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只有抛开对合肥的“偏见”,才能真正融入长三角


安徽,只有抛开对合肥的“偏见”,才能真正融入长三角


文丨飞鱼资本市场团队

数据丨孙宇星


上周大象公会有个文很火,名字叫《安徽人为什么不认同合肥》。


文科生码稿子的习惯是喜欢谈历史(没有贬低的意思,我们团队有一半是文科生)。但因为我们团队是写财经的,所以更喜欢研究历史的另一面——当下和未来。


所以,当看完这篇《安徽人为什么不认同合肥》,当看到这篇文章下一大批马鞍山、芜湖、蚌埠、滁州、宣城……的网友留言“对南京的认同比对合肥高”时,作为江苏(南京)本土财经新媒体,更想从经济的角度、从长三角大都市圈的角度,对安徽的网友说一句:安徽(人),只有抛开对合肥的“偏见”,才能真正融入长三角。


你知道这几年合肥的GDP增长有多快吗?


你知道这几年合肥吸引了多少知名企业和机构吗?


你知道这几年合肥的城建规模有多大吗?


你知道这几年合肥聚集了多少科教文卫资源吗?


你知道如安徽这样的中部省份,可能也只能有一个拳头城市吗?


如果你都不知道,仅仅凭感觉和想象就“不认同”合肥,那只不过是靠回顾安庆、芜湖甚至是徽州历史上的虚假荣光,来否认合肥当下的真正价值。Anyway,这对安徽毫无意义。


安庆被称为“长江五虎”已经是清末时候的事情;蚌埠因津浦铁路成为“千里江淮第一城”已经是民国时候的事情;芜湖被定位为“皖江经济带”的龙头也已经是1990年代的事情了……我们必须得接受时代的变化,主角的更替……国家如此、城市如此、个人也是如此。


安徽,只有抛开对合肥的“偏见”,才能真正融入长三角


(一)


我们不谈历史,只讲现实、逻辑和数据。


先说一个小故事。


2019年初,在南京的一场投融平台上,飞鱼财经遇到几个从上海来的创投。会议结束后,我问他们:是不是要回上海。他们说:暂时不回去,再去合肥看看。


我很好奇,为什么要再去合肥看看。


其中一个资深创投突然调过脸来说:因为合肥给的政策常常比你们南京还吸引人啊。你们税率优惠一个点,他们就优惠二个点;你们给地,他们就给地给配套……


后来不久,飞鱼财经去江阴采访,一个产业基金的人说了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他说:合肥对资本的吸引力会超过你们南京。


所以,此后在历次采访中,飞鱼财经总会问采访对象(行业大咖们)一个这样的问题:在长三角的大背景下,我们南京的“创新名城”真的有吸引力吗?生物医药的布局会不会周期性太长,并不适合南京?为什么我们南京出不了老乡鸡、洽洽瓜子这样小而美的品牌?(此前,我们PO过一篇文,大意是谈,为什么杭州水有娃哈哈、器有老板电器、锅有苏泊尔……连合肥都有老乡鸡、洽洽瓜子,而南京却孵化不了这种小而美的品牌,所以创新究竟是什么?)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和发展方向,因为深爱着我们生活的地方,所以我们要比较、批评、发掘、推动。


关于合肥对资本的吸引力是否会超过南京,我们不予置评。


但确实最近几年,合肥对资本的吸引力在增加,而这一点大多数安徽本土人“没有自信承认”或者说“固执的不想承认”。


一部分人甚至还在某种心理上打转:仿佛合肥发展的不好了,安徽的其他城市就好了。


这是极其幼稚而又没有经济学常识的想法。


为什么产业基金的人给合肥的吸引力下了一个如此果断的判断呢?


飞鱼财经综合采访中遇到的一些人的观点,大致总结如下:


第一, 近几年合肥在治理、城建、科教文卫上聚集了大量的资源,产业布局全面、创业氛围浓厚、政策应对敏感,一句话总结:做产业的环境不错。


第二,高铁的修建,让合肥大大拉近了与江浙沪的距离,同时又与上海保持了恰当的距离。有一个采访对象给我举了个例子,他说,以前上海总部要在长三角设分公司,可能会设杭州、南京、芜湖,但是现在高铁太方便了,上海一个小时车程内的南京、芜湖可能就不设了,但是反而要在合肥设,因为南京距离上海太近,直接就覆盖了,合肥的还有点距离,设立后反而可以辐射皖中和皖北。


这些一线的、切切实实的反馈,可能要比去扒故纸堆,更能让人理解,合肥的变化。


事实上,在长三角,上海、浙江、南京好比是高富帅、白富美——出身好、家底好、连长相都好,属于典型的“比你出身好的人,比你还努力”。合肥可能更像是出身普通家庭的奋斗者。那些在社交平台上大声抱怨“为什么合肥不如南京?”“为什么安徽的省会不是南京?”的人,都忽略了他们的起跑线是不一样的。就像社交平台上常常有人发问“为什么日本人素质那么高,中国人素质那么低”,要知道日本比中国早发展100年呐。


我们看一个东西的好坏,要看它的变化,而不是看它的状态。


要为求上进的高富帅点赞,也要为努力的普通奋斗者点赞。


安徽,只有抛开对合肥的“偏见”,才能真正融入长三角

(合肥2015年—2019年GDP及其增长率)


(二)


很多年前,因为网络小说《太合天》的出现,合肥得了一个江湖名号“霸都”。这个名字的普及程度甚至赶上了帝都和魔都。以至于,有段时间,南京和杭州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征集“我们叫什么都”。


安徽之外,对霸都的理解是一个网红名字;但在安徽之内,这成了所有指摘的源泉。


按照社交平台上的解读,安徽网友认为,合肥确实是霸都,因为霸占了省内所有的资源。以至于长期的论调是“霸一省资源,而肥一城”、“吸血安徽其他城市”。


说真的,每次看到这类评价,都要笑出声来了。第一个提出这个说法的人,不是去的城市太少,就是没关注过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


问四个问题:


第一, 曾经我们是不是举全国之力发展深圳?


