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園

(智守民)故鄉小村,是一個熟人社會。走在街上誰都認識誰,彼此都較熟悉。故鄉小村很普通,是東北松嫩平原上一座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村莊。她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黑土地和每隔十里八里的村莊。

說故鄉小村平凡,可她卻有100多年的歷史。聽老人們說,別看這個小村平凡,其歷史也算久遠,民國時就有地窨子、馬架子,就有人家了,老毛子、日本鬼子、紅鬍子(群眾傳說的抗聯)都來過。

站在遠方望著這個村莊,小村房屋錯落有致,炊煙裊裊,街道筆直象一幅田園畫,一幅展開的生活畫卷;畫卷裡有鄉情、有親情,有愛情。一條長街很長,長街上有一條路直通向遠方,通向跑馬佔荒的建點年代,民國往事,偽滿時期,共產黨執政,打土豪分田地,文革歲月,土地承包,到改革開放。小村曾一度成為鄉政府駐地,於是小村長街上有了商店、有了作坊、有了中學,有了照相館、有了殺豬鋪……

記得兒時的一天,我正在上課。教室裡來了幾位日本老人,他們給我們每個小學生髮了本和筆,比比劃劃,哇啦哇啦地說著什麼。他們頭髮已斑白,聲音已低沉。後來聽說,他們曾是日本開拓團民,是來尋找恩人的,尋找一位當年曾救過他們命的老人。後來聽說,他們連老人的子女也沒找到。他們說他們要做點什麼。其中有一位老人淚流滿面。他們是在要補嘗什麼,還是在懺悔什麼,尋找什麼。再後來,聽說鄰村的一個農民,就有了日本親戚,後來連同自己的母親一起去了日本。但後來,又聽說,那個村民實為日本人,和自己的養母到日本後,終因思念養他幾十年的故鄉——中國,又回來了。真的印證了那句話,生不如養,他回到中國也正是一種必然。那臨村的炮樓,日本的遺孤,遠方的飛機堡,至今似乎仍在見證著什麼,在訴說著什麼。發動不義的戰爭,最終受害的還是本國百姓。

故鄉小村所在的縣城比共和國還長几歲。當年一位叱吒風雲的夏司令,於1945年8月2日解放了嫩江城,1946年3月建立了人民政權。故鄉小村到1939年時就已成為有一定規模的村莊。小村1946年隸屬縣四區;1955年隸屬縣中心區;1956年後隸屬長勝區、海江鄉;1958年成立豐收人民公社後,因東鄰福勝大隊,南鄰長勝大隊,故稱新勝大隊。1984年5月新勝大隊,從海江人民公社析出隸屬新勝鄉為新勝村;2001年新勝鄉併入海江鎮,新勝村遂隸屬海江鎮至今。這就是我的故鄉小村行政區域的沿革變遷,在沿革中有歷史有今天,也有明天。

故園小村雖不大,文革期間卻看管過老右派,接納過知青。小村裡,有政治、有歷史、也有小村經濟社會的全部發展。小村中當年的“地主羔子”,有的後來成了村裡、縣裡的致富能人或“官場”上的強人,那些當年逃荒來的“山東棒子”,如今一個個已家境殷實,兒女成群。當年曾被“看管”過的老右派,後來也都曾回村裡看望鄉鄰,誰家有個大事小情,天災病熱,孩子上不起學,得了急病去縣城省城就醫,都幫過不少忙。由於小村地處松嫩平原腹地,物產豐富,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小村以自己的情懷,也曾接納養育了很多逃荒至此的人,養活了很多“外鄉”人。直到現在,鄉鄰們很多遠在遼寧、河北、山東的“遠方親戚”還常感念,故鄉小村人對他們的無私幫助。小村人每在年終歲尾過春節時,還會時不時地收到那些“遠方親戚”寄來的海產品或花生大棗什麼的。三年自然災害已過去半個世紀了,小村人與那些遠方的親情仍在繼續,這份血濃於水的深情會延續到永遠的。

