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语丨三个帝国与一把“碎壶”,阿富汗的“魔咒”为什么难解?

2月29日,美国和塔利班签署“和平协定”。看起来阿富汗的“魔咒”再次奏效了,又一轮“大国故事”似乎即将落下帷幕。

200年时间,3个世界强权,前后5次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人们不禁会问:大国为何难逃阿富汗的“魔咒”?

雾语丨三个帝国与一把“碎壶”,阿富汗的“魔咒”为什么难解?

在我们研读历史时,熟知历史事件自然非常重要。但史卷浩如烟海,一个人不可能将其全部掌握。于是,我们学会了选择,按时间顺序对重大事件进行记载。


那什么样的事件才算“重要”?

英国地缘政治学家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在《地理与世界霸权》中强调:在衡量事件的重要性时必须牢记,有些短期内对人类影响很大的事件,过后却无足轻重;而一些开始对人类影响甚微的时间,却在后来的历史中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公元前492年,薛西斯率领波斯大军对希腊进攻,并在马拉松平原上遭遇失败。

·大约250年后,一个居住在埃及阿斯旺附近的人,碰巧注意到6月21日中午,一根竖直的立杆没有影子。

二者相较,你会发现唯有前者会在当时引起反响,后者几乎不为人所知。然而从长远看,后者甚至比前者更加“重要”。明白了何为“重要”事件,我们便能从那些被“忽视”的历史着手,探寻阿富汗魔咒难解的答案。

雾语丨三个帝国与一把“碎壶”,阿富汗的“魔咒”为什么难解?

碰撞与融合:阿富汗的辉煌历史


◎ 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

研究“丝绸之路”的学者们,往往将阿富汗视为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它既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缓冲区,亦是强大帝国争夺的前沿地域。

谈及帝国,许多人将阿富汗视为“帝国坟场”,这种想法看似智慧超然,实则忽视了历史,大错特错。阿富汗是“帝国坟场”,却不是蒙古帝国的坟场。

而在蒙古人之前,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贵霜帝国、阿拉伯帝国也都曾是这片土地的主人。阿富汗并非不可被征服,只是曾经的征服者们如今都成了“阿富汗人”。可以说,正是早期的征服活动,才塑造了现在的阿富汗。

雾语丨三个帝国与一把“碎壶”,阿富汗的“魔咒”为什么难解?

伴随着居鲁士大帝的远征,阿富汗并入波斯帝国版图,开始它与“帝国”的不解之缘


◎ 古“丝路”上的枢纽

阿富汗是帝国的交汇中心,也是贸易路线上的枢纽。

先是青金石贸易,而后是丝绸之路。五千年来,阿富汗始终是东西方贸易路线上的枢纽,它连接了东亚、西亚和南亚,为贸易提供中转服务。

商队在东西方文明间驮运货物,也为阿富汗拉来了一座一座城市。现代阿富汗的三大城市:喀布尔、坎大哈、赫拉特,都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和商业城市。

在20世纪现代公路化修筑以前,阿富汗的城市、乡镇和部族村落间,始终靠商路构建的“血脉”彼此联系。

雾语丨三个帝国与一把“碎壶”,阿富汗的“魔咒”为什么难解?

阿富汗,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位于三大文明发祥地之间,是沟通东西方的枢纽要地


◎ 东西方文化的熔炉

伴随铁蹄和商队而来的,还有来自四方的各种文化。

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在此相互碰撞、彼此吸收。佛教、印度教、希腊宗教、伊斯兰教交汇于此,又辐射向更远的地区。

经过时间之火的淬炼,阿富汗文化呈现出“多元、共存”的特征,而兼具希腊和印度风格的“犍陀罗艺术”正是其中的代表。

此外,汉朝的黑漆小碗,罗马的玻璃器皿,希腊的铜像和印度的湿婆神画像,都是古阿富汗作为“文化熔炉”的实物见证。

雾语丨三个帝国与一把“碎壶”,阿富汗的“魔咒”为什么难解?

东方的佛像,却长了一张欧洲人的面孔,犍陀罗佛像正是希腊、印度等多方文化融合的产物

魔咒:帝国重蹈覆辙之地

尽管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阿富汗以独立国家身份登上舞台,不过是近两百年的事。它受古代帝国的影响诞生,却是现代帝国的“坟场”。

·1839年,英国殖民者第一次入侵阿富汗,留下的只有痛苦不堪的回忆。

·40年后,同样的入侵者,犯下了几乎一模一样的错误。

·又过了40年,英国人在同一个地方第三次摔倒,丝毫没有汲取之前的教训。

·1979年,苏联军队也在阿富汗栽了跟头,汹汹而来,悻悻而去。

·今天,美国及其盟友仍未完全摆脱“阿富汗战争”的泥潭。

雾语丨三个帝国与一把“碎壶”,阿富汗的“魔咒”为什么难解?

