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店村與乾隆下江南

韓店村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薛店鎮西部,該村位於郟縣與汝州市的交界地段,緊鄰G344國道和Y007鄉道,地理位置優越。向南通過北汝河,可以到達寶豐縣和平頂山市;向北經過丘陵地區茨芭鄉,越過大龍山可以到達登封少林寺;向西經G344國道過汝州可以到達九朝古都洛陽市;向東經G344國道可以經禹州市到達三國古都曹魏故里許昌市以及漯河、駐馬店、周口等省內重要城市。北靠大龍山,也就是宋代偉大詩人蘇軾口中的小峨眉山,南登北汝河,東西依託G344國道,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優越,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韓店村與乾隆下江南

韓店村地理位置圖

由於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中國大部分的村莊起名都與村裡居住人員的姓氏有關。比如張村、劉村、黃村等,這些村莊裡基本上都是以村內大多數人的姓氏而命名的村莊名字。但是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薛店鎮的韓店村卻是一個例外,韓店村雖名為韓店村,有居民2500多人,村內有郭、劉、張、王、崔、吳、趙、李等姓氏,但是唯獨沒有姓韓的人,大家知道這是什麼呢?這還要與清朝時期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有關係呢。

韓店村與乾隆下江南

清朝乾隆皇帝畫像

當中國進入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時,在清朝中期國力空前鼎盛,尤其是到了康乾盛世時期,國力最為繁榮昌盛。此時的清朝乾隆皇帝效仿其爺爺清朝康熙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訪的事情,乾隆皇帝先後六次下江南。其六下江南的目的是:蠲賦恩賞、巡視河工、觀民察吏、加恩士紳、培植士族、閱兵祭陵。

乾隆帝六下江南,有得有失,有利有害。通過六巡,乾隆帝相當清楚地瞭解江南的官風民情,又大興河工,廣蠲賦稅,禮遇致仕大臣,培植士子,宣揚了聖恩,對爭取縉紳士民,安定江浙,保護百姓的身家性命財產,發展生產,豐富文化,創造和延續“大清全盛之勢”,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開支確實十分巨大,每次南巡,歷時四五個月,隨駕當差的官兵一般是3000名左右,約需用馬6000匹和船四五百隻,還有幾千名役夫,用掉了上百萬銀兩,還給民間帶來了極大的騷擾。乾隆對此也很瞭解,他在四十九年的御製《南巡記》裡,既講述了“西師”、“南巡”兩件大事成功的原因,又明確指出,不具備君主之“無慾”、扈駕人員之“守法”、官員之“奉公”、民人之“瞻覲親切”這四個條件,不可言南巡。

話題轉回到韓店村的名字由來上,由於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中五次都要視察黃河水利,韓店村地理位置重要,所以有一次下江南過程中,乾隆皇帝經過了韓店村。由於恰逢南方雨季,皇帝的車隊無法前行,只能臨時紮營在韓店村。乾隆皇帝這個人好大喜功,每件事情都要和他的祖父康熙皇帝比較一下,作為對南方佛教寺廟的賞賜,乾隆皇帝命人從北方打造了一個巨大的鐵佛,要帶往江南供奉在杭州的靈隱寺中。該鐵佛高約四米,重達20噸,慈眉善目,惟妙惟肖。

韓店村與乾隆下江南

鐵佛被毀前疑似像

由於進入夏季,河南及江南地區雨水較多,一連幾天陰雨連綿,乾隆皇帝無奈,只好在韓店村臨時行宮中避雨等待,並找當地的名門望族瞭解當地的情況。韓店村原來的村名叫劉村,因為村中劉姓居民居多。

韓店村與乾隆下江南

郭儀孔家流傳至今的族譜

劉村中有戶從洛陽新安縣移居過來的清代進士名曰郭儀孔,郭儀孔在落陽新安縣從事狀師職業,由於與當地縣令在處理百姓狀訴問題上有過多分歧,為了避禍便移居於此。不成想當時的新安縣令由於工作原因,被調任至劉村所屬的郟城縣任縣令,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首。不過此時的郭儀孔已年過花甲也無心與其爭辯,只想安安穩穩過活而已。郭儀孔由於進士出身文化知識高,經常幫助劉村及附近鄉鄰做一些書寫的工作,且不收取錢財,所以在鄉鄰中的威望也很高,新任縣令知道後也不與其作對,倒也相安無事。

由於郭儀孔在鄉鄰中為望較高,知識也比較豐富,且在當地生活時間也比較長,所以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召見,向其詢問雨勢何時才能停止以及如何順利出行的問題。郭儀孔根據自己多年來學到老天文地理知識,以及在當地的實際生活經驗觀察總結,綜合判斷出大約七天後可能雨水停止。於是,乾隆皇帝只能在劉村一天一天的等待雨水的停止。第一天打開門,天空在下雨。第二天打開門,天空還在下雨,乾隆帝嘆息:“還下呢”,第三天打開門,天空依然在下雨,乾隆帝復嘆息:“還下呢”,就這樣一直過了七天,雨水終於停了,乾隆帝終於可以繼續其下江南的行程了。

臨行前乾隆皇帝召見郭儀孔,由於道路泥濘,車輛實在難行,乾隆皇帝詢問郭儀孔鐵佛的運輸方法。由於清朝時期運輸方法落後,在這種雨後泥濘狀態下,要把如此大的鐵佛運往江南實屬不易,所以郭儀孔建議把鐵佛留在劉村,劉同“留”,看來是鐵佛與劉村有緣,於是乾隆皇帝也勉為其難,讓鐵佛留在劉村的大成寶殿裡面了。由於乾隆皇帝困在劉村近七天,且天天下雨,於是乾隆帝將劉村御口更名為“還下店”,由於還通“韓”,在後來村名簡化的過程中就改成了現在的韓店村。

新中國成立之前,韓店村的大成寶殿內仍有大鐵佛及一眾佛像。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大力發展教育,但是由於剛剛建國,國家一窮二白,基礎設施薄弱。於是,村裡決定就把寺廟改成了學校,大成寶殿也改為了教室,大鐵佛被請了出來,從此也不知所蹤。

如今,原來的寺廟現在的學校,這裡成為了韓店村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歡樂海洋,它所蘊含的文化也一代一代的傳承著!郭儀孔的後人也一直在韓店村居住生活著,同時秉承了郭儀孔崇文重禮的家規,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傳承著中華文化,同時發揚著自強不息的韓店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