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曹魏和蜀汉谁是我们的正统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金文京,1952年生于东京,是韩裔日本人,京都大学博士,京都学者,现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精通中日韩三国语言文字,自幼喜好中国文学,曾任日本中国学会副理事长。金文京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代表作有《三国演义的世界》、《花关索传研究》、《中国小说选》、《汉文与东亚训读文化圈》等。

关于本书

作者将三国历史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进行比较,剖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真伪,关注了三国时代最核心的三个问题。本书虽然是以文学研究家的身份撰述的普及性三国历史,作者却坚持史学的、学术性的、严谨的态度,可以说这是一部以史籍原典和考古资料为依据而追求真实的三国历史的严肃著作。

核心内容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这段历史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很多对三国的认识,都似是而非,所以研究三国的历史,必须用《三国志》之类的正事去校正小说带给我们的认识,本书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对照结合来讲,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 一、取代汉朝的曹魏,和自称继承汉朝的蜀汉,究竟谁更能称为“正统”,而这个问题背后,又藏着中国历代怎样的观念演变?
  • 二、魏蜀吴三国真正的实力格局是怎样的?
  • 三、蜀国灭亡、三国归晋的真正原因,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又有哪些。


《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曹魏和蜀汉谁是我们的正统

前言

你好,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这本书的中文版将近20万字,我会用28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差异,魏蜀吴三国孰强孰弱,魏国与蜀国谁能代表三国时代的正统,蜀国为什么会灭亡。

《三国志的世界》是“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丛书第四卷。作者叫金文京,这个名字听起来像华裔,实际上是韩裔,1952年3月出生于日本东京。在高中阶段,金文京读到了汉学泰斗吉川幸次郎的全集,从此对中国文学、文化产生了强烈兴趣,考入庆应义塾大学之后,选择了文学部中文系。吉川属于京都学派,所以金文京的硕士、博士都去了京都大学,他的硕士生导师田中谦二郎是吉川的弟子,他也就成了吉川的徒孙。现在他是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曾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日本中国学会副理事长,这两个头衔,标志着他在日本学术界的大佬地位。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代表作有《三国演义的世界》、《花关索传研究》、《中国小说选》、《汉文与东亚训读文化圈》等。

金文京说,他从小在家里说韩语,在外面说日语,因此这两种语言都成了他的母语。由于研究中国文化,他的中文也是一流,不仅能用中文讲课,还能用中文写论文,写诗词。他的中文文章,行文娴雅,谚语、典故信手拈来,即使是放在中国学者当中来比较,也算是佼佼者。我们来读一首他早年在香港读书时写的中文诗,标题叫《冯平山图书馆最高楼晚眺》:“离乡两载事堪嗟,梦里频惊已到家。故国天涯烟波阔,神州山外夕阳斜。归期渐近情何怯,游兴方浓望转遐。最是春风难作别,登楼更看满城花。”

可见金文京对中文和中国诗词,还是有相当基础的。

那再说这本书的内容:三国,这大概可以算是日本人最感兴趣的中国历史片段了,无论《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在日本有很大影响,甚至日本人以三国历史为题材开发的产品,反过来也影响了中国,比如各种游戏,相信有不少人对《三国》的兴趣,都是玩日本光荣公司的《三国志》系列玩出来的吧?和我们很多人通过小说、游戏来认识三国一样,金文京研究三国时代,也是从小说入手,向历史挺进,最后落脚于现代,这正构成了《三国志的世界》这本书的最大特色。我们不妨追随他的路径,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说起,一点点走入历史,来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 一、取代汉朝的曹魏,和自称继承汉朝的蜀汉,究竟谁更能称为“正统”,而这个问题背后,又藏着中国历代怎样的观念演变?
  • 二、魏蜀吴三国真正的实力格局是怎样的?
  • 三、蜀国灭亡、三国归晋的真正原因,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又有哪些。

第一部分

好,那我们就先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三国演义》说起,很多人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了解,都是通过《三国演义》来入门的,《三国演义》的影响太大了,甚至于我们可以说,有两个三国,一个是小说家的三国,一个是历史学家的三国。我们更熟悉前一个三国,不过要追寻真正的三国时代,还得以后一个三国为准。所以我们不仅要读《三国演义》,还要读陈寿的《三国志》,读房玄龄等人合著的《晋书》,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像金文京这样,用《三国志》检查《三国演义》的错误,不仅有助于我们纠正从少年时代积累的偏见,还能帮助我们认清从三国到明朝这一千多年来历史与政治的变迁。要知道,《三国演义》不仅在写三国,还反映了元朝人、明朝人的思想和生活,书中的三国人,有时便是他们自己。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后面还会讲到。

