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敘事視角解讀《草房子》:兒童視角下,被詩意化的苦難哲學


從敘事視角解讀《草房子》:兒童視角下,被詩意化的苦難哲學

文丨陳老師談教育

圖丨網絡

我們唯一要記住的是,感動人的那些東西是千古不變的,我們只不過是想看清楚它們是在什麼新的方式下進行的罷了。 ——曹文軒

近日讀完曹文軒的《草房子》,非常感動,雖然在小學階段已經度過這部作品,但那時年齡尚小,還沒有完全體悟到這部作品的魅力。再次閱讀,只覺得這部作品有《邊城》的影子,在青山綠水中,在田園牧歌中,隱藏的是美麗的哀愁,是淡淡的傷痛。宏大的歷史,殘酷的生死,傷感的別離,貧窮的苦難,都被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白紗,看得竟然不那麼真切,究其原因,是因為曹文軒在寫作這部作品時,用的是兒童視角,用孩子的眼睛,淡化了苦難,消解了傷痛。連生死這麼巨大的問題,也被詩意的解讀。

我們將從自然環境,人際情感,階層差別,歷史敘事,生死哲學這5個層面,來分析曹文軒如何通過兒童視角,詩意化苦難哲學。

從敘事視角解讀《草房子》:兒童視角下,被詩意化的苦難哲學


一.青山綠水與貧瘠惡劣

在曹文軒的筆下,油麻地是一個令人嚮往的桃花源。油麻地山清水秀,不論是早晨還是傍晚,亦或是晚上,都有獨特的美麗,無論是春夏秋冬,都有獨特的風景。油麻地是一個遠離都市喧囂的地方,雖然也有市集,雖然也有小賣部,但是杜小康家裡的小賣部,卻偏偏是用紅色實木做的大門,莊嚴又古色古香。

在這裡到處都是鳥語花香,油麻地小學坐落在整個油麻地風水最好的地方,在學校的旁邊,是秦大奶奶的房子,房子和油麻地之間,是秦大奶奶種植的苦艾,中間鑽來鑽去的,是秦奶奶養的雞鴨鵝。桑桑家裡養著鴿子,紙月來的時候,這群鴿子在空中飛翔,甚是好看。

這裡的水很清澈,風也很好聞,月亮都那麼清亮。哪怕是離油麻地比較遠的浸月寺,也是“寺前是兩株巨大的老槐,很少枝條,而偶爾剩下的幾根,在風中輕輕搖動顯得十分蒼勁。”所有的意象疊加在一起,為讀者打開的,是一幅美好寧靜的田園畫卷。就好像《邊城》裡一樣,美好的風景令人心曠神怡,在青山綠水中,養育的是如翠翠一般靈動淳樸的人。

從敘事視角解讀《草房子》:兒童視角下,被詩意化的苦難哲學

但是,當我們拿掉作者欣賞的濾鏡之後,我們看到的陶淵明的田園生活還是那麼美好嗎?這片美麗的油麻地,如果在現實中去考量,又有多少艱辛和貧瘠在裡面呢?

秦大奶奶的被攆出油麻地小學後,她一次次固執地躺在那片苦艾地上,後來校長桑喬找人給秦奶奶搭了一個簡易的窩棚,讓秦奶奶住下。在油麻地裡,人們住的都是草房子。後來堤壩決堤,細馬養父家的房子被沖毀,細馬養父家道中落,細馬的養父也生病去世。

其實在美麗的風景之後,是環境的惡劣,和生活的簡陋。這裡的人們善良淳樸,但在背後,同樣是封建,愚昧,潑辣和落後。只是在孩子的眼中,這些苦算不得苦。在桑桑的眼裡,烈陽,棺材,水窪,河流都是可以盡情玩耍的地方。透過孩子的眼睛,我們看到了苦難被消解後的世界。

從敘事視角解讀《草房子》:兒童視角下,被詩意化的苦難哲學


二.愛情的傷痛與道德的評價

桑桑的老師蔣一輪和白雀之間的愛情令人唏噓,兩人因節目而結緣,桑桑就成了兩人互通信件的使者。桑桑的一次意外,導致兩個人姻緣中斷,後來蔣一輪結婚,白雀也新找了對象。蔣一輪的妻子無意中看到了信件,傷心失望。而白雀的對象則是一個吝嗇計較的人,白雀的愛情也是一場悲劇。

雖然桑桑並不是很懂,但是年少的桑桑還是同樣感受到了愛情的傷痛和道德的掙扎。他知道自己的一次貪玩,導致蔣一輪老師失戀,但是後來蔣一輪老師結婚了,還是讓桑桑送信。桑桑忘不掉蔣一輪妻子的眼睛,同樣也忘不掉白雀的眼睛。一雙眼睛是無辜的眼睛,一雙眼睛是傷情的眼睛。雖然年紀小,但是桑桑已經有了最基本的道德觀,他很掙扎。

