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女子的肖像》:悽美愛情與世俗觀念碰撞下的多重魅力解析

《燃燒女子的肖像》是瑟琳·席安瑪自編自導的影片,2019年於戛納電影節上映,電影節上該片讚譽很高,並獲得戛納最佳編劇大獎。而在戛納電影節之外,這部影片還被金球獎、奧斯卡獎提名,很多國外專業電影雜誌和影評人也將該片評選為年度最具期待電影之一。而在國內的豆瓣電影中,也有著五萬多人評分高達8.6的不俗表現。

影片講述了18世紀中期,年輕女畫家瑪麗安漂洋過海來到艾洛伊茲家中為其畫肖像,先以陪伴身份接近這位性格乖戾的小姐,後隨著她母親離家期間的逐漸深入瞭解,兩人迸發出愛的火花。雖然兩人愛的唯美且熾烈,但在母親回來後的現實壓迫下,最終無奈選擇了放手。

劇情並不複雜,人物關係也非常簡單,在孤島般的空間裡,用四個不同階層和境況的女性,通過短短五天的共同經歷,呈現出一個情感深沉飽滿的悲劇愛情故事。但導演並非只是要表現愛情,她在影片中有很多對18世紀歐洲社會中女性卑微地位的抨擊與現代社會的影射和思考,使這部電影美輪美奐的表象下又飽含深刻內涵。

因此,本文就從電影的敘事表現手法和鏡頭語言兩方面,分析簡單故事如何讓觀眾傾心投入其中。而在第三部分我將對導演表達的主題思想方面,深入解讀該影片成為年度最值得期待影片的魅力所在。

《燃燒女子的肖像》:悽美愛情與世俗觀念碰撞下的多重魅力解析

01、敘事空間的集中和表現手法的細膩,巧妙地把世俗壓迫下兩個女子的悲劇愛情刻畫出來,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瑟琳·席安瑪作為女性導演,有著突出的細膩敘述能力。影片在敘事空間和表現手法上,沒有宏大場面和激烈情感衝突,去繁從簡地始終聚焦在兩位主角情感起伏上。通過個人情感的小格局,窺探18世紀社會女性的壓抑與掙扎。

①敘事空間如劇場般狹小集中,卻把故事情感張力表現十足

導演將故事地點設定在一個孤島上的富裕家庭中,整個劇情幾乎都在房間和海邊發生,僅以有限的一內一外兩個空間,把兩個女人的情感起伏和掙扎充分表現出來。

瑪麗安接受畫肖像的工作,來到孤懸海中的一個富貴家庭中。從乘船上島,到進入房間,鏡頭毫不拖沓地直接進入故事發生地點。而在與艾洛伊茲的相處經歷中,從陪同海邊散步,到房間內畫像並萌生愛情,空間的呈現非常有限。

隨著劇情的推進,女僕要去解決孩子問題時,鏡頭裡只有屋門前結伴而來的三個女人。當進入屋內進行手術,也只呈現出床前的空間。

而在故事結尾部分,當瑪麗安離開多年以後,在畫展中遇到艾洛伊茲的畫像,以及去劇院傾聽《四季》交響樂,同樣沒有表現出建築空間,只是用長鏡頭凝固在艾洛伊茲臉龐上。

敘事空間的狹小並不影響到故事情感的表現,更沒有帶給觀眾沉悶感。反而把觀眾的情緒充分帶入劇情中,無論是彼此的深情凝視,還是激烈的情感迸發,空間似乎都在忘我的投入中而被忽略了。

《燃燒女子的肖像》:悽美愛情與世俗觀念碰撞下的多重魅力解析

②表現手法去繁從簡卻不失細膩巧妙,把悲劇愛情刻畫的淋漓盡致

影片通過少量的人物和道具,以及簡單的人物關係,讓極具張力的表演直接衝擊觀眾的心靈。

主演是瑪麗安和艾洛伊茲,配角是僕人和母親,而且主要的劇情表現只是三個人在推進。呼應導演想要傳達的思想,在影片中男性角色極其有限,還都是一帶而過。

甚至在劇情的描述和鋪墊上,導演也極盡精簡,如果沒有仔細理解的話,可能會有一連串情節理解問題出現,比如:為什麼去畫像?為什麼拒絕嫁人?母親為什麼離開五天?女僕為什麼懷孕又不想要孩子?

