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縣二道河秋靈溝與《十五的月亮》有關係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100首優秀歌曲目錄公佈,《十五的月亮》名列其中。從1984年創作發表至今,這首充滿家國情懷的軍旅歌曲傳唱不衰,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情感認同,連許多海外遊子也通過唱《十五的月亮》來寄託自己對祖國對故鄉的思念。1985年,在“當代青年喜愛的歌”評選中,《十五的月亮》名列榜首。全國、全軍掀起“月亮熱”,幾乎無處不飛“月亮”歌。“軍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成為一個時期的流行語。對此,詞作者石祥謙虛地說:“月亮本身是不會發光的,它的光來自太陽。”對於藝術作品而言,它的光芒來自生活。那些動人的故事、鮮活的面孔,是創作的不竭源泉和動力。

1984年4月,《解放軍歌曲》編輯部舉辦創作學習班,全軍諸多詞曲作家由主編田光帶隊到駐河北省高碑店某部隊深入生活,調研一下部隊官兵喜歡聽什麼歌唱什麼曲,然後再進行創作。石祥時任北京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主任,正忙於大歌舞《中國革命之歌》的創作,為此還請了一週假前往。在幹部和士兵骨幹一起參加的座談會上,這些詞曲作家和指戰員們一起聊起來。當時,部隊還不讓唱太抒情的歌,有個戰士看到作曲家鐵源在場,就直接說:“我最喜歡你創作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寫得有感情,意境還美。你們能不能給我們戰士多寫一些抒情的好聽的歌?”接著,副政治指導員胡邦明提出,能不能給軍人的妻子寫一首歌。會場當時就有人笑了,感到有些不理解,是不是家庭觀念太強了?原來,他妻子遠在四川老家,既要照顧年老體弱的公婆、撫養教育孩子,又要種好責任田,很辛苦。但妻子從來不把家庭負擔告訴他,寫信時往往說家裡一切都好,讓他安心服役。

這讓石祥回想起1978年曾在北京軍區守備一師採訪過的師參謀長邱金凱。這位年輕的參謀長長年駐守祖國北疆,與妻子分居兩地。妻子在家帶著幾個孩子,兩隻手一邊領一個,肩上再背一個,還要伺候兩位生病的老人。後來她為兩位老人送了終,又為小叔子張羅蓋房娶媳婦,為小姑子說親陪送出嫁,簡直是個累不倒的“鐵人”,街坊鄰里沒有不說她好的。石祥專門去邱參謀長老家採訪了這位軍嫂。她的話語樸實無華:“嫁給當兵的,就得這麼幹,沒說的。”這些軍嫂難道不是好的典型、難道不值得用歌曲歌頌嗎?祖國的繁榮昌盛,也有她們的犧牲奉獻啊!

化德縣二道河秋靈溝與《十五的月亮》有關係

邱金凱


石祥深感不能辜負部隊官兵的殷切期望,決定寫一首“軍人唱給妻子的歌”。可是,主題有了卻寫不下去,因為人稱問題不好解決,稱軍嫂為“妻子”太老氣,稱“親愛的”“心上人”又有點酸。直到晚上快熄燈時,他推開窗子想開闊一下思路,一眼望見明月,立刻就想起蘇軾的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輪明月在天,照在家鄉,照在邊關;夫妻兩地相望,你也思念,我也思念。用“你”“我”解決人稱難題,歌詞意境也確定下來,不到10分鐘初稿就寫好了。

化德縣二道河秋靈溝與《十五的月亮》有關係

化德縣二道河秋連溝


第二天早晨,石祥散步的時候,碰上鐵源,就告訴他,自己寫了一首歌詞叫《十五的月亮》。鐵源一聽,立即說:“不行,《敖包相會》裡第一句就是‘十五的月亮’。”石祥解釋說:“這首和那個不一樣,你就聽聽吧!”“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聽到最後一句時,鐵源笑了,覺得詞兒真是不錯,特別是“軍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準確、新穎、貼切,當即就和石祥拉鉤:“這個詞是我的了,你不許給別人。”