與此同時,文中還有一段隱秘的傷痛,那就是紙月的家庭背景。紙月之所以轉學來油麻地小學,就是因為她在原來的小學受欺負,再追究原因,是因為紙月的母親未婚先育,然後自殺,紙月的父親也沒有音訊,紙月只能和奶奶相依為命。

後來我們才知道,紙月的父親就是浸月寺的和尚慧思和尚,最終慧思和尚帶著紙月離開了油麻地,去了很遠的地方。再也沒有人遇到過紙月,在這裡留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紙月被欺負時,是桑桑保護了她,在紙月遇到大風大雨,無法回家時,是桑喬一家熱情招待她,後來桑桑生病,紙月的外婆給桑桑送來各種各樣的東西,這一切顯得那麼溫情。但是剝開溫情的外衣,這背後卻是一段痛苦的往事,總是讓人感到很悲傷。

同樣的故事情節在《邊城》中也是一樣,翠翠的母親也有類似的經歷,於是翠翠和爺爺相依為命。祖孫相守,翠翠即使有爺爺全部的愛,但是內心還是缺失了一塊,那種少女的孤獨,是無從言說的。紙月也是一樣。

從敘事視角解讀《草房子》:兒童視角下,被詩意化的苦難哲學

三.少年的倔強映射的貧富差距

《草房子》這部小說,有兩個少年最令人印象深刻,一個是細馬,一個是杜小康。這兩個孩子都經歷了別人無法感同身受的成長經歷,這裡我們來分析一下杜小康。杜小康的家庭條件原本很優越,在別人無法借到鐮刀的時候,他可以從自家小賣部拿出十幾把鐮刀。在別的孩子只有兩套衣服換季的時候,他有毛衣,可以四季換穿。優越的家境,讓他有一絲高傲,受到了很多優待。但是不久,他的父親遭遇了橫禍,家庭衰敗,他不得不退學,甚至要幹活補貼家用,這段時間他由偽裝、自卑到自暴自棄,最後聽父親說養鴨子才重新振作起來。

到蘆葦地養鴨子是很艱辛的,他遇到過暴風雨,他劃破了腳,他經歷了寂靜和孤獨,最終鴨子吃了別人的魚苗,他的家庭遭受了又一次打擊。這次養鴨子的經歷沒有擊倒杜小康,反而讓他真正地成長起來了。

從敘事視角解讀《草房子》:兒童視角下,被詩意化的苦難哲學

細馬的家庭也經歷過由盛轉衰的過程。從這些家庭,我們其實可以看到,即使在民風淳樸的農村,貧富差距,階層差距仍然存在的。桑桑的出場都是“校長的兒子”,杜小康的出場都是富家子弟的作風。當孩子們去撿稻穗無法渡河的時候,杜小康一句賒欠的暗示,就讓別人搖回了船。後來杜小康家庭衰敗,他才認識到,此前的優待,是因為自己的家庭,桑桑總是在遊戲中取勝,也是因為他是校長的兒子。

少年們的生活,其實也是大人生活的一個縮影。孩子們之間有單純善良的一面,同時也有勢力的行為。這種行為沒有主觀的惡意,他只是社會的真實反映罷了。

四.歷史的宏大與個人的渺小

最讓人傷感就是秦奶奶的故事,秦大奶奶的丈夫秦大,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不分日夜的勞作,在勞作的對辛苦和疼痛麻木,終於買下了一塊地。土地買到了,草房子蓋好了,秦大卻累死了。後來人們選擇學校地址,看中了這塊地,勸說無果的情況下,拿走了秦大奶奶這塊地。全村人集體出動,割麥子,拆房子,當秦大奶奶回來的時候,一切都變了。

沒有丈夫,又失去土地的秦大奶奶開始上訴,上訪到人們嫌煩,終於讓她在油麻地小學的旁邊搭了一棟草房子,還給了她一塊地。後來桑喬來到油麻地小學當校長,總覺得土地不完整。後來秦大奶奶又被趕離這塊土地,直到秦大奶奶救了一個小姑娘,事情才有所轉變。後來秦大奶奶為了保護油麻地小學的一個南瓜,掉下河淹死了。整個村子的人都來送葬。

秦大奶奶和秦大是無數勞動人民的一個縮影,他們日朝黃土背朝天,只想著能夠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然而在奮鬥了多年,終於買到一塊土地之後,卻被“搶走”了。他們不懂得什麼叫做集體與個人,他們也不懂得什麼叫做教育與奉獻,他們在宏大敘事中,微乎其微。秦大奶奶想捍衛自己的土地,其實也是在捍衛自己的辛苦的一生。