劇情的去繁從簡,呈現給觀眾的是高度集中的情感體驗。比如艾洛伊茲的人物性格和狀況表現,在她出場前,瑪麗安已經從女僕描述中感受到神秘,接著在看到被塗掉頭像的肖像畫前思索,然後又在陪同散步時一路追隨背影來到海邊。大段的人物形象刻畫,即使描述艾洛伊茲在此之前的經歷,也將她孤僻、無助的性格和處境烘托了出來。

在主題思想的表現上,導演通過幾段畫家與模特位置互換,巧妙地表現出權力平等性的探討。影片一開始瑪麗安教授學生畫畫,打破常規地將老師當做模特,以模特角度告訴學生應該如何描畫。在給艾洛伊茲畫肖像時,彼此對情緒外在表現的調侃,更是將凝視的主客體平等化。畫家在凝視模特時,模特也在凝視畫家。

女性導演的心思細膩,在影片表現手法上有著天然的優勢。瑪麗安與艾洛伊茲從相互試探到心生愛戀,再到深陷愛情又驟然分開,人物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通過凝視、對話、熱烈呼應和悲情訣別,把這段悲劇愛情刻畫的淋漓盡致。即使旁枝末節被砍的七零八碎,但核心劇情的表現仍然深沉且飽滿。

《燃燒女子的肖像》:悽美愛情與世俗觀念碰撞下的多重魅力解析

02、通過大量主觀視角特寫鏡頭,以及純淨色彩與多層次光線下的唯美構圖,使影片在愛情之外更充滿多重魅力

除了榮獲大獎的編劇和導演別具風格的敘事外,《燃燒女子的畫像》的鏡頭語言處理是另一個被人期待的關鍵。並且,影片在多個影評人協會獎上獲得最佳攝影獎,也充分說明了影片的多重魅力。

①運用大量主觀視角特寫鏡頭,刻畫出豐富的心理和情感活動

故事是瑪麗安的一個回憶,導演卻沒有使用旁白輔以人物思想的描述,而是通過大量的人物視角互換來表達內在情緒。

電影中艾洛伊茲第一次讓瑪麗安陪同散步時,瑪麗安走下樓梯看到的是艾洛伊茲的背影,隨著奔向海灘的腳步越來越急促,鏡頭在艾洛伊茲的背影和瑪麗安的正面間不停切換。一個急切想要看到她的樣貌而完成肖像畫,一個無意識地想要發洩欲說而不能的苦悶,追趕中的背影和正面特寫,細膩地把兩人的思想表現出來。

而當兩人回到房間內,艾洛伊茲跟瑪麗安借書時,鏡頭變化為瑪麗安稍有忐忑的背影與艾洛伊茲試探疑慮的正面。兩人視角的不同切換間,把人物內在情緒表現的細膩而飽滿。而後兩人相處中的凝視、對話,鏡頭多數也都以此方式表現出來。

在女僕去做手術劇情中,瑪麗安插手站立在門口,艾洛伊茲垂頭坐在門口,女僕焦慮地走來走去。此時以客觀視角把三人不同心境體現出來。而到了屋內女僕躺在床上,悄然落淚時,一個小嬰兒無意識地撫摸著她的臉龐。這時的視角是艾洛伊茲和瑪麗安兩人的,鏡頭表現沉靜卻衝擊感十足,表現出18世紀歐洲社會女性對自主選擇的渴望和無奈。

即使在宏大的劇院音樂會現場,導演也可以把建築空間忽略掉,鏡頭中只有瑪麗安主觀視角下的艾洛伊茲,她坐在那裡聽到熟悉的旋律,由淚目到抑制再到微笑,長達一分多鐘的情緒起伏一鏡到底,隨著音樂結束電影也戛然而止。毫無拖沓抒情,有的全是直來直去的情感、思想衝擊,給觀眾留下無限遐想。

作為愛情電影,主觀視角下的情感表現豐富而細膩,而那些客觀視角下的鏡頭,比如海邊篝火聚會和壁爐旁三人討論故事,則把導演的主題寓意表達出來。主客觀視角的完美結合,呈現給觀眾飽滿深刻的觀影感受。


《燃燒女子的肖像》:悽美愛情與世俗觀念碰撞下的多重魅力解析

②純淨色彩與多層次光線下的唯美構圖,使影片充滿古典油畫般藝術質感

劇中的色彩非常有意思,無論人物衣著還是環境色彩,都有著強烈的情感映襯作用。瑪麗安從進入這個家開始,基本上都是紅色衣服,而艾洛伊茲肖像服裝是綠色,母親出場時是深藍色。純色系的衣服,與人物性格和劇情表達非常契合。

兩人衣服一紅一綠的鮮亮色彩,把年輕人的熱烈和對美好的嚮往映襯出來。而母親的深藍色與剛見面是艾洛伊茲的黑色衣裙,則體現出嚴肅與沉重的現實。當艾洛伊茲在臨別前穿上白色衣裙時,不僅是滿足瑪麗安的愛,更表示她的妥協與屈服。不同色彩對比之下,把人物內在情緒積極地烘托出來。而且在瑪麗安多年後的畫作中,神話故事裡俄耳浦斯與歐律狄刻的衣服也正是一紅一綠。刻意為之下的色彩碰撞,把導演對愛情的思考也展漏無疑。

