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17年前後對比照|90後,崛起的力量!


2003年,“非典”來襲

他們是一群孩子

被世界全力守護

2020年,還是那群孩子

已經站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

17年

從被保護到逆行而上

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

今天已成為新時代共和國的脊樑

90後,行!

有一種力量,叫“眼含熱淚”

郭欣怡,出生於1995年

湖北省武漢市礄口區檢察院


轉發:17年前後對比照|90後,崛起的力量!

2003年“非典”結束後,郭欣怡與家人在武漢東湖梅園湖邊散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郭欣怡值守在武漢市紅星小區。

“非典”時,我8歲,作為班幹部,每日督促同學們測量體溫。那時只知道如果不這樣做,就會生病,很危險。

2020年,新冠肺炎在我的家鄉武漢暴發。社區防疫值守期間,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大雪天,一位60多歲的婆婆送來了熱湯水。所有人都很感動,每一雙眼睛裡都閃爍著淚光。那一刻,我的內心充滿力量,我知道每一個人都在儘自己的努力讓武漢好起來。

有一種希望,叫“全民作戰”

宋曉,出生於1990年

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檢察院

2003年,宋曉的抗擊“非典”日記。

2020年,宋曉督導疫情防控落實情況(右一)。

“非典”時的情形,清晰地記錄在我的日記本里。那年的5月5日,抗擊“非典”一線醫務工作者姚翠萍出征的那天,與10個月大的女兒分別的畫面,至今都還記得。那一刻也真正感受到“白衣天使”的含義和價值。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縣城裡突然變得很安靜,彷彿又回到17年前。我和同事們督導轄區的防疫工作,看著居民們從不理解到大力支持,再到一起加入到防疫隊伍中,讓我備受鼓舞。全民作戰,這就是戰勝病毒的希望啊!

有一種前進,叫“逆火而行”

翁倩儀,出生於1995年

河南省洛陽市澗西區檢察院

2003年“非典”結束後,白雲山景區重新開放,翁倩儀一家去遊玩。

2020年翁倩儀防疫值勤時,一居民家中失火,她衝進房內救人。

2003年我8歲,是大人眼裡的假小子。做一個行俠仗義的女俠客是我的夢想。以往牡丹花開的時候,公園裡非常熱鬧,而“非典”那年特別冷清。

2020年春節開始,我在社區參加疫情防控工作。2月19日值勤,遇到居民家中失火,現場火勢很大,煙霧很濃,屋內不斷有玻璃炸裂聲音。當時,我只有一個念頭:必須馬上救人。深憋一口氣,我衝進屋裡,抓到一床被子,將老人裹住,和老人女兒一起將老人抬到安全地帶。我並不是什麼英雄,只是做了大家也都會做的一件事。

有一支隊伍,叫“全家檔”

朱鵬錦,出生於1992年

上海市檢察院

2003年“非典”時期,11歲的朱鵬錦2020年,朱鵬錦全副武裝守在上海“西大門”。

2003年我讀五年級,學校停課,作為醫生的父親在一線隔離病房抗擊“非典”。我家就在醫院旁邊,一道長長的紅色警戒繩把我和父親隔開了很多天。那段時間,我非常聽話,認真洗手,為的就是父親能夠趕快回家,他的病人能早日康復

17年後,父母再次投身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我主動申請前往防控值勤點。“疫情當前,憂思遙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雖然我們在不同的戰場,但是我們有著相同的堅守,共盼春暖花開

有一種溫暖,叫“有人惦記”

姚潔妮,出生於1990年

浙江省舟山市檢察院

2003年,姚潔妮日記本中的“非典”。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姚潔妮為深夜在金塘服務區的一線防疫人員送夜宵(右一)。

“非典”暴發時,我正讀小學,不知道能做什麼。聽說可以捐款,當時與同學一起拿出攢下的零花錢捐了,覺得比考試得了第一名還有成就感。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小鎮上空蕩蕩的,唯獨跨海大橋下的高速路口異常繁忙。我瞭解到防疫人員24小時輪流值守,凌晨往往又冷又餓,就萌生了為他們送夜宵的想法。當熱乎乎的夜宵送到他們手裡時,燈火通明的大橋下,我看到了最美、最驚喜的笑臉。我在朋友圈發起了保障防疫一線人員夜宵計劃倡議,大夥兒踴躍參與,20天送了近2000份夜宵。他們守護島城,我們守護他們,這是一名檢察人員的責任,也是一名90後的擔當。

有一種長大,叫“我能行”