從敘事視角解讀《草房子》:兒童視角下,被詩意化的苦難哲學

在自己的地被拿走蓋小學之後,他仍然不願意住在新房子裡,她固執地上訴,後來終於爭得一塊土地,她不再種麥子,因為麥子被收割是她一生的痛,她用苦艾來慰藉自己的孤獨和傷心。後來桑喬把苦艾拔掉,種植樹木,還在學校周邊插上了籬笆。秦大奶奶用雞鴨鵝進行無聲地抗爭。後來秦大奶奶看到一個孩子掉進了水裡,她勇敢搭救,她的心到底是善良的,只是被傷害後封閉了自己而已。

後來秦大奶奶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人,她的草房子裡總是有很多孩子,秦大奶奶在一次校外來訪之後,選擇要離開,這種選擇是令人心痛的,她固執了一生的選擇,終於被放棄。她不是被宏大話語體系說服的,而是被人情說服的。她不懂什麼叫做教育,但是她懂得什麼叫愛。

歷史太宏大了,每個人在漫長的歷史中,就像是一個浮游,一個草芥。一開始所有人都不理解秦大奶奶,只有桑桑願意和她說話,和她親近,桑桑不懂得什麼叫做歷史,什麼叫做集體,在桑桑的眼中,這些都離他很遠,但是作為讀者,我們能感受到這淡淡的悲哀和歷史的冷峻。

是桑桑,拉近了秦大奶奶和油麻地人們的距離,是桑桑,讓我們得以看到秦大奶奶冷漠背後的心酸和溫柔。

從敘事視角解讀《草房子》:兒童視角下,被詩意化的苦難哲學

五.人情的美好與生死的殘酷

在《草房子》這部作品裡,處處有著童真童趣,處處也有人情和美:

  • 禿鶴因為自己的外形醜陋,自卑敏感,最後因為他的出色表演,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歡迎。
  • 紙月總是受到之前學校孩子的欺負,是桑桑見義勇為,出手相助。
  • 秦大奶奶看到孩子掉到河裡,不顧自己年老體衰,硬是救了孩子的命。
  • 細馬過繼到叔叔嬸嬸家後,雖然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適應,甚至被送走,但是看到叔叔疼愛自己,他最終挑起了家裡的重擔,給嬸嬸蓋了一棟大房子。
  • 秦大奶奶去世後,桑喬剪下桑桑的一縷頭髮,給秦大奶奶送葬,儘管桑桑不是她的親孫子。一切的一切,都有著無限溫情,讓人感動,落淚。

然而在這人情美好的背後,卻是孩子們不得不面對的重要人生一課,那就是認識死亡。在這部小說裡,死去了不少人,有秦大,秦大奶奶,細馬的叔叔,桑桑差點也死了。桑桑親歷死亡,是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桑桑的脖子上出現了一個腫塊,而且越來越嚴重,親近的人們都以為桑桑命不久矣,桑桑的母親總是暗自哭泣。桑喬帶著桑桑到處求醫問藥,可是都無果而歸。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們都很小心翼翼的對待桑桑,就連桑桑的妹妹柳柳也被告知,不能讓哥哥受累。

死亡這件巨大而痛苦的事,在桑桑眼裡,是怎樣的呢?他雖然也感到一絲悲傷,但一開始更多感到的,是“說不出的嬌氣和莫名其妙的滿足感”,後來他努力地做好事,對每一個人好,他在父親桑喬帶他去打獵之後,高興地發狂。在孩子的眼中,死亡那麼近又那麼遠。後來桑桑被確診為鼠瘡,喝了藥後,終於痊癒。在父親的幫助下,他對著天空放了14槍。打完槍之後,他放聲大哭。

這場親身經歷的死亡,讓桑桑成長了,他懂得了很多,後來桑桑要離開油麻地,鴿子在空中盤旋,彷彿成了一隻巨大的白色花環。這是一場告別,是桑桑對油麻地告別,也是桑桑對童年的自己告別。在油麻地的生活,純淨而美好,但是背後卻有著誰也逃脫不了的生死殘酷。

懂得了這些,桑桑長大了,他也回不去了。


從敘事視角解讀《草房子》:兒童視角下,被詩意化的苦難哲學


曹文軒的《草房子》非常經典,值得一讀再讀,常讀常新。曹文軒將成年人的世界隱藏在兒童的視角背後,將美麗的風景,美好的人情展現在我們面前。但是孩子終究會長大,當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童年,我們曾經生活的地方,發現原來美好的背後,其實也有哀傷和憂愁。當我們讀懂了溫情背後的殘酷,美好背後的冷峻,其實也就意味著我們長大了,再也回去不了。但是,難能可貴的是,我們仍然願意用兒童的眼光和赤子之心去審視這個世界。

願我們,都能對這個世界溫柔,也願,我們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感謝讀完此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