这里需要提一点。日本人研究三国史,有独特的史料优势,我们就举一个例子来说,《三国演义》并非纯粹原创,罗贯中下笔之际,曾参考元朝人的话本。其中一个插图本,叫《三国志平话》,出版于元朝末年的至治年间(1321-1323)。这本平话,写法有些玄幻,开头说,汉初被刘邦害死的韩信、彭越、英布,在汉末分别转世为曹操、刘备、孙权,来找汉朝报仇,刘邦转世为汉献帝,为当年的杀戮赎罪。所谓三国演义,则成了一种报应与轮回。当然罗贯中没有采纳这种低级的思想。这本《三国志平话》,在中国已经绝迹了,但是日本内阁文库收藏了原本,天理图书馆收藏了流传本。金文京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可以一睹为快了。

金文京写三国,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不仅在史料,更是视角。我们可以一些关键词为例。第一个词,叫“正统”。正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代,就是代表天命,代表民心。搁在三国,就是谁有资格继承大汉王朝的王统,答案只有两个,一是魏国,二是蜀国。以魏国为正统,那是因为,曹丕建立魏国,来自汉献帝的禅让,从程序上讲,汉朝的接力棒,落到了魏国手上;以蜀国为正统,那是因为,刘备姓刘,号称刘邦的后裔,汉献帝得叫他叔叔(当然如果从辈分上考证,汉献帝反而是刘备的叔叔辈),从血统上讲,刘备更有资格说自己是汉朝的合法继承者,那些年来,他始终以兴复汉室为政治旗帜,在蜀地——就是四川——建国,国号还是“汉”,史称“蜀汉”,一笔写不出两个汉字,正如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他说自己是正统,谁能否认呢?

算起来,关于三国的正统之争,已经持续了千余年。每一次争论,每一种主张,都涉及一段历史背景和纠葛。最早一本写三国的书,是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这不仅因为陈寿动笔之际,处于西晋治下,晋朝的政权,来自魏国禅让,所以他要尊魏贬蜀;更是因为,陈寿虽出身蜀国,不过他和他的老师谯周,对蜀国都没有多少忠诚感。说起谯周,在《三国演义》里虽然戏份不多,却是个投降派反面典型,其实早在《三国演义》之前,谯周就被定位为这种形象了,与很多后代的文人写诗损他,比如温庭筠的《过五丈原》:“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意思是说,走到了五丈原,就想起当年诸葛亮死在这儿,而可叹诸葛亮死后蜀国就无人了啊,连谯周这号人都能称为老臣了。再比如罗隐的《筹笔驿》:“千里江山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不用解释,都能听出来,诗人在嘲讽谯周的不忠。话说谯周这个人,是蜀国最有学问的人之一,人称大儒,官居光禄大夫。他曾直接拿刘备和刘禅的名字开玩笑:“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思是,刘备和刘禅,这父子的名字合理来看,就是“老刘家准备禅让”的意思,暗示蜀国将被魏国所取代,这种话简直大逆不道,正可见谯周对蜀国的态度。后来姜维北伐,他大力反对,邓艾攻蜀,他又力劝刘禅投降。谯周是这样的思想和主张,那陈寿作为谯周的学生,他的思想自然深受谯老师的影响。此外,陈寿贬低蜀国,还有一个原因,据说陈寿的父亲陈式,曾受马谡——就是《失街亭》里的参军马谡——连累,被诸葛亮严惩,因此陈寿怀恨在心,对蜀国和诸葛亮大加贬斥。当然这近乎流言,无法考证,大家姑妄听之。

《三国志》出自西晋。等到东晋,习凿齿写《汉晋春秋》,则以蜀为正统,这是第一本以蜀为正统的史书。东晋不也属于晋朝么,为什么突然转向呢?金文京分析道,东晋是西晋灭亡后流亡到江南重组的政权,属于偏安政权,中原被异族占领,不得不偏安于南方,这就跟蜀国有些相似,所以东晋以蜀为正统,其实是为自家政权的正当性辩护。