光線多層次變化,在攝影師的鏡頭下表現的也非常豐富。

大量室內的鏡頭中,蠟燭和壁爐火光是主要的光源,在昏暗的背景和暖光照射下,人物的表情與內在情感起伏,時而搖曳,時而沉靜。即使在白天或海邊的環境下,也沒有非常明亮的光線,只有兩人散步時站在海邊,逆光中兩人的臉龐泛起一圈光暈,讓彼此的凝視直觸心靈。

夜晚海邊篝火旁,人們阿卡貝拉式地吟唱著“Non possum fugere(我無法逃離)”,站在人群兩側的瑪麗安和艾洛伊茲臉上的歡笑逐漸收起,兩人內心迸發出別樣的情感。沒有對話,剩下的只有連眨眼都不捨的深情凝視。伴著歌聲和篝火的明暗變化,兩人將彼此心思讀懂,艾洛伊茲忘情到裙子被火燃起而渾然不知,音樂突然靜止,彷彿這一瞬間成了定格。當眾人發現衣服著火去撲滅時,音樂又驟然而起。朦朧的愛意,不經意間在兩人心中迸發出花火。

要分開前的晚上,瑪麗安和艾洛伊茲躺在床上,兩側的暖色光光線打在兩人微笑的臉龐,把相互凝視的申請襯托的曖昧且深情。既然無法改變最終要分開的結局,那就讓眼睛把彼此刻畫在心底,如肖像畫般永久珍藏。

母親回來後,讓艾洛伊茲隨她過來,鏡頭中媽媽站在高大的房門前,室外自然光線從她背後照射進來,結合淺藍色的牆面和敞開的高達的淺藍色的門,襯托著媽媽思想的權威和不可違背。

《燃燒女子的畫像》雖然在戛納只獲得最佳編劇獎,但畢竟題材小眾化。更多觀眾是折服於影片構圖、色彩下的唯美藝術感,每一幀都像是一幅濃墨重彩的古典油畫,而且充滿了情感溫度,不自覺就沉迷於故事體驗中難以自拔。

《燃燒女子的肖像》:悽美愛情與世俗觀念碰撞下的多重魅力解析

03、愛情主題的背後,承載著導演對18世紀歐洲社會女權的控訴,以及對當前社會平等問題的影射與探討

《燃燒女子的畫像》故事背景是18世紀的歐洲,其實於當代來說,也多有影射和探討價值。

現實中導演瑟琳·席安瑪與扮演艾洛伊茲的阿黛拉·哈內爾本就有一段長達十多年的戀情,於是該電影很容易被人理解為瑟琳·席安瑪對過往情感的一個交代或總結,畢竟影片中有些類似戀人間小秘密的表現,比如在28頁上畫像、藝術家與模特人物身份等,這不由得不讓人展開聯想。

但是,從導演採訪時的自我表達,以及影片中很多的隱喻情節表現來看,《燃燒女子的畫像》也承載著導演於舊時代和當代社會問題的思考與探索。

①現實權威和普遍共識下,個性化熾烈愛情的壓抑與無奈

在18世紀的歐洲女子肖像畫是取悅於丈夫的,是愛情的表徵。於是,瑪麗安第二次畫完仍然想要燒掉,她對艾洛伊茲說:“畫完成後,就把你送到別人懷抱了。”而電影名字取作《燃燒女子的畫像》,顯然導演對愛情的壓抑與無奈是有所指的。

影片中表現兩人愛情過程中,將情慾一筆帶過,重點全放在內在情感和外化表情的表演上。比如兩人之間的情話,沒有一句愛的表白,卻從中讓人感受到純摯的感情。

瑪麗安對艾洛伊茲說:“當你害羞的時候,你會咬嘴唇。當你生氣的時候,你不眨眼睛。”

艾洛伊茲回答她:“當你在凝視我的時候,我也在凝視你。當你不知道說什麼時,你會按摩自己的前額。當你失去掌控時,你會揚起眉毛。當你困擾時,你用嘴呼吸。”

兩個女子發生愛情,即使在當代也需要社會的極大包容性,何況故事背景是18世紀。可想而知她們熾烈的愛情需要多大的勇氣。影片中她們的愛情動機源於彼此理解和欣賞,沒有世俗的物質、地位等因素影響,在多次相互凝視中就俘獲了對方的心靈。

