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有多好,乾隆为何要与苏轼比?背后的原因有这些

导语:公元1091年12月13日,安徽颍州下起了细雪。意外到来的雪,使他突然产生了创作的冲动,现场写下一首诗咏雪。

苏轼没料到这首诗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他更没想到的是,还引来历代文人雅士的挑战,其中就包括乾隆皇帝。输赢如何,我们后面再交代。历史上,类似的事情不少,艺术家们总是尝试突破既有的框架去做新的表达的尝试。比如古代艺术家安格尔呈现给我们的风景的自然美,现代艺术家塞尚呈现给我们的风景的形式美,当代艺术家杜尚呈现给我们的"脏乱差"。在现在文学领域则有先锋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一、苏轼的诗究竟何奇之有呢

我们先来看苏轼的诗: 窗前暗响鸣枯叶,龙公试手行初雪。瑛空先集疑有无,作态斜飞正愁绝。众宾起舞风竹乱,老守先醉霜松折。恨无翠袖点横斜,衹有微灯照明灭。归来尚喜更鼓永,晨起不待铃索掣。未嫌长夜作衣棱,却怕礽阳生眼缬。欲浮大白追余赏,幸有回飈惊落屑。模糊桧顶独多.时,历乱瓦沟裁一瞥。汝南先贤有故事,醉翁诗话谁续说。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这首《聚星堂雪》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首奇诗,独特诗体引起的写作风潮一直延续到乾隆皇帝时也没有休止。

苏轼的诗有多好,乾隆为何要与苏轼比?背后的原因有这些

苏轼文章图苏轼咏雪,不循常规,反而在自己创作前刻意做了限制,大量以往描写雪景的常用词汇、比喻皆不得使用,仿佛赤手空拳对敌作战,所以叫作"白战"。在严苛的限制下,苏轼仍然创作成功,赢得满堂喝彩,这种创作方式自此被称作"白战体"。其实,苏轼的创作灵感并非空穴来风,在40年前的颍州,也有人做过类似的事,那就是北宋另一个大文豪,欧阳修。当时为颍州知州的欧阳修,建造了聚星堂,经常与好友们吟诗作对。后来,在一个下雪天里,欧阳修提出咏雪的限制,如絮、鹅、舞、白这些事物,在诗中都.要规避,并现场写了一首诗《雪》,收获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日后聚会赏雪的苏轼,陡然间想起了这事,就向在场的宾客放出豪语,说他要"挑战"欧阳修。

苏轼的诗有多好,乾隆为何要与苏轼比?背后的原因有这些

苏轼图

二、"挑战"的背后的原因第一,苏轼中举之后,就拜入了欧阳修门下,期望青出于蓝胜于蓝,而他也确实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毕竟科举考试之时,他本该被评为第一,没想到欧阳修误认曾巩的作品,只给了苏轼第二,由此可见他的才名并非虚传。第二,苏轼想起了故师欧阳修,咏雪雅事便连带浮现在脑海中,让他不禁跃跃欲试。第三,唐代诗歌的创作量非常可观,题材与种类无比丰富,但到了后世,却成为诗人的枷锁,无法摆脱创作的窠臼,于是宋代文人便有了"新变代雄"的创作意识。欧阳修提出新的尝试,在内涵上,是为了避免传统用事物类比的咏雪方式,颇有变革的架式,让苏轼在赞许之余,忍不住加入创作。

苏轼的诗有多好,乾隆为何要与苏轼比?背后的原因有这些

乾隆图

于是,苏轼执笔,写就了这首著名的《聚星堂雪》,打破了40年间无人创作的纪录,也让"白战体"的技法与故事正式流传开来。三、白战体"作为诗歌的统称为什么《聚星堂雪》能够受到喜爱,自此"白战体"便作为这类诗歌的统称呢?第一,苏轼在欧阳修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转变,巧胜欧阳修诗中意境,获取了成功。详细地说,欧阳修诗是透过众多人事物的角度,表现遇雪的场景,但苏轼诗仅描写自我的行为与心绪就做到了,且句句皆咏"小雪",如此巧夺天工,可谓再一次"新变代雄"。第二,诗歌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佳句,描写了欧阳修咏雪的豪情,指出宾客需抛弃以往咏雪的"工具"写诗,这种比喻使得诗歌特点极为鲜明,让"白战"二字横空出世、独领风骚,赐给诗歌与众不同的魅力。

苏轼的诗有多好,乾隆为何要与苏轼比?背后的原因有这些

苏轼图

第三,此间雅事出自北宋最知名的两大文豪,为文学提供了新的话题、写法与令人钦慕的往事,让历来文人心驰神往、津津乐道,并称之为"欧苏雪事",屡屡记在当时的诗歌文献之中,带动了模仿创作的热潮。由于对"白战"的喜爱,后世很多诗人都加入了"白战体创作项目",成为创作团队的一分子,比如说方岳、方孝孺、金幼孜等,更有清朝的乾隆皇帝。身为皇帝的乾隆,为什么会跑来跟文人凑热闹呢?第一,乾隆本身就是一位学者皇帝,饱览经史子集,连当时的学者赵翼都表示赞叹,而他生平写作四万三千首诗的纪录,也是许多文人无法攀比的。

苏轼的诗有多好,乾隆为何要与苏轼比?背后的原因有这些

苏轼饮酒图

第二,乾隆喜爱诗战,纪晓岚、刘墉与沈德潜都是他的伙伴,于是"白战体"这带有游戏性与挑战性的写作方式,自然也将乾隆皇帝吸引过来了。只是没想到,他还在诗中"隔空挑衅"苏轼,笑他在诗里犯了"雪"字,其实这是乾隆没有明白,苏轼主要想禁止事物的类比,并不是禁止写出某个字词。聚星堂与"白战体",像是一条红线,牵起了古今诗人的缘分,它的名气之盛,带给许多文人美好的记忆,而它的创作之难,也让苏轼盖世无双的才情,永远留存文学之中。看到这里,你或许已经知道结果了,自然是乾隆挑战失败。

苏轼的诗有多好,乾隆为何要与苏轼比?背后的原因有这些

苏轼图

结语:

莱辛曾经指出:"凡是不能就组成部分去描绘的,荷马就使我们从效果上去感觉到它。"欧阳修和苏轼的禁体诗,用意与此相近。可惜的是,做得太绝对了,以致后难为继,其道不昌。但他们继承杜、韩,努力创新的精神和业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能埋没的。可见,表现方法的更新虽然出于文学历史的客观要求,但使用某一新的表现方法的成败,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作家个人的心思才力,同时,新的表现方法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表现方法的消亡,它们往往为作家们所兼容并蓄,为百花齐放创造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