到了宋朝,魏国与蜀国的正统之争再次爆发。北宋时期,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对于魏蜀吴三国,都不承认他们的正统性,只是为了行文方便,采用了魏国的年号。南宋时期,朱熹写《通鉴纲目》,与司马光唱反调,把《资治通鉴》的魏国纪年改作蜀汉纪年,不仅以蜀为正统,还提出尊王攘夷的观点,王,就是蜀国,就是南宋,夷,就是魏国,就是辽国、金国这些异族政权。从此以后,本来与民族问题毫无关系的正统论,渲染了汉民族抵抗北方民族的色彩,魏国与异族被视为同类,曹操的奸雄形象就此定格。

正统之争的高潮,发生在元朝。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是国史之上第一个异族征服整个中国的政权,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而痛苦的精神冲击。于是爆发了一场争论:元朝的王统,到底继承了北方女真族的金朝呢,还是继承了南方汉族的宋朝。其实啊,元朝的执政者们未必会关心这个问题,他们一向奉行马上得天下,哪里在乎什么正统性呢,反倒是被铁骑征服、作为失败者的汉族士大夫,对这个问题纠结不已,由此形成了上述的争议话题。罗贯中活在元末明初,他写《三国演义》,以蜀国为正统,以魏国为叛逆,尊刘贬曹,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则属有感而发,所针对的不仅是三国,还有他所身处的元朝,不仅是写历史,同时也是在写现实。

关于正统,还有一个小尾巴。这本书第四章,叫“三帝鼎立”,三帝者,三位皇帝:曹丕、刘备、孙权。曹操并未称帝,对于群臣劝进,他曾表态:“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矣。”意思是说,要是我们老曹家真有当皇帝的命,那我也不期待在我这一辈来实现,我更愿意像周文王那样,等我的后代完成改朝换代之后,追认我为“王”,后来果然曹操如愿了,虽然生前没当过皇帝,但被追尊为“魏武帝”。说到底,以曹操的雄才大略,最在意的是扫平乱世,统一中国,而不是区区皇帝名号,他的心思是,如果天命所归,称帝一事,不妨由小儿辈来做。这个任务,落到了曹丕头上。公元220年,汉献帝退位,曹丕称帝。当时他还玩了一个小把戏,因为汉室是尧的后裔,他宣称曹姓是舜的子孙,尧曾禅位给舜,那么汉献帝禅位给自己,正符合中国政治的优良传统。掩人耳目到了这一步,令人叹为观止。

刘备更绝,听说曹丕篡汉,他立即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这是公元221年的事,仅比曹丕称帝晚一年。而且,当时有一个谣言,称汉献帝被曹丕杀死了。金文京指出,刘备对这则谣言,心知肚明,明知这不是真的,依然把它当真的来宣传和利用,迅速召集群臣为汉献帝服孝,追谥他为孝愍皇帝,因为唯有如此,他才方便称帝,假如献帝在世的消息传播开来,这戏就不好演了。结论是:“刘备的即位也不过是一场并不高明的戏,而且匆忙上演草草收场。”

最令人感怀的反而是孙权。孙权称帝之前,一度臣服于魏,被册封为吴王。按理说,他该使用魏国的年号,然而,吴国只是对外使用魏国的年号黄初,在国内继续使用汉朝的年号建安。1996年出土的湖南长沙走马楼木简,曾发现“建安二十七年”等字样。事实上,建安到了二十五年,就完事了,所谓建安二十七年,应该是曹丕执政的黄初三年。孙权却不计风险,依然使用汉朝的年号。对汉室的忠诚,反而在貌似局外人的吴国身上得以残存。终于,在曹丕称帝九年之后,刘备称帝八年之后,孙权正式登基,号称吴大帝。至此,三个皇帝全部就位,这才是三国时代的真正开端。

明白了魏蜀的正统之争,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三国必须充满敌对、战乱。我们能想象魏与蜀平等相处,互相承认吗?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魏和蜀都宣称自己的法统来自于对汉朝政权的继承,而汉朝的正牌继承人,只能有一个,承认了对方,就意味着否定了自己。但是实际上蜀和吴之间却保持着一种准同盟的关系,存在二帝相互承认的状态,这是既是因为他们与魏国的实力对比,决定了他们必须相互依存,也是因为前面说的,孙权称帝的时候刘备已经故去了,蜀吴的矛盾已经得到缓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