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尾牙節、人日節……

花朝節


花朝節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


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農曆二月初二舉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節的。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


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尾牙節、人日節……


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尾牙節、人日節……

尾牙節


傳說中,尾牙節是拜祭土地公的活動,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東南沿海一些地區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 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各商家行號也要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


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尾牙節、人日節……


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尾牙節、人日節……

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文字記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


傳統的上巳節,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稱女兒節。宋朝以後,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時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從雲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舉行的潑水節活動中,依稀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


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尾牙節、人日節……


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尾牙節、人日節……

寒衣節


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 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尾牙節、人日節……


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尾牙節、人日節……

人日節


正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人日”,古代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人類生日,作為古老節日,“人日”在中國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興於漢代。


據《佔書》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人日節也稱人勝節。


人日節這天另外一項比較普遍的習俗就是登高。人日節的登高與重陽節登高的消極避禍的觀念不同,人日節登高更具有積極祝頌祈福的內容。


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尾牙節、人日節……


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尾牙節、人日節……

觀蓮節


農曆六月廿四舉行,也有在六月初六過節的。宋代已有此節,明代俗稱“荷花生日”。這一天有划船、觀蓮等活動。凡有池塘種荷花的人,用紙作燈,內放蠟燭,點亮後放在水面,任其飄去,表示慶祝。


水鄉澤國的江南一帶,此日是舉家賞荷觀蓮的盛大民俗節日,泛舟賞荷,笙歌如沸,流傳數代,遍染荷香,成為中國最優美浪漫的節日之一,觀蓮節。


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尾牙節、人日節……


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尾牙節、人日節……

天貺節


天貺節,又稱“六月六”、“回孃家節”、“蟲王節”等。“六月六”是一個小節,節日活動較少,主要是藏水、曬衣和曬經書,婦女回孃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動。道家的稱呼,起源較晚。淮安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


相傳“六月六曬紅綠”之俗起源於唐代。唐代高僧玄奘從西天(印度)取佛經回國,過海時,經文被海水浸溼,於六月初六將經文取出曬乾,後此日變成吉利的日子。


開始,皇宮內於此日為皇帝曬龍袍,以後又從宮中傳向民間,家家戶戶都於此日在大門前曝曬衣服,以後此舉成俗。


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尾牙節、人日節……


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尾牙節、人日節……

天穿節


天穿節是元宵之後的第一個傳統節日,節日時間各地略有差異,以正月初七、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五日不定,以正月二十為多。


天穿節作為中國民間紀念女媧補天拯救人類的紀念日,也是古代人們期盼風調雨順、萬物欣榮、農業豐收和安樂和平的節日。


在中國民俗節日中,唯一由家庭主婦擔綱祭祀的民俗節日,體現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自宋代以後,關於天穿節的記載逐漸減少了。


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節日:花朝節、尾牙節、人日節……


這些節日你都知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