三个世界性的强权,五次入侵阿富汗,却屡屡重蹈覆辙,似乎都不知道前车之覆乃是后车之鉴。

人们不禁会问:阿富汗究竟有怎样的魔力,使得大国对其情有独钟?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国在此屡屡失败、无法遂愿?


陆权论:谁控制阿富汗,谁就控制了世界岛


20世纪初,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创立了与海权论齐名的陆权理论。

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成三句话:谁统治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所谓心脏地带,指的是中亚及其附近地区,而这个地带的中心正是阿富汗。

雾语丨三个帝国与一把“碎壶”,阿富汗的“魔咒”为什么难解?

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

在整个20世纪中,“心脏地带”一直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作为麦金德眼中最有可能控制“心脏地带”的国家之一,德国受陆权理论影响颇深。从一战前柏林-巴格达铁路项目,到二战时东进苏联,无不是在觊觎“心脏地带”的控制权。

进入冷战时期,苏联成为最大的陆权国家,并朝着控制“心脏地带”、主宰欧亚大陆的方向努力。美国亦开始重视陆权理论,抵御苏联势力的扩张。

冷战结束后,陆权论依旧影响深远。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说过:“欧亚大陆正中心出现了一个‘黑洞’”。这就给了美国一个填补力量真空,维护其“超级大国”地位的机会。

从这些方面看,我们就不难理解阿富汗为什么具有“魔力”——无论是想称霸世界,还是阻止别国称霸,阿富汗都是大国战略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雾语丨三个帝国与一把“碎壶”,阿富汗的“魔咒”为什么难解?

为了扼制苏联,美国曾倾力援助阿富汗游击队,若干年后,这股力又反作用于美国身上

阿富汗的规则:一个国家,一把碎裂的瓷壶

解释阿富汗为何屡遭入侵,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想要理解侵略者为何无法遂愿,则需从阿富汗内部入手。

作为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波斯、希腊、印度和华夏文明在此交汇,阿富汗受他们的影响,却从未真正融入任一帝国。随着帝国的潮起潮落,阿富汗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不断的吸收各种因素,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特殊的实体。

复杂的历史背景,导致了复杂的社会运行规则。当阿富汗在18世纪作为一个民族国家联合起来时,它内部有着不止一套的复杂、难懂的规则。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并非统一的阿富汗难以征服,而是分裂的阿富汗让征服者无力管制。

每一支外国势力都以为自己是在干预“一个国家”,实际上不过是卷入了一场阿富汗人关于国家认同的内部斗争;总觉的只要抓住把手,就能掌握阿富汗这把瓷壶,却没想到壶会裂开。

雾语丨三个帝国与一把“碎壶”,阿富汗的“魔咒”为什么难解?

我们也不难理解阿富汗统治者“精神分裂”般的举动。因为,他们不仅要面对“城市世俗改革势力”和“乡村宗教保守势力”的相互拉扯,也要在内部守卫势力和外部干涉势力之间进行周旋。

成功的统治者总能做到两面平衡,既能在表面上与保守势力站在一边,又能在暗中推进现代化改革;既能应内部势力要求摆出拒敌姿态,又能获得外部势力支持、维持地位。

反之,阿富汗则会陷入困境。借助外力而生的政权使中央权威涣散,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纷争而起。守卫国家、肃清外敌的信念让乡村的宗教保守势力抬头,分化出恐怖主义,加剧局面的混乱。

最终,入侵者们都陷入了混乱无序且难以收拾的困局中,结果只能是汹汹而来,悻悻而去。

雾语丨三个帝国与一把“碎壶”,阿富汗的“魔咒”为什么难解?

阿富汗不仅未被征服,反而成为苏联“日夜不停流血的伤口”

平衡:阿富汗“魔咒”的另一种解法

关于阿富汗“魔咒”,塔米姆·安萨利在《无规则游戏》中提出了两种解法:要么征服这片土地,要么学会“放手”。

征服,并独占阿富汗,无疑大国最想要。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外部的规则并不适用于阿富汗,想要以第一种方法解决阿富汗问题,所需的时间和资源是难以承受的。


那就学会“放手”?

在安萨利看来,只有大国势力退出阿富汗,并促进阿富汗内部的和解,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阿富汗问题。但这并不容易实现...

因为大国总在避免其它势力介入,很难做到真正的“放手”。或许,只有大国势力取得共识,实现外部的平衡,阿富汗问题才有解决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