小村雖然鄰近縣城不遠,可小村一直很寧靜,沒有喧囂,也不雜亂,沒有干擾,也沒有紛爭。人們文明友愛,和諧相處。小村的歷史與共和國一直相通。一天,忽然一陣“南風”從外面刮進來。開春了,河開了,燕來了,韃子香花開了。走在小村的街上,人們眉開眼笑。今後土地承包了,歸個人經營管理了,種啥自己說了算,打多少糧也都是自己的了。於是小村的秋天變得美麗了、富足了。鄉鄰們當年家家戶戶吃上了白麵饅頭,過年吃上了餃子。又一年,小村人家家有了餘糧,家家能養豬,殺年豬,孩子們穿新衣,放鞭炮了。又一年,故鄉小村有了第一臺電視機、拖拉機。

故鄉小村在風風雨雨中走過了30年,從建點起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滄桑。有一天,我又回到小村,小村雖然民風依舊,鄉風依舊。可是我發現小村似乎變老了。自從那一年撤鄉並鎮後,小村似乎在失去了17年鄉政府駐地的身份後,變得零亂了,蕪雜了。村裡的留守兒童漸多,很多五保老人在夕陽下,晨光裡,孤獨地行走。一些田間地頭已不再象從前那樣乾淨,一些房舍已好久無人居住,雞犬不在,荒草滿院。後來,新農村建設進入小村後,小村復又街道筆直,路面硬化,店鋪林立。由於小村的歷史,由於小村在附近十里八村的特殊地理位置。故鄉小村又找回了當年鄉鎮集市中心村鎮的感覺,小村又變得年輕了。

由於故鄉的縣城是農業縣份,經濟社會的發展終究離不開農字,也因為它是圍繞農業發展起來的,縣城人口大都是由農業人口轉為城鎮人口的。無論改革開放怎麼變化,城鎮化的發展終究是要順應逐步城鄉一體化這一規律的。我工作生活的縣城人口,往上數三代基本都有過在農村生活的經歷。他們都與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於我更如此,雖然讀書後上大學,又參加工作在縣城。但受農耕文化社會基因和生存環境的影響,上學工作離開故鄉小村已20年了。可是故鄉小村的發展和她的喜怒哀樂,卻時常仍出現在我的夢裡和現實裡,會時不時地牽動著我的心。

前年,當我又回到故鄉小村時,小村又有了大變化。一座現代化的農村敬老院在小村落成,一個大型農機合作社進入了村莊,官方管理的勞務輸出組織不斷地在小村招工進城,小村昨日的零亂與蕪雜已不復存在,一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展現在面前。在城鎮化腳步不斷加快的前提下,故鄉小村你將走向哪裡!我找到了答案。小村你有這麼多在外的故鄉人惦念你,有那麼多家鄉建設者在為你的發展而奮力前行,你就擁有了現在也擁有了明天。故鄉小村,你雖然還會出現在的我的夢裡、現實裡,可是我不在為你彷徨、為你擔憂,因為血濃於水的鄉情,是你永遠向前發展前進的不竭動力。是這綿延不斷的鄉情,匯聚而成的力量,使我們偉大祖國的每一個村莊、每一個集鎮、每一個城市走向發展、走向繁榮。這發展、這繁榮的背後,所折射出的就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拳拳奮進的民族心和中國心!

這讓我想起,家鄉小村所在縣城江邊廣場那石頭上刻的,一首在外的嫩江人思念家鄉的鄉愁詩《故鄉吟》,千里萬里回嫩江/嫩江是故鄉/月照大江水長長/流淌在遊子心上/不僅為了年夜飯/不僅是和親朋嘮家常/更想在江畔走一走/孩兒又回娘身旁。拖兒帶女回嫩江/嫩江是故鄉/日沐大江水長長/溫暖在遊子心上/兒時的夥伴兩鬢白/當年的同窗各一方/不變的是滾燙的故鄉情/遊子在外沒認他鄉做故鄉。這首《故鄉吟》,表達的不正是幾千來中國人魂牽夢縈的鄉情嗎?

故園之村,小鎮,縣城,我們偉大祖國的大發展與大變化,是與一代又一代思念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中華兒女的無盡鄉情永遠分不開割不斷的。故鄉的小村!在這個新時代裡,你將與祖國的繁榮昌盛同呼吸,共命運,你將隨同滾滾的歷史車輪向前發展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