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丨衝突下的藝術火花,向人們詮釋了什麼?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夢想在自由地飛翔。"

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月亮之上》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自古以來,月亮是夢想、希望、光明的象徵,但是人們忙於功名利祿,有多少人肯靜下心來靜靜地欣賞?

而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卻做到了,"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在他眼中,月亮是夢想,是希望,是至高無上的。為了美好的月亮,他毫不猶豫地拋棄了被譽為權利和財富象徵的六便士。

這是被譽為"全世界最會講故事的人",美國作家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裡的主人公。這部小說結構宏大,生動地描繪了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藝術與生活的衝突,以及感情的磨鍊、"我"在敘述中的自我成長。小說一經問世就倍受推崇,直到如今仍舊暢銷不衰。

《月亮與六便士》丨衝突下的藝術火花,向人們詮釋了什麼?

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和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是內心對繪畫藝術的渴望驅使他拋妻棄子,並且遠離家鄉到了巴黎學畫。受盡了人間各種苦難,依舊初心不改。在美麗的塔希提島終於衝破禁錮心靈的枷鎖,最終創作出心靈鉅作。

下面我就探討一下這幾個方面,以及毛姆寫作的初心。

01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斯特里克蘭小時候就有個當畫家的願望,但是父親卻叫他去做生意。因為父親覺得學藝術沒有前途,於是年幼的他不得不放棄願望。

多年之後,斯特里克蘭成了一個證券師,有著一份穩定的工作和一個幸福的家庭。然而年過四十,他卻不著痕跡地失蹤了,而他失蹤的原因只是"我要畫畫,再不開始就晚了。"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

這句話放在斯特里克蘭身上非常適合。雖然生活幸福,但在他的內心深處,依然燃燒著繪畫的願望和深層的創作本能。而且隨著歲月的流逝在瘋長,讓他無可抵抗,必須採取行動。"我必須畫畫,我身不由己。"

《月亮與六便士》丨衝突下的藝術火花,向人們詮釋了什麼?

毛姆為什麼要塑造斯特里克蘭這樣一個追趕月亮的形象呢?這一切要緣於毛姆目身和他所在的時代背景。

毛姆生於1874年,10歲前父母雙亡。他身材矮小、說話結巴,經常被同齡人恥笑和欺負,造就了他孤僻敏感的性格。但是在他內心深處,非常崇尚自由和人類的自然天性。

毛姆一生中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社會動盪,新舊思想混雜,人們道貌岸然,爾虞我詐。在小說中,他藉助斯特里克蘭對理想不懈追求的形象,鼓勵人們去勇敢地追求理想,不要沉醉在生活中不思進取。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年逾不惑,家庭幸福美滿,事業成功,看似他們是生活的寵兒。然而在他們的內心深處,都會有著當初埋在心底的夢想。

因為現實的種種原因,人們困在生活的枷鎖中不能自拔。映入眼中的似乎只有六便士,卻無暇顧及天上的月亮。

也許這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對此,我們不可能放棄眼前所有的一切,但面對理想和現實,我們依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在這個過程中有得亦有失。我們應該捫心自問,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自己最追求的是什麼。只要內心明確,就不要畏懼人們的言論和麵臨的阻力,向著自己心中的理想目標去努力奮進。

"生活若剝去理想、夢想、幻想,那生命便是一堆空架子。"面對理想,我們選擇大步前行。只有努力付出了,才能無悔此生。

02 藝術和生活的衝突

法國的文學家羅曼·羅蘭說過:"藝術是一種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斯特里克蘭就深陷在繪畫其中,並且享受著繪畫給自己帶來的迷人感受。

他帶著僅有的一百英鎊到巴黎學畫,面對"錢花完了怎麼辦?"的提問坦然一笑:"再去掙點兒"。

斯特里克蘭在山窮水盡的時候,只能棲息在髒爛不堪的夜間收容所,每天靠著救濟所發的一塊麵包和一碗菜湯艱難度日。

然而因為對藝術的追求,他就像一個永遠跋涉的朝聖者一樣義無反顧。即便在他得了麻風病,以及伴隨而來的致命的失明,他依然沒有放鬆。終於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創作出了氣勢磅礴,震撼人心的心靈之作。

斯特里克蘭的堅持緣於他對理想的追求和對藝術的執著。在他心中,藝術遠高於生活之上。

其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追求藝術的不乏其人。但當藝術和生活產生碰撞,是放棄對藝術的追求?還是不苛求生活的層次?

《月亮與六便士》丨衝突下的藝術火花,向人們詮釋了什麼?