第二, 长三角一体化概念下,上海算不算在吸苏浙皖的血?


第三, 中部省份是不是只可能有一个拳头城市?


第四, 在过去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给过芜湖、安庆、蚌埠最好的政策,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


相信只要有判断力的人,在思考过上面四个问题后,对于“霸都”都会有新的理解。


我们特别想细聊下后面两个问题。


在安徽发展的历史上,有两大著名城市,即安庆和芜湖。他们兴起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长江经济”。


其中,芜湖最典型。近代,它是安徽第一个开放口岸;改革开放后,它又成为安徽皖江经济的龙头。


应该说,在合肥崛起之前,安徽给芜湖的政策最多、支持最大,寄希望于它能够带动全省的发展。


但二十年过去了,芜湖的发展情况如何呢?


安徽,只有抛开对合肥的“偏见”,才能真正融入长三角

(安徽各个城市GDP、排名及其他经济指标)


其他不谈,就以GDP为参考,虽然芜湖的2019年GDP(3618.26亿元)在安徽省内可以排到第二,但是如果将其GDP放到江苏,只能排倒数第三(排在它后面的是宿迁和连云港,2019年GDP分别是3139.30亿元和3099.23亿元)。

而依照目前芜湖GDP增长的乏力,后续是否会被滁州赶上还很难说。(去年我们在滁州参访产业发展,看到进步很快)


事实上,早在安徽调动一切资源支持合肥发展之时,就已经意识到芜湖的发展不可能带动全省。


这是由一个城市区位、土地、人口净流入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芜湖离南京太近,经济上的吸虹效应太明显;芜湖的人口净流入太少,不可能有庞大的人口支持经济发展;芜湖的科教文卫资源太匮乏,尤其是在南京的映射下……


我们做新闻的,经常会说一句话:看一个城市的活力,就看它新闻多不多,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曾经西安的朋友来跟我们抱怨,说是西安三天两头出负面。我们就安慰道:这说明城市在发展,矛盾才能暴露。如果一个城市一年到头连条负面都没有,连条“网红”新闻都没有,那这个城市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判定“Lose”了。


这几年,还真的很少看到安庆、芜湖有什么大新闻。


不管你承不承认,所谓的皖江时代已经过去。


否定合肥的人应该想想,蔚来的中国总部为什么落户合肥?四维图新这类企业的第二总部为什么落户合肥?一个又一个科研机构为什么落户合肥?这些产业和资本对一座城市的理解肯定比普通人强很多。


合肥的发展不是因为吸了谁的血,而是高铁时代下、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下的必然。


因为安徽需要一座可以和南京、杭州平起平坐的城市;因为安徽人需要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超级城市中心。


(三)


为什么我们说:安徽(人)只有抛开对合肥的“偏见”,才能真正融入长三角(进入长三角时代)。


普通人可能会觉得长三角一体化这个概念太远、太模糊。但现实是,不管行政上如何安排,在市场规律的推动下,区域内的人、财、物已经在加快流动。


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也是飞鱼财经身边现实的例子。


一位财经媒体人(老家合肥),因为合肥没有好的财经媒体单位,只能选择去一家上海的财经媒体,但她仍然将家(丈夫和孩子)安在合肥。


她的工作状态是,每周在上海和合肥之间通勤,采访范围覆盖长三角三省一市。早上还在上海报选题,中午就到了杭州一家机构采访,晚上回到合肥家中赶稿。


另一个例子,江苏一家机构投资人,此前在帮助辅导企业做产业转移,其新工厂的选址就在合肥附近。


他把自己比喻成蜜蜂,从苏南将资本和产业引入苏北、安徽等地区。


当他给我展示一年中从南京到合肥的高铁电子票的数量时,我们觉得把他“写在”这个文里。


是的,合肥已经是安徽连接长三角的一个核心点。由它再辐射到全省各地。


这是由合肥的高铁运输能力、城市治理能力、科教文卫资源决定的。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规划里,明确写着要形成以上海为龙头外加五大都市圈的发展框架。


五大都市圈,浙江两个——杭州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江苏两个——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安徽一个——合肥都市圈。


安徽,只有抛开对合肥的“偏见”,才能真正融入长三角


安徽人应该庆幸,经过十年的发展,终于有一个城市可以领头都市圈,真正加入包邮区的牌桌。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人,拿到烂牌不要紧,牌始终没有别人好也不要紧,只要你能坐在牌桌上,就一定有翻盘的机会。


飞鱼财经在多篇文章中都写过一句话:中国的经济看长三角,长三角稳了中国的经济就稳了。上海汇聚了全球顶尖企业的总部、浙江展现了民营经济的活力、江苏在高端制造上继续发力、安徽在科学研发上不断进步。每个区域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抛开对合肥的固执偏见,拥抱高铁下的长三角一体化时代。


安徽,只有抛开对合肥的“偏见”,才能真正融入长三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