拿到歌詞後,只用了兩天,鐵源就把曲寫出來了。之所以寫得這麼快,是受當時在全國放映的電影《高山下的花環》影響。鐵源連看了兩遍,發現影片中“韓玉秀”這個藝術形象簡直就是那位副政治指導員妻子的再現。而“韓玉秀”是山東沂蒙人,鐵源就根據沂蒙小調,一氣呵成譜完《十五的月亮》的曲調初稿。之後他和住同屋的作曲家徐錫宜共同進行了修改。

1984年6月,《解放軍報》發表了《十五的月亮》這首歌,部隊很快就有人傳唱了。這首軍人唱給妻子的歌,唱到了每一位軍人和軍嫂的心坎裡。有聽眾提議:“乾脆請作者再專門寫一首妻子唱給軍人的歌吧!”

不重複別人,難;不重複自己,更難。這次真把石祥難住了。當時,正值輪戰部隊開赴前線。有未婚妻堅決支持軍人上前線,部隊臨出發前與未婚夫完婚;也有未婚妻怕擔風險,與軍人“吹了燈”。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石祥於1985年5月創作出《望星空》。這首歌詞從構思到完成用了半年多時間,工夫主要花在如何區別《十五的月亮》,如何出新、動情。歌詞交給鐵源譜曲後,《十五的月亮》就有了姊妹篇——《望星空》,二者一路星月輝映。

《十五的月亮》長於抒情,內涵豐富,達到很高的思想境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作用。一位天津郊區的軍嫂給石祥寫信說:“我本來要與在邊防部隊當營長的丈夫離婚。因為我身體有病,又帶孩子又種田,實在是頂不住了。聽了《十五的月亮》,覺得好像是他唱給我聽的。我羞愧,我委屈了他,不和他離婚了,我們要白頭偕老。”還有西安的一位姑娘來信說:“我和一個上前線的兵‘吹了’。聽了《十五的月亮》和《望星空》,後悔極了!我又主動和他聯繫上了,不久就準備結婚。”一封寄自雲南老山前線的信寫道:“我們已經3天3夜沒閤眼,沒有吃一點東西了,但並不覺得餓,失去3個手指的戰友也忘記了疼痛。大家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唱著《十五的月亮》。這首歌我們每天至少唱10遍,10遍也唱不夠,唱著唱著,我們就會流下眼淚。這是為自己成為一名邊防戰士而自豪的淚!”

石祥說:“別看《十五的月亮》寫歌詞只用了不到10分鐘,前期軍旅生活的積澱卻不少於20年。就如同燒開水一樣,前期加溫過程比沸騰的時間要長得多。”這也是他的真實寫照。從入伍開始,石祥就站在隊列裡寫詩,1963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兵之歌》,被譽為“真正的戰士詩人”。20世紀60年代的官兵,唱過他寫的《早操歌》《打靶歌》《投彈歌》《刺殺歌》等連隊生活歌曲。1976年,周恩來總理去世,石祥寫下配樂朗誦詩《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曾入選中學語文課本,並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流傳海外。之後,他創作的《高舉亞運火炬》《八一軍旗高高飄揚》《軍人道德組歌》(合作)等歌曲也廣為流傳。他始終為時代而歌,作品感情真摯,生活氣息濃郁,貼近官兵,突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主旋律。正如他自己所說:“情要真,構思、意境、語言都充滿真情,這雖說是‘小情’,但‘小情’中蘊涵‘大情’,微觀中反映宏觀。”

歲中唯有今宵好。一輪明月,是否因為這首傳唱了35年的歌曲又添得幾許深情?仰望歷史的星空,一個時代的記憶總會被歌聲一遍遍點亮。

化德縣二道河秋靈溝與《十五的月亮》有關係

化德縣西山人民紀念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