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為何把“兵者,國之大事”放在第一句,有何意義?

《孫子兵法》,又稱《吳孫子兵法)、《孫子》,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兵書,列為《武經七書》之首《隋書·經籍志》酸為“吳將孫武撰。”

《孫子兵法》為何把“兵者,國之大事”放在第一句,有何意義?

《孫子兵法》是世界公認的現存最古老的軍事理論著作。據考證約成書於春秋戰國之交(公元前496~前453年)。現存本全書分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共13篇,5900餘字。文字蒼古雄勁,內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戰爭的最一般規律。

《孫子兵法》為何把“兵者,國之大事”放在第一句,有何意義?

今天我們先了解下《孫子兵法》為何把“兵者,國之大事”放在第一句,有何意義?

孫武開宗明義,首先指明:“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裡的“兵”是指戰爭,“察”是指考察研究。

孫武從歷史的經驗和現實利害出發,認為戰爭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認真研究。

《孫子兵法》為何把“兵者,國之大事”放在第一句,有何意義?

因為“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所以“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明智的國君要慎重,賢良的將帥要警惕。

在戰爭問題上,孫武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也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逢世於干戈擾攘的春秋時期,自幼又洗禮於卿大夫門庭,陶冶於武士家風,耳濡目染,腹飽戰戎之事。他目睹了諸侯兼併,大國爭霸的戰爭現實,使他對戰爭問題逐漸有了較深刻的認識。

《孫子兵法》為何把“兵者,國之大事”放在第一句,有何意義?

春秋初、中期,人們尚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作為“國之大事”之首,次之才是戰爭。

然而到了春秋末年,孫武一反前說,把戰爭列為“國之大事”,拋棄了崇尚鬼神一類的祭祀,不能不說這是歷史上一大進步,是對人類進一步認識戰爭本質的一大貢獻。

尤其他睿智地把戰爭同國家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昇華到理論上去認識,是在人類軍事史、戰爭史和軍事思想史上開啟戰爭與國家關係問題的第一人。

《孫子兵法》為何把“兵者,國之大事”放在第一句,有何意義?

歷代軍事家對《孫子法)都推崇備至,尊他為兵經之首,韓非在《五富》中說:“境內皆言乒,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

戰國軍事名著《吳子》《孫臏兵法》《尉繚子》等都引用發揮了《孫子》的若干軍事思想。

三國著名軍事家曹操稱讚《孫子兵法》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此外,文學家評《孫子兵法》是“與其說是兵學的書,不如說是文學的書”,是“不朽不滅的大藝術品”。企業家評《孫子兵法》是企業管理的教材,企業競爭的指南。

《孫子兵法》為何把“兵者,國之大事”放在第一句,有何意義?

《孫子兵法》歷代都有著錄。但不論卷數多少,均有13篇。銀雀山竹書《孫子兵法》為迄今最早的傳世本,惜為殘簡,不能窺其全貌。

現存的重要版本有南宋寧宗時所刻《十一家注孫子》3卷足本,宋刻與宋抄《武經七書》本;另有西夏文本以及其他明、清以來各家注本50餘種。日、法、英、俄、德、捷等國,均有譯本。不得不說我大中華文化就是這麼有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