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之刀,太刀螺钿,杀人如麻

螺钿 | 与光呼应而生的梦幻工艺

螺钿

螺钿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瑰宝。所谓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螺钿的“钿”字,据《辞海》中注释,为镶嵌装饰之意。

唐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电影杨贵妃中的五弦琵琶正式按照此件仿造)

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电影《杨贵妃》中范冰冰弹琵琶

当阳光以45 °斜射进房间内,螺钿七彩斑斓的色彩,便立刻呈现,当人所站的位置恰与光线成90 °角时,螺钿异彩纷呈的奇妙与典雅,可谓美轮美奂。

清初名士刘应宾曾作诗赞曰:

螺钿妆成翡翠光,

紫霞秋澈婺州香。

形神具美真通泰,

假寐仍期到梦乡。

因此,后人也多以“螺钿妆成翡翠光”这一句来赞叹螺钿工艺的色彩之美。

由于螺钿是一种天然之物,外观天生丽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因此也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屏风、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关的工艺品上。

历 史

螺钿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商代的漆器。至唐代,中国的螺钿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尤其是铜镜漆背螺钿,更是这一时期的工艺瑰宝。

明代曹昭著的《格古要论》中说:“螺钿漆器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宋朝内府中物,俱是坚漆螺钿者……”明代是古代漆器的发展和繁荣时期,当时出现了厚螺钿与薄螺钿作镶嵌并存的局面。

清代是螺钿家具达到高峰的时期,同时又受到清朝宫廷的青睐。有资料显示,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两淮盐政李质颖在进贡清廷的单子上,就有“彩漆螺钿龙鸿福祥云宝座”、“彩漆螺钿龙福祥云屏风”等10余件扬州漆器螺钿家具,当时它们均存放在圆明园之中。

紫禁城》1983年第四期所载《雍正妃画像》

是黄苗子先生撰文,故宫博物院提供照片

后经考究更改为《雍正美人绢画十二张》

清代嵌螺钿山水人物漆几

种 类

螺钿的镶嵌工艺技法非常丰富,通常可分为硬钿、软钿与镌钿三大类。硬钿又可分为厚片硬钿、薄片硬钿、衬色甸嵌、硬钿挖嵌。软钿有点螺。镌钿即镶嵌物高于地子。“硬螺钿”是选用厚的贝壳片,如将螺贝制成薄如纸,则为“软螺钿”,若将软螺钿的底面衬上各种色彩能产生一种透色效果,就是“衬色甸嵌”。其中最著名的是软钿中“点螺”又称。它产于江苏扬州,兴于唐宋,盛于元明,至清初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所谓“点螺”,就是把螺贝制成0.5毫米以下的薄片,并切割成点、丝、片等各种不同形状,一点一点地镶嵌于黑色的漆底上,在光线下能产生奇幻、绚丽的艺术效果,是漆器装饰中的华丽螺钿。在中国古董家具中,所使用的螺钿材料主要来源于淡水湖和咸水湖,通常采用的品种有螺壳、海贝、夜光螺、三角蚌、鲍鱼、砗磲壳等。这些蚌贝年龄越长,其效果越佳。因其具有结构精密、轫性较强、色彩缤纷而且多变的特色,其中尤以夜光螺为最,由于它在夜间能发出五光十色的光泽,因此十分讨人喜爱。

平磨螺钿

扬州平磨螺钿漆器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是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特色工艺产品。其装饰工艺选用优质的珍珠贝、云母、石决明等材料,经打磨成不同色彩的薄片,根据画面需求切拉成各种块面,平嵌在各类器物漆坯上,经所精致髹漆工艺,使产品具有光亮如镜、清丽照人、黑白分明、高雅素洁的艺术效果,适用于家具、屏风、挂屏及礼品和旅游纪念品的成批成产。

置 稿

下 料

拼接成画面

手工打磨形成成品

点螺

点螺工艺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高档工艺,“点”指技法,“螺”指材料。即选用自然色彩的夜光螺、珍珠贝、石决明等高档材料精制成薄如蝉翼、小如针尖、细若秋毫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一点一丝地点填在平整光滑的漆坯上,经过精致的髹漆工艺,使产品具有色彩绮丽、随光变幻的艺术风格。多年来多件点螺作品被国家选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或作为国家珍品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