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透过影像看这场医学博弈的选择

抗疫面前全国众志成城,无数人注意到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并将它推向神坛。而当今医疗行业服务系统的完善道阻且长,医患关系也仍需要更多的谅解与宽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医生》的出现给了观众一扇审视中国医生的真实的镜子。豆瓣高达9.3分的它通过纪录片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这场充满冒险与挑战的生命博弈,通过拍摄全国各地六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医患故事,

使观众了解到手拿“生死决定”的医生复杂的真实内心世界,让我们相信并敢于信任这个故事中与故事外的众多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透过影像看这场医学博弈的选择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医生》这部纪录片的人物选定、叙事方式、主题结构这三个方面,将影片细腻而富有深意地镜头画面进行解剖,客观化地展现这部纪录片在影像上给观众产生的最大吸引力的原因。

01 本片真实地聚焦于每一个简单的中国家庭的博弈,关注边缘人物,病人本身的矛盾冲突加深了观众对中国医生的期待值,也加大了纪录片的可看性。


《中国医生》:透过影像看这场医学博弈的选择

此前大获成功的《人间世》《生门》大多将问题矛盾聚焦于患者,而《中国医生》人物选定是拯救一群群在疾病面前苦苦挣扎的普通的医生,这是一群充满讨论纷争的人群,她们或感性地与病患成为朋友,或理性地录下与家属的术前对话以免术后纷争,职业本身极具极强话题。而同时社会关于医生陶勇、李文亮的热度讨论也不断持续,观众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好奇度也加深了这个纪录片的吸引力。


《中国医生》:透过影像看这场医学博弈的选择

系列纪录片中医生的形象大多为冷静而思考缜密的“超能力者”,但片中真正让观众感动钦佩的是镜头选准的医生有自然感情的流露,并且无比真实。包括将巧克力带给儿童患者使其安心做手术并脸露笑容、温柔抚摸修复兔唇后孩子的面容、哄烧伤老人睡觉将其看为小孩等行为。除此之外,多数患者与镜头的距离感不重,患者在医生面前跪倒祈求其救治使观众观看时感之十分真实,这应该大多与导演张建珍拍摄时定下对调子即“不要刻意表现冲突,不歌颂不夸饰”有关,其平视化的镜头视角下也更能从患者的讲述口吻侧面展现中国真实对医患关系。

02 本片分不同疾病类型独立叙事,集采用双线叙事同时进行,解说词客观到位,多采访多角度使观众对病患的故事感同身受。


《中国医生》:透过影像看这场医学博弈的选择

九集医疗系列纪录片《中国医生》按疾病类型划分讲述不同叙事对象的疾病故事,同一集中,采用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双线叙事,形成紧张节奏的同时使故事十分具有感染力。比如第七集生死的一线抉择中分别讲述急诊室主任王军面对一系列突发事件的举措和邵翔下班后仍与病人沟通手术事宜这两件事,在多系列紧张状况的镜头如大出血心脏复苏下穿插医生加班耐心地与患者家属沟通手术的利弊,这种紧张与平缓的交替使画面节奏张弛有度,十分抓住观众的内心,吸引观众紧跟跟随故事真实了解感受到病患的病情与病情的进展。


《中国医生》:透过影像看这场医学博弈的选择

多数传统纪录片解说词参与叙事并不到位,也常常喧宾夺主,使观众抓不住导演表达重点。但《中国医生》的纪录片的解说词客观而有温度,通过“白描”的手法对每个病患的情况的关键部分介绍即止,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真实的采访与画面的留白给予观众自我对死亡、生命等这类宏大的话题的深思。如片中有段徐晔医生得知自己花费极大心思的烧伤病人因家属不堪经济开销的重负连夜离开医院,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病者情况加重或得不到良好料理,固定镜头他一个人在夜晚的空荡荡的病房里发呆,再加上他画外音中提到的“医生并不是冷酷无情,只是极限被一点点抬高了”,使整个画面配合声音直戳观众的内心,留下很强的思考性。


03 本片通过讲述医生面临生死一线的病患而做出的种种选择,在宏观的生死话题角度下正面衬托医生的责任感与道德心。


《中国医生》:透过影像看这场医学博弈的选择

根据马斯洛需求定律,需求从低到高被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类,当一类群体的最低需求受到破坏,则需要另一个群体的奉献与拯救,中国医生即是需要拯救病人的无私的一类群体。病人因遭受了疾病带来的安全伤害如大树被剪断树根般脆弱危及生命,而病人家属又因巨大的经济压力陷入生理需求的危机,双重压力下家属常与医生医院产生了冲突,而

《中国医生》展现这场冲突的方式则是聚焦医生在解决矛盾的选择方式上。


《中国医生》:透过影像看这场医学博弈的选择

选择即是矛盾,矛盾基于医术,更基于医德。纪录片通过展现术前术中术后三种状态下医生的选择给观众展现承担责任意识的医生形象,术前医生选择的是坦白手术的风险,术中医生选择的是正视生死的生命难关,术后医生选择的是病情风险后的一方平静。通过三种角度中医生选择时矛盾与冷静的高度结合,抽丝剥茧地给观众展现一个医生完整而复杂的形象即慌而不乱,沉稳而值得信任。除此之外,影片论及生死的讨论客观而冷静,使观众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看待离别、疾病与逝去,给观众留下了一本意义深远的如何正确看待生死的教科书。


《中国医生》:透过影像看这场医学博弈的选择

后记:“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这样说,而如此看来,《中国医生》就是这样一本真实的相册。中国需要这样真实客观的医疗纪录片作为一本真正的医学相册来记录国家;医生也需要骄傲自信地翻看它,了解着与自己相似的医学故事以便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而砥砺前行;而

我们,受惠于这群医学天使的庇护下,认真观看它,并学会由衷地尊重这群“中国医生”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