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崛起的頭條帝國,值得組織和個人重新審視

(一)


昨天字節跳動8週年,這家2012年誕生的企業,花了8年時間收入破千億,或超過百度,達到騰訊的一半,阿里的三分之一,而這兩家都成立於2000年之前。


前幾年許多創業者抱怨BAT三座大山的壓迫,我當時身在創業的漩渦中也是如此心態,甚至覺得自己生不逢時,如果早出生該多好。


但實際上只要有人、有商業,當你入局的時候,那麼就定有巨頭存在,而當下我們看到的巨頭公司在創業之初也是苦不堪言。


並且巨頭企業也並不是堅不可摧的,當我們以10年為週期,對比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企業時,十年前上榜的企業,在十年後繼續登榜的,往往不足十之二三,而正是商業世界如此的殘酷,才給後來者留下了機會。


快速崛起的頭條帝國,值得組織和個人重新審視


在張一鳴的全員信上,提到了教育這個戰略方向,並且通過組織架構的調整,將原抖音負責人張楠任命為中國區CEO,自己花更多精力於歐美和其他市場。


其實,字節跳動在全球化方面,早已是國內科技互聯網公司中的佼佼者,抖音海外版更是超越Facebook佔據下載榜第二。而字節跳動被稱為APP工廠,就是因為從今日頭條開始孵化出的一系列的APP,許多都相當成功。


如果一個產品爆紅可以稱為偶然,那麼一系列的爆款產品,則一定有背後的方法論,但我今天更想說的為字節跳動的組織本身。


快速崛起的頭條帝國,值得組織和個人重新審視


(二)


我們知道一般小公司具有較強創新力,而隨著組織人數的增加,逐步創新力喪失,出現許多內部問題。


按照張一鳴全員信裡的說法,預計年底字節跳動全球員工到達十萬人,這絕對已經可以稱為龐大的組織體,而神奇的就在於,這樣龐大組織還能持續的高增長,並且有相當強的創新能力。


我自己跟頭條的朋友交流,結合看到張一鳴的採訪,覺得有以下三點啟示:


1.極為重視團隊和文化。對於字節跳動而言,其認可公司的競爭力來自於產品,產品背後是技術體系,但是更重視技術背後的團隊和文化。因為技術可以學習,產品可以改進,但只有團隊和文化才能保證持續的創新和優秀的自省。


2.招優秀的人做有挑戰的事。字節跳動內部的組織架構常被詬病,這點與以組織建設聞名的阿里有較大差異,但在招聘這件事上,基本一致,阿里有政委體系,來判斷候選人價值觀;而字節跳動也有嚴密的四層面試,不輕易下放招聘權,從而招聘真正優秀的員工。


3.給予人才授權與激勵。有創業者感嘆,真正牛逼的人不會為你打工,這是一句大實話。我曾寫過文章千萬大學生假裝在讀書,職場裡上班划水的人更是比比皆是,想要留住優秀的人才,並讓其全身心投入非常不易,字節跳動這點做的非常突出,給予員工足夠多的空間和授權,並且絲毫不吝嗇獎勵,去年某團隊100個月的年終獎,也是我第一次聽聞。


快速崛起的頭條帝國,值得組織和個人重新審視


(三)


一般企業在組織變大的過程中,會通過梳理各種流程進行約束,從而有效管理,但這些所謂的流程其實在面臨新的業務變化時,成為了枷鎖,正如管理與創新一直對立,字節跳動則提倡告訴員工要做什麼,而不是如何去做


對於個體而言,我們又有哪些啟示呢?


給授權、給激勵、不給限制,聽起來描述的很美麗,但絕大多數職場人,其實早已習慣了按部就班,在流程體系裡工作,無法適應快速的變化和調整,更不用說在不給流程的情況下工作。


我自己這周在公司接手海外的運營工作,而團隊交接時大多數人的想法,為梳理原有的操作方式,按照老樣子執行就好,當然這基本是無錯的,也是最簡單的處理方式。


但我卻更主張,從問題本質思考,想清楚業務需求、目的是什麼,我們需要圍繞這個核心,盤點手上的資源做重新的思考。


快速崛起的頭條帝國,值得組織和個人重新審視


按自己的想法工作,聽起來很爽,但大部分人真的做不到,因為已經失去了獨立梳理工作路徑的能力,而我們當下能做的在我看來有兩點:


1.保持終身學習心態。世界的快速變化,需要我們主動的不斷獲取最新各種信息,並且形成自己的思考,擁有終身學習的心態,而其中思維模型和批判性思維相當重要。


2.調整當下的工作方式。我們大部分人所在的組織,並不那麼開放,也無高激勵,但這並不是我們浪費自己時間,不深度思考工作的理由。主動的去思考工作,去琢磨應該如何優化實現最終目的,這種習慣值得我們擁有。


希望今天的思考對組織和個人都有些許幫助,歡迎大家與我一起精進。


作者孫凌,認證生涯規劃師,專注大學生市場,關注創新與創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