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使者|在山林掩映的小山村裡樂享生活

在距離懷柔城區45公里的地方,

有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村子——三岔口。

該村四面環山,

緊鄰111國道,

呈現一個“弓”形。

遠遠望去,

“弓”形村莊的山上山下,

全是茂密的樹林。

村子在初夏的時候最美,

處處枝葉茂盛,

繁花盛開,

令人心曠神怡。

整個村莊在碧綠山林的襯托下,

增添了無限魅力。

陽光使者|在山林掩映的小山村裡樂享生活

這個有著近400口人的村莊,

楊、彭、王姓佔多數。

說起該村名字的由來,

村裡老人介紹:抗日戰爭時期,村子只有十來戶人家,和二道河東溝、石洞溝、東梁處在一個比較特殊的區域,因日本兵霸佔此地修圍子,就臨時起了個三岔口的名字,一直叫到現在。

陽光使者|在山林掩映的小山村裡樂享生活

三岔口村最大的特點是全村房子都在山的陽面,

每家每戶的確是“開門見山”。

當地有民謠曰:

“出門就爬坡,山高兔子多,

溝寬不到三尺三,滾下石頭砸碎鍋。”

陽光使者|在山林掩映的小山村裡樂享生活

但也因為處在山區,

村內夏天雨水過多泥石流時有發生。

解放前,

就有村民遭受過泥石流的危害。

所以村裡有個神奇的傳說,

說天旱的時候,

童男童女求雨特別靈。

據傳八十年前的那年天氣乾旱,村裡的莊稼乾枯,連樹葉都泛黃了,吃水成了最嚴重的問題。有一群七八歲的小朋友按照大人說的,穿著小紅兜兜,頂著柞樹葉,跑到村背面山上的小廟去磕頭。磕頭後,小朋友跑回家拿根棍子在自家往外流水的“龍溝”使勁捅,一邊捅一邊唸叨:“捅龍溝,捅龍溝,下雨吧,下雨吧,再不下雨俺就餓死啦。”只要早上去小廟磕頭,回來捅龍溝,中午就一定會陰天打雷,後半晌肯定會下雨。

陽光使者|在山林掩映的小山村裡樂享生活

為了讓村裡百姓旱澇保收,

政府組織村民在山上壘了14座大壩,

以防治泥石流。

這14座大壩最長的1000多米,

最短的只有20幾米。

幾十年來,

這14座大壩保護著村民和莊稼。

陽光使者|在山林掩映的小山村裡樂享生活

說起這14座大壩,

村裡老人不禁回憶起往事。

當初為了壘大壩,

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

下至十幾歲的孩子,

都加入到勞動隊伍中。

70多歲的彭大爺回憶,那會兒他還是十來歲的孩子,他清楚記得,當時他父親去壘大壩,母親給父親做了6雙布鞋,都在勞動中磨爛了。父親的雙手被石頭磨出了血泡,雙肩被抬石頭的擔子磨脫了皮,但父親和鄉親們一直埋頭苦幹,當時還聽父親跟母親唸叨:“大壩壘起來就好了,就不怕大雨了,咱老百姓和莊稼就安全了。”

陽光使者|在山林掩映的小山村裡樂享生活

艱難的生活磨鍊了人民的意志,

三岔口村的村民在抗日時代英雄輩出。

雖然村子在解放前只有幾十戶人家,

但在建國時老黨員就有十幾個,

最讓村民引以為豪的是一個叫徐庭的八路軍戰士。

陽光使者|在山林掩映的小山村裡樂享生活

小時候的徐庭就性格剛烈,

能吃苦能受罪。

那時候徐家人口多日子苦,

為填飽肚子,

徐庭去地主家放牛做長工。

後來徐庭實在忍受不了地主欺壓,

就離開地主家,

自己開了個鐵匠鋪。

結實健壯的徐庭開鐵匠鋪後,

更是練了一身的肌肉。

剛剛十七八歲,

就長成了近一米八的大塊頭。

陽光使者|在山林掩映的小山村裡樂享生活

他年少氣盛好打抱不平,

常為受欺負的百姓討公道,

受到村民的擁戴。

據老人們說,解放戰爭時期,

徐庭參加過解放喇叭廟、隆化、多倫等地的戰鬥,

立過不少功。

陽光使者|在山林掩映的小山村裡樂享生活

當時的懷柔還屬於河北省,四海縣人民政府就駐在三岔口村。上世紀40年代初,八路軍晉察冀某部隊路過三岔口,一位首長來到徐庭的鐵匠鋪找水喝。看到光著膀子、黝黑後背上泛著黑亮汗漬的徐庭,首長喝完水後對他說:小夥子,別打鐵了,跟我們走吧!去打日本鬼子!徐庭吃驚地說:“你們真地要我?真地能穿軍裝?”那位軍人拍著他的肩膀說:“看你這一身的肌肉不當兵都可惜了,到部隊有你大顯身手的時候!”徐庭二話不說,扔下打鐵的錘子就跟那位首長走了。徐庭入伍後,隨部隊駐防在灤平縣。由於他聰明能幹,有一股子虎勁兒,不到一年就立功受獎,升職為營級幹部。

陽光使者|在山林掩映的小山村裡樂享生活

現在,

三岔口村的14座大壩早被茂密的山林掩映其中。

改革開放以來實行退耕還林、生態養護,

村裡的環境越來越好,

人們的日子越過越舒坦,

處處彰顯著新時期新農村的新風貌、新風尚。

陽光使者|在山林掩映的小山村裡樂享生活

懷柔區長哨營滿族鄉三岔口村,

是智惠鄉村志願服務中心391個鄉村服務基地之一,

村民們一點一點的建立起自己村落的文化,

享受著新時代新農村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