舞蹈家楊麗萍為了把孔雀舞跳得維妙維肖,嚴格控制每天的飯量,而且演出當天她一天不吃飯,"因為人只要一吃飯一喝水,不管人多瘦,胃就會鼓出來,不好看。"而且因為太瘦,楊麗萍無法生育孩子。

楊麗萍可以說是為藝術獻身,斯特里克蘭亦如是。在他們背後,是藝術的輝煌、人們的讚譽和靈魂深處的滿足。

高爾基說過一句話:"藝術的生命比個人的生命更為永久。"當藝術觸礁生活,是選擇藝術還是選擇生活,往往會讓人們站在十字街頭。

藝術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如果心中有對藝術的追求,倒不妨把藝術放在第一位置去拼搏。也許等你追求到了藝術,你會突然之間發現,原來生活如此美好!

03 感情的磨鍊

在夫妻感情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而關鍵詞就是"懂得"二字。

斯特里克蘭的妻子艾米之所以被拋棄,緣於她對丈夫的"不懂得"。她的不懂得包括在兩個方面,最終讓他離開了自己。

1、對丈夫內心需求的"不懂得"

艾米熱衷閱讀,喜歡結交文藝圈的名人,並且很樂意宴請他們,以此為自己創造了一個自以為藝術的小天地。

而斯特里克蘭不愛講話,對文學藝術毫無興趣,"沒一點文學修養"。這對於艾米來說,簡直一無是處。

艾米用自己的想法來衡量丈夫,卻並不懂得他的內心並不需要。對於斯特里克蘭來說,他心中最大的需求是繪畫。

2、對丈夫心中繪畫藝術追求的"不懂得"

斯特里克蘭繪畫的夢想雖然被父親掐斷,但他心中仍舊沒有放棄。艾米不但不支持,相反地還取笑他。"他真畫得不怎麼樣。我們常常取笑他。這種事,他絕對沒什麼天賦。"

她卻不知道,正是她的不支持和取笑,最終讓斯特里克蘭離開了他,並且堅決不肯再回頭。

而讓斯特里克蘭喜歡的女人是阿塔,因為阿塔"懂得"他。阿塔崇拜他、順服他、從來不打擾他。所以在塔希提和阿塔在一起的三年,是斯特里克蘭最幸福的三年,並且造就了他的心靈之作。

什麼是"懂得"?有"懂"才有"得"。所以在感情生活中,兩個人除了相互理解和包容,更多地是要探究對方內心真正的需求。只有"懂"了對方的需求並盡力滿足,才會"得"到對方的認可和愛護。

《月亮與六便士》丨衝突下的藝術火花,向人們詮釋了什麼?

楊絳懂得錢鍾書的純真,而錢鍾書一生心中僅有楊絳一人。他說:"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從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梁思成因為懂得林徽因的感情,在和金嶽霖的角逐中,他告訴林徽因說: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老金,我祝願你們永遠幸福。正是因為這一句話,林徽因也懂了梁思成對她的真愛,從而心無旁騖地相伴一生。

這才是真正的"懂得",只有做到真正的"懂得",兩個人才可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相攜共行。

04 "我"的成長和毛姆的寫作初心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毛姆全文用"我"來穿針引線。從年輕的"我"對斯特里克蘭並不熟悉,到一點點接觸、瞭解,在大腦中一點點豐富斯特里克蘭的生命軌跡和特徵。對人情事故漸漸洞明,對人性、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

"我"一步步探討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以及感情等問題,既不揚善,也不隱惡,讓讀者自己去觀察、去體會和揣摩。這,應該是這部小說中另一個隱形主題。

毛姆寫這部小說,斯特里克蘭的原型來自現代派畫家高更。他臨終前的鉅作來自於高更的心靈創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

《月亮與六便士》丨衝突下的藝術火花,向人們詮釋了什麼?

高更在這幅畫中打破了以往的構思規則,依次用裸體嬰兒、伸手採摘果子的青年、坐在地上抱頭的老人展現了人生三部曲。訴說著歲月流逝下的愛情和生活,表達了人類的精神信仰,同時釋放著一種無可抗拒的生命力。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正是毛姆寫這部小說的初心。

毛姆最後讓這副鉅作付之一炬,向人們詮釋了一種境界:藝術的最高訴求並非任何實體,而是遙不可及的精神涅槃,而付之一炬正是涅槃的最好象徵。

在這個以物質為中心,用幸福和成功來衡量的世界,我們該怎樣過完一生?是仰望星空中的月亮?還是俯視滿地的六便士?是追求名望和利益?還是追求心目中的夢想?

也許,這正是毛姆借《月亮與六便士》向每個人提出的問題。

作者:@紅塵一朵蓮,優質美文領域創作者。用優美的文字,講述紅塵間的溫暖與感動,歡迎大家關注並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