張翔珂,出生於1994年

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檢察院

2003年,“非典”時期的張翔珂,大口吃東西的畫面被其母親抓拍。

2020年,張翔珂在抗疫一線,蹲在地上吃飯的畫面被同事抓拍。

“非典”那年我不到9歲,母親作為學校教導主任,需要照顧學校的孩子們。那段時間,我被送到奶奶家。一個多月後,她突然出現在我面前,看到正在大口吃東西的我,欣喜萬分,拍下了這張照片。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我已長大,第一批報名參加單位的志願服務隊。這支服務隊的23個人,幾乎包含了院裡所有的90後。不怕辛苦,不怕危險,我們想證明“90後能行”。每一個在卡點輪守的夜晚,我都在想:黑夜再寒冷漫長終將會迎來黎明,就像此刻再艱難終會戰勝疫情迎來勝利!

有一種榜樣,就在身旁

李寧,出生於1993年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檢察院

2003年“非典”後,李寧出來“放風”,爬上火箭模型,說要做一個英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李寧引導群眾填寫自助登記系統。

我出生在軍人家庭,希望長大後也能像父親一樣成為軍人,報效祖國。“非典”時,為了提高自己免疫力,父親每天督促我鍛鍊身體。那段時間,我學會了各種運動,身體變得倍兒結實。

今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我負責的防疫卡點位於城村結合地帶,人口流動大,需要嚴格執行“逢車必查,逢人必檢”。和我搭檔的同事是一位60後,曾經也是一名軍人,有40年的黨齡,2003年“非典”時也是戰鬥在抗疫一線,給我講述了很多抗擊“非典”的故事——原來英雄就在我們身邊,我更沒有理由退縮。

有一種守護,叫“以法之名”

弋坤,出生於1991年

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檢察院

2003年“非典”時,在家門口玩耍的弋坤。

2020年,弋坤在審閱涉疫刑事案件卷宗。

17年後大疫再次來襲,我已身在檢察崗位,戰“疫”在辦案一線,用法律和自己的微薄之力,維護社會秩序,護衛著一方平安。疫情期間,我協助辦理順慶區“2·3”暴力妨害公務阻礙疫情防控案件,最終審判機關採納起訴的全部犯罪事實、罪名和量刑建議。

有一個願望,是“像您一樣”

2003年,“非典”時期的譚婷月每天都在盼望父親早點回家。

2020年春節假期,下沉社區的譚婷月腳下踩著40幾公分厚的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看到微信、電視上頻頻傳來的各種訊息,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這一次,我要和當年的父親一樣,站在抗疫一線。前段時間,趕上當地近幾年最大的一場雪,讓我們入戶更加困難。看著並肩前行的同事,和積極配合的居民,我深知抗疫路上,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這便是打贏這場阻擊戰的希望所在。

有一個身份,叫“人民子弟兵”

李飛翔,出生於1992年

上海市檢察院

2020年,在花橋道口深夜值勤的李飛翔。

2003年“非典”期間,我剛上初一。當時我所在的中學每天都要噴灑大量的酸醋殺病毒。眼瞅著醋快沒了,學校決定要停學。這時,家長和學校周邊的小商小販們送來了各式各樣的醋。他們說,先緊著孩子們用,上學最重要!

長大一點,我入伍參軍,從此誓做人民子弟兵。面對今年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已是一名檢察干警的我,主動報名參加疫情防控志願值勤工作。從中午12點到第二天凌晨,每天平均有2000餘輛車經過G2京滬高速花橋道口等待查驗,我不敢有絲毫懈怠。花橋道口是上海的西大門,守護好花橋道口,就是守護好上海這座城市!

有一種長情,叫“夫妻同心”

黃妍,出生於1991年

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檢察院

2003年“非典”結束後,黃妍如期小學畢業2020年新冠肺炎暴發,黃妍與丈夫並肩抗疫。

抗擊“非典”時正是我小學升初中的關鍵期,由於當時家在農村,信息渠道較為閉塞,父母並沒有過多對我講述疫情的嚴重性。在他們的“庇護”下,我安心複習考試,最後以高分順利進入理想的中學。

我的丈夫也是90後,是一名重症醫學科醫生。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我們心裡都明白:這個難關需要一起去扛!出征的那一刻,我們很有默契,彼此心照不宣,各自轉身去自己的崗位上。每天的手機遠程問候,成了我們唯一“見面”的機會。4週歲的女兒很懂事,經常會在視頻裡扮鬼臉逗笑我們。我堅信,戰“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