但是,愛情有多美,現實就有多殘酷。瑪麗安與艾洛伊茲的心靈之交,卻不得不被現實婚姻摧毀,當穿上婚紗找的艾洛伊茲說出“回過頭來”時,也表示了這段感情於形式上的結束。

註定無法走向圓滿的愛情,該如何讓彼此解脫呢?導演不僅通過瑪麗安刻在腦海的肖像畫和在艾洛伊茲書上28頁的自畫像,以及最後長鏡頭中艾洛伊茲聽到《四季》音樂響起時的情感起伏變化,表達出形式結束不代表愛情消失。還在影片中關於希臘神話故事中俄耳浦斯與歐律狄刻情感經歷的討論,通過瑪麗安的“俄爾普斯放手是詩人的選擇”,艾洛伊茲“歐律狄刻請求他回頭”,以及多年後瑪麗安的俄耳浦斯與歐律狄刻畫作中表現的“道別”,把同性愛情的歸屬理解充分表達出來。與其在現實壁障中撞得頭破血流,不如回頭留下最美的瞬間,深埋心底永久珍藏。

導演把唯美愛情與殘酷現實交織在一起,其實不僅對18世紀歐洲社會觀念的詬病,更有對當前現實社會的影射。即使在觀念開放的當前歐洲社會,同性與異性戀的平等權利和婚姻合法化都有著社會接納程度不一的尷尬。而作為其中一員,導演瑟琳·席安瑪的感同身受更加劇了她創作觀的昇華。

《燃燒女子的肖像》:悽美愛情與世俗觀念碰撞下的多重魅力解析

②從個體自由選擇的抗爭,到當前社會平等的影射與探討

影片中的同性愛情的唯美,其實是導演刻意將邊界、衝突問題弱化掉,讓鏡頭中極少出現男性角色。但很多情節的背後仍然能夠感受到男性角色的存在,比如,女僕懷孕、艾洛伊茲出嫁、瑪麗安畫作用父親名字署名等等。

正如導演瑟琳·席安瑪所說:“這不過是個畫框,我們知道他們就在那裡。”

即使整個影片外在表現中有強烈的女權主義,但現實中男性的影響如影隨形般存在。這也直接反映在劇情中畫家與模特位置互換與相互凝視的表現中。

在回憶故事之前的畫畫教學中,瑪麗安自己當做模特,從一開始就打破固有位置概念,把畫家與模特主動和平等權是相互轉換的表達出來。而在與艾洛伊茲相處和畫像的過程中,通過對“凝視的同時也在被凝視”的闡述,直觀的把平等思想加以強化。

邊界問題和現實衝突弱化,並不代表它們的不存在。影片中瑪麗安沒有權利畫男性模特,畫作中不能署上自己的名字,母親期望把女兒嫁到意大利後重返上流社會,這些18世紀歐洲社會女性被不平等壓制的無奈,是始終揮之不去的。即使瑪麗安、艾洛伊茲和女僕都勇敢地做出自主選擇,但迫於社會強權下的觀念或制度,她們最終只是勇敢地掙扎而無法改變結局。

導演在孤島般的故事發生地,創造了一個烏托邦世界,以此傳遞自己對人性平等的渴求與期望。在這裡,不同身份階層的三個女子可以圍坐在一起,做著位置互換的繡花、做飯、討論情感等表現,她們盡情享受平等環境下的生活。沒有世俗和宗教羈絆下,兩個女子無所顧忌的相愛了;不知與誰懷孕的女僕,可以選擇不想要孩子就放棄掉;沒有男人的篝火聚會上,人們肆意地歡笑。

但終究理想與現實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當傳統制度與觀念迴歸,一切如泡沫般美麗且脆弱。烏托邦只是導演對不平等控訴表達的寄託,現實終會將它戳破。

電影體彩雖然小眾化,但其內含的主題探討放到我們當前現實也是通用,比如拜金主義、愛情觀缺失等婚嫁風俗。看似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但卻要建立在一定思想和物質追求基礎上。悲哀的不是隨波逐流的個體,而是社會的約定成俗。個體於群體共識中的無力感,從被迫接受到形成認知,最後在思想上固化,從而背棄了人的自主和自由選擇權。

《燃燒女子的肖像》:悽美愛情與世俗觀念碰撞下的多重魅力解析

結語

《燃燒女子的畫像》是部非常值得期待的電影佳作,雖然還無法在國內大熒幕上觀影,但很多人已經體會到它的魅力。無論從攝影畫面、劇情還是主題寓意,輕易就能觸動觀眾的觀影慾望。

瑟琳·席安瑪無疑是積極勇敢的,她把影片中兩個美麗女子愛的熾烈,通過內在情感的深沉和外在表演完美結合,與舊時代背景下人性壓抑形成強烈衝突,彰顯了自由、平等的可貴。在小眾題材影片中把現實問題深刻展現出來,於其自身和同類群體的生存處境改善,以及社會平等觀念進步,都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