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店村与乾隆下江南

韩店村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薛店镇西部,该村位于郏县与汝州市的交界地段,紧邻G344国道和Y007乡道,地理位置优越。向南通过北汝河,可以到达宝丰县和平顶山市;向北经过丘陵地区茨芭乡,越过大龙山可以到达登封少林寺;向西经G344国道过汝州可以到达九朝古都洛阳市;向东经G344国道可以经禹州市到达三国古都曹魏故里许昌市以及漯河、驻马店、周口等省内重要城市。北靠大龙山,也就是宋代伟大诗人苏轼口中的小峨眉山,南登北汝河,东西依托G344国道,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韩店村与乾隆下江南

韩店村地理位置图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大部分的村庄起名都与村里居住人员的姓氏有关。比如张村、刘村、黄村等,这些村庄里基本上都是以村内大多数人的姓氏而命名的村庄名字。但是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薛店镇的韩店村却是一个例外,韩店村虽名为韩店村,有居民2500多人,村内有郭、刘、张、王、崔、吴、赵、李等姓氏,但是唯独没有姓韩的人,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呢?这还要与清朝时期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系呢。

韩店村与乾隆下江南

清朝乾隆皇帝画像

当中国进入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时,在清朝中期国力空前鼎盛,尤其是到了康乾盛世时期,国力最为繁荣昌盛。此时的清朝乾隆皇帝效仿其爷爷清朝康熙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的事情,乾隆皇帝先后六次下江南。其六下江南的目的是: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培植士族、阅兵祭陵。

乾隆帝六下江南,有得有失,有利有害。通过六巡,乾隆帝相当清楚地了解江南的官风民情,又大兴河工,广蠲赋税,礼遇致仕大臣,培植士子,宣扬了圣恩,对争取缙绅士民,安定江浙,保护百姓的身家性命财产,发展生产,丰富文化,创造和延续“大清全盛之势”,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开支确实十分巨大,每次南巡,历时四五个月,随驾当差的官兵一般是3000名左右,约需用马6000匹和船四五百只,还有几千名役夫,用掉了上百万银两,还给民间带来了极大的骚扰。乾隆对此也很了解,他在四十九年的御制《南巡记》里,既讲述了“西师”、“南巡”两件大事成功的原因,又明确指出,不具备君主之“无欲”、扈驾人员之“守法”、官员之“奉公”、民人之“瞻觐亲切”这四个条件,不可言南巡。

话题转回到韩店村的名字由来上,由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中五次都要视察黄河水利,韩店村地理位置重要,所以有一次下江南过程中,乾隆皇帝经过了韩店村。由于恰逢南方雨季,皇帝的车队无法前行,只能临时扎营在韩店村。乾隆皇帝这个人好大喜功,每件事情都要和他的祖父康熙皇帝比较一下,作为对南方佛教寺庙的赏赐,乾隆皇帝命人从北方打造了一个巨大的铁佛,要带往江南供奉在杭州的灵隐寺中。该铁佛高约四米,重达20吨,慈眉善目,惟妙惟肖。

韩店村与乾隆下江南

铁佛被毁前疑似像

由于进入夏季,河南及江南地区雨水较多,一连几天阴雨连绵,乾隆皇帝无奈,只好在韩店村临时行宫中避雨等待,并找当地的名门望族了解当地的情况。韩店村原来的村名叫刘村,因为村中刘姓居民居多。

韩店村与乾隆下江南

郭仪孔家流传至今的族谱

刘村中有户从洛阳新安县移居过来的清代进士名曰郭仪孔,郭仪孔在落阳新安县从事状师职业,由于与当地县令在处理百姓状诉问题上有过多分歧,为了避祸便移居于此。不成想当时的新安县令由于工作原因,被调任至刘村所属的郏城县任县令,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首。不过此时的郭仪孔已年过花甲也无心与其争辩,只想安安稳稳过活而已。郭仪孔由于进士出身文化知识高,经常帮助刘村及附近乡邻做一些书写的工作,且不收取钱财,所以在乡邻中的威望也很高,新任县令知道后也不与其作对,倒也相安无事。

由于郭仪孔在乡邻中为望较高,知识也比较丰富,且在当地生活时间也比较长,所以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召见,向其询问雨势何时才能停止以及如何顺利出行的问题。郭仪孔根据自己多年来学到老天文地理知识,以及在当地的实际生活经验观察总结,综合判断出大约七天后可能雨水停止。于是,乾隆皇帝只能在刘村一天一天的等待雨水的停止。第一天打开门,天空在下雨。第二天打开门,天空还在下雨,乾隆帝叹息:“还下呢”,第三天打开门,天空依然在下雨,乾隆帝复叹息:“还下呢”,就这样一直过了七天,雨水终于停了,乾隆帝终于可以继续其下江南的行程了。

临行前乾隆皇帝召见郭仪孔,由于道路泥泞,车辆实在难行,乾隆皇帝询问郭仪孔铁佛的运输方法。由于清朝时期运输方法落后,在这种雨后泥泞状态下,要把如此大的铁佛运往江南实属不易,所以郭仪孔建议把铁佛留在刘村,刘同“留”,看来是铁佛与刘村有缘,于是乾隆皇帝也勉为其难,让铁佛留在刘村的大成宝殿里面了。由于乾隆皇帝困在刘村近七天,且天天下雨,于是乾隆帝将刘村御口更名为“还下店”,由于还通“韩”,在后来村名简化的过程中就改成了现在的韩店村。

新中国成立之前,韩店村的大成宝殿内仍有大铁佛及一众佛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但是由于刚刚建国,国家一穷二白,基础设施薄弱。于是,村里决定就把寺庙改成了学校,大成宝殿也改为了教室,大铁佛被请了出来,从此也不知所踪。

如今,原来的寺庙现在的学校,这里成为了韩店村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欢乐海洋,它所蕴含的文化也一代一代的传承着!郭仪孔的后人也一直在韩店村居住生活着,同时秉承了郭仪孔崇文重礼的家规,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传承着中华文化,同时发扬着自强不息的韩店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