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古塔林立,但你知道“塔”從何而來嗎?

長安古塔林立,但你知道“塔”從何而來嗎?

印度冢,中國塔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原指官府、朝廷等擁有執法權的地方。“漢西域白馬馱經來,初止於鴻臚寺,遂取寺名,創置白馬寺” (《廣韻》),故而有了後來的“佛寺”之說。
塔,西域浮屠也。“古書無塔字”,漢代以前,我國並沒有塔這種建築。

長安古塔林立,但你知道“塔”從何而來嗎?

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窣堵波——印度桑奇大塔 [圖:網絡]

塔源於印度窣堵波(sū dǔ bō ),英文stupa。原是埋葬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後留下的舍利的一種佛教建築,窣堵波意為墳冢。佛教在漢朝時傳入中國,此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有限的傳播過程中,與本土文化、建築發生融合,有了後來的建築形態。
唐和唐以前的塔平面為方形,一般用木材與磚建造,如東漢第一座佛寺白馬寺的塔即為木塔。但木製建築易起火、腐朽,不易保護,故早期遺留下來的木製古建極為稀少。

長安古塔林立,但你知道“塔”從何而來嗎?

四角塔型與六角塔型 [圖:城研攝製]

唐宋時,建築方式升級,出現仿木構樓閣式和密簷式,建築材料逐漸轉化為磚石,塔的平面從不易抗震的四方形逐漸演變出六角形和八角形,式樣有七八種之多。樓閣式如大雁塔、密簷式如香積寺善導供養塔,還有金剛寶座式、覆缽式、複合式等。

長安古塔林立,但你知道“塔”從何而來嗎?

幾種塔型對比 [圖:城研攝製]

密簷式是由樓閣式演變而來,其特點是塔基最高,第二層起簷與簷之間的距離很短,各層都做實心,不能登頂,簷下一般不開門窗,或僅設置洞龕,層數以九、十三層居多。

長安古塔林立,但你知道“塔”從何而來嗎?

密簷式的善導供養塔原為十三層 [圖:城研攝製]

兩端小,中間大肚,曲線柔和,也是早期塔式建築的特色之一,如小雁塔——

長安古塔林立,但你知道“塔”從何而來嗎?

薦福寺 小雁塔塔型 [圖:城研攝製]

獨特的自然、社會、文化底蘊,使中國塔建築延展出廣闊而深邃的空間。塔於僧人是佛,於生養一方的百姓來說,更像是一種象徵與守護。

原住民 異鄉人

古老的長安城曾經屹立過很多塔,它們或宏偉,或優雅,或肅穆;它們散佈在各坊間,與民生百業息息相關。一千年之後,它們中多數已化為塵土,而扛過千年歲月的這些,作為這塊土地的原住民,如今看來卻更像是格格不入的異鄉人。

長安古塔林立,但你知道“塔”從何而來嗎?

香積寺遠眺 [圖:城研攝製]

塔融合了中國幾千年的建築傳統、文化內核和宗教觀念,又結合所處環境與社會風俗,生長出豐厚而深邃的空間結構。如何將古建融入新的建築群,是很多擁有文明積澱的國度都在嘗試的事。我們希冀,在未來的城市升級改造中,能從這些寶貴的文化遺存中挖掘出一些靈感,開創出引古貫今、延展未來的新長安城。

—————

視覺 | G D

studyonurbanculture

微博 | @城市文化研究所

頭條、火山、大魚、B站 | 城市文化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