真正發起出離心的人,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譬如有人出家了,對燈紅酒綠沒有任何留戀了,但是還喜歡山水風景,雖然風景清淨,這仍然是著迷,一念有情已經被捆縛住了。

愛清淨同愛燈紅酒綠一樣是愛,一有愛念就被黏住了。你說我什麼都不要了,就想住廟子。你還有廟子的觀念就應該丟掉了,哪裡不是廟子啊?有些同學抱怨沒有地方打坐,我告訴你,廁所裡都可以打坐,我有一段時間環境不好,只有一張辦公桌,寫東西在桌上,要打坐時把書搬開坐上去,吃飯也在這桌上,哪裡不可以打坐?再連辦公桌都沒有了,你站著總可以吧?非坐著才能證菩提嗎?

你不能發起出離心,對世間有分別,這樣是離塵嗎?那樣是沒有跳出,就不行。一念出離,哪個地方不可以坐,不可以入定?

聲聞心是自了漢,就是老子說的“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也是出離心,對世間一切厭離,採取眼不見心不煩的態度。所以聲聞偏向走空的路線,躲在清淨中,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我們在家人,有時厭煩了,小乘之念不覺油然而生,真懶得管了,懶得管就是放棄,想躲到山中閉關去,這種就是小乘的心理。

《金剛經》中的須菩提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他談空第一,是阿蘭若行者,就是修出離道,有出離心,厭惡三界。小乘羅漢的肉體壽命到了就走了,念也空了。我非常欣賞大阿羅漢要入涅槃的四句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聲聞道要遠離身心,但是這還是偏空了,並非究竟,菩薩與聲聞緣覺一樣,也會樂於遠離,但不會依身心盡。

很多人求真修實證,不論大家學打坐、學定、學參禪、學密,不能得定不能證得的第一個困難,就是不能遠離身心的作用。隨便學哪一個法門,身體的感覺去不掉,也就是身體的障礙去不掉,妄念思想不能清淨,不是不能停止,停止了就成了斷見。因為身心都不能遠離,所以連最基本的法門都不能證得。遠離身心是初步的佛法。所謂性空,以成唯識的道理,第六意識的念空,才能證得。以菩提道的次第來講,這個時候是證入空性的入門。

我們不能證得空性的原因,是因為一切都有所依,厭離心生起還是個普通心理,要修證功夫真做到了不依身,不依心,連那個不依空的境界都還要放下,這才夠得上說是在打坐,才真正是學佛的入門,才是基本的成就。

凡夫把這幻相的身心當成真實,聲聞道知道這個不真實,所以由戒定慧入門來修持,以遠離這個幻象的生存為道果。大乘道再進一步,說遠離這身心還不是道果,真正道果不須要遠離,就是這個身心就可以證入菩提,所謂不二法門,這就是菩薩行。注意是要“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並沒有拋棄這個肉體,這個色身,也沒有拋棄這個起用的心,非斷非常。

——整理自《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

紅塵裡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貴,普通叫做享鴻福。清淨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鴻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我常告訴青年同學們,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瞭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這才會看到鴻福是厭煩的。佛經上說,一個學佛的人,你首先觀察他有沒有發起厭離心,也就是說厭煩世間的鴻福,對鴻福有厭離心,才是走向學佛之路。

——整理自《金剛經說什麼》

---------------------------

不得定的原因,是因為根本沒有發起真正的想修道證果的決心,沒有這趨向的人,不會到達定的境界。因為我們只把修道當作生活的一小部分來玩玩而已。真修行人是把修行當生活的全部,所有平常生活,不過是修行的一點點調劑。但是我們正好相反,人世間的功名富貴一概都要,最後也要成佛,貪心非常大,

放下來專修都做不到。

為什麼沒有發起成道的決心就不會證道?有個理由:“謂愛慾者,於諸欲中深生染著,而常受用”。就是愛慾心沒有擺脫,沒有出離心。愛慾狹義指男女愛慾,廣義包括好名、好利、好恭維,一切都愛好。我們平常的生活習慣,一點都解脫不了,放不下來,轉不了。愛清淨、愛乾淨等等也都是,多得很。

我們做功夫修行要自己反省檢查,才會發現深生染著不是普通的染著,那是很不容易查出來的。一個人如隨時隨地把自己的毛病檢查得出來,就是第一等人。什麼叫修行人?就是一輩子在找自己,管理自己,檢查自己的人。人是不肯檢查自己的,而且,談何容易啊!人容易原諒自己,不會嚴格要求自己。

——整理自《如何修證佛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