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春染大地

生機勃發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樹木抽芽

綠意盎然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鮮花盛開

萬紫千紅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田間地頭已是一派

繁忙的春耕景象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春暖花開好時節

植樹造林正當時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一年之計莫如種穀

十年之計莫如種樹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從高空看

下面這張圖

綠色不斷萌發

希望不斷升騰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灑滿了一代代植樹人的辛勤汗水

凝結著一代代植樹人的綠色情懷

這,只是一個縮影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八步沙

地處騰格裡沙漠南緣

是甘肅省古浪縣最大的風沙口

上世紀八十年代

當地六位年齡加在一起近300歲的莊稼漢

在承包沙漠的合同書上按下手印

誓用白髮換綠洲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前圖為新華社1991年3月6日播發的新華社記者李生才拍攝的石滿(左)、賀發林(右)在八步沙治沙造林景象;後圖為拍攝的石滿兒子石銀山(左)、賀發林兒子賀中強(右)在八步沙勞動的景象(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


三十多年來

以“六老漢”為代表的

八步沙林場三代職工

發揚愚公移山精神

創造了令人震撼的綠色奇蹟

完成治沙造林21.7萬畝

管護封沙育林草面積37.6萬畝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前圖為新華社2001年5月21日播發的新華社記者韓傳號拍攝的六老漢之一張潤元(右一)等人研究八步沙規劃圖;後圖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研究八步沙地圖(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


2019年3月

中央宣傳部授予

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

治沙造林先進群體“時代楷模”稱號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在甘肅省古浪縣境內的黑崗沙風沙口,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賀中強(左一)、郭萬剛(左二)、石銀山(左三)、羅興全(右三)、程生學(右二)、王志鵬(右一)在休息間隙吃午飯(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範培珅 攝


從“沙逼人退”

到“人進沙退”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如今

綠色夢想

仍在實踐

他們計劃2020年

春季壓沙造林7000畝

繼續保衛家園鬥風沙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武威古稀老人王天昌

也是一位讓沙漠變成綠洲的

“治沙英雄”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上世紀八十年代

他跟兒子王銀吉帶上鍋碗瓢盆

把家搬進沙漠

建了個“地窩堡”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他們暗暗下定決心

絕不讓風沙

侵蝕莊稼和家園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從家裡往沙漠運水

一趟200斤

來回一趟3小時

一天最多能運4趟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一家人投入全部家當

700萬株苗木在8000畝沙地上紮根

梭梭120多萬

花棒130多萬

毛條40多萬株…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這些綠洲

讓肆虐風沙止步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通渭縣榜羅鎮張川村

50多年前

這裡還是一片荒涼蕭瑟

雜草叢生的陡峭荒山

為防止耕地水土流失

家園被洪水沖走

許志強、許志剛兄弟

開始了漫長的播綠生涯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最初的時候

沒有樹苗

就挑著擔子步行到武山、隴西各地去買

足跡遍佈鄰近各縣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他們每天早上4點多起床

喝口罐罐茶就上山

一直到很晚才回家

為了保證樹能成活

兄弟倆不得不從山下挑水澆灌

直到通了電

做了蓄水池

澆水問題才得以徹底解決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400多畝荒山披上了綠裝

許志強兄弟倆

也從血氣方剛的小夥子變成了古稀老人

但他們植樹造林

造福家鄉的初心從未改變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如今青山環抱的百畝林區

也成了許多人心中的避暑勝地

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在隴原大地上

屬於植樹人的綠色奇蹟

還有很多很多

......


一棵樹

一片林

一群人

他們用久久為功之力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也把愛綠護綠 保護生態的種子

種在了更多人的心裡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今天是第42個植樹節

一鍬土,播種的是生機

一桶水,澆灌的是希望

如果你當下不能種樹

記得在心裡種下一顆環保的種子


拒絕一次性筷子

節省每張紙

低碳出行

……


請相信

沒有一點努力會白白丟了

今日撒下的種子

一定會以意想不到的頑強

一刻不停的生根發芽


不負春光 播種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