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五)

父亲总是说自己是幸运的,一生中遇到很多好人。父亲由两个哥哥提供支持能够一直读书,但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穷学生,有时候,伯伯没有及时寄回钱,就有失学的危险,而且,穿着也是同学中比较寒酸的,父亲热爱读书,也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非常努力,因此成绩一直不错。父亲说,村里私塾的教书先生、后来上新式小学、中学的老师,都非常好,从不会因晚交了各种费用难为他,还想办法帮助他,也不允许富家子弟欺负穷学生,使父亲的求学之路,有了温暖的回忆。父亲从山里老家到成都读书时,全靠步行,要好几天时间,晚上留宿时,得到过乡亲及远方亲戚的帮助,不至于露宿街头。上大学后,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大家苦中作乐,生活也是快乐的。在成都工作时,领导和老同志们在工作和生活上,都给予父亲很大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原来地xiadang的同志,熟悉城市情况,工作有经验,帮助父亲排除了很多工作中的困难,他们经济条件比父亲这些穷学生要好,就经常请年轻人吃饭,改善生活。父亲说跟着老同志们吃过很多成都的老馆子,是他以前从没去过的。即便父亲后来坚持离开成都去北京读书,大家也都能理解和支持。

父亲到北京后,眼界更加开阔。作为人民大学的学生,上课的老师很多都是本领域的知名专家,还有各类学术讲座,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培养了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父亲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使父亲能够刚刚工作就发表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而且,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参加很多的社会实践调查,深入农村、工厂等基层单位开展工作,父亲说,那个年代人民群众的热情朴实,劳动干劲,给他很大的鼓舞;学生们还能参加各种大型集会活动,比如国庆庆典等,见证了很多重要历史事件,虽然是群演,但父亲感到很自豪。父亲上学时学业优秀,工作能力强,得到了系里领导老师的认可,毕业后留校任教。

父亲留校不久就被调到中央党校工作,在中央党校的那段时间,是父亲特别难忘的经历。因为党校属于中央直属单位,所以条件非常好,有很多内部资料、期刊、书籍可以借阅,父亲如鱼得水,每天坚持阅读,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有时,同事们休息娱乐想打牌,三缺一,父亲也不肯就范,使得大家认为他很孤僻,不好相处。党校为了进一步提高父亲这一批年轻人的业务水平,请了很多大家给他们讲课、交流。包括胡乔木、艾思奇等等,给他们提供很好的学习研修条件。党校的业余活动也很丰富,经常放映苏联电影,周末有京剧演出、舞会等,有一段时间,彭德怀就住在党校附近,父亲经常能看到彭老总到党校看演出。父亲非常喜欢党校的氛围和环境。但是,很快他又被抽调到西北局,安排在延安大学。这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已经越来越浓郁了,父亲被分到延安大学一年左右,一直没有安排具体工作,反复审核出身、政治表现等。父亲在那种情况下,坚持自己的研究,在当时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父亲非常感激当时延安大学的领导和同事们,没有难为他、打压他,给他充分的自由,在父亲提出调离时,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当时的书记还帮助父亲协调上级组织部门给父亲放行。虽然父亲那时没有具体工作,苦闷、憋屈、内心极度孤独,但是,因为有了包容,就有了希望。

在沈阳的时期,是文化大革命闹的最凶的时候,打砸抢盛行,父亲他们街坊被迫组织起来,晚上巡逻,保护家小,好在有惊无险;父亲不幸得了大脑炎,因为是传染病,又处在不正常时期,没有救护车可用,陷入深度昏迷,在生命垂危时,遇到贵人相助,用大卡车及时送到传染病医院,当时医生都说再晚来半个小时人就没救了;十几年无法从事研究工作,但还可以教书,也很好。改革开放后,父亲调往山东大学,也是他大学同学的力荐,才有了这个机会。

父亲说,他的命好,一生关键时刻都能得到贵人相助,他非常感谢这些出现在他生命旅途中的贵人们。父亲晚年时,我曾经跟父亲探讨过,您的经历丰富,平台高,人脉广,不说别的,就人大毕业的同学,当时很多已是位高权重,或业界大佬,如果认真经营人脉关系,不会是现在这般闲云野鹤状吧。父亲说,对他人生帮助大的人,都是欣赏和认可他的品行和才华的人,没有必要刻意经营什么,做好你自己比什么都重要,花香蜂自来。他对生活很满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