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上馬送一程!脫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

扶上馬送一程!脫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當地通過實施一系列脫貧攻堅舉措,在2020年初實現脫貧摘帽。摘帽之後不鬆勁,圖為3月4日,在靖遠縣三灘鎮銀灘村,農民在香菇大棚裡採摘香菇。 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

扶上馬送一程!脫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

2月底,酉陽作為重慶最後一批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現摘帽,但當地幹部群眾防疫、戰貧不鬆懈,持續壯大綠色扶貧產業。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扶上馬送一程!脫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

連日來,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紀委監委派駐茨溝鎮二郎村第一書記崔用鵬組織村民搶抓農時,管護脫貧核桃產業,為增收打好基礎。圖為崔用鵬(右一)組織村民在本村的核桃產業園開展核桃樹枝管護、修剪及施肥。鄭時根 攝

據國務院扶貧辦最新統計顯示,截至3月5日,2019年申請摘帽的貧困縣,中西部22個省區市中,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河南、湖南、海南、重慶、四川、貴州、西藏、陝西、甘肅、寧夏、新疆15個省區市的242個貧困縣已宣佈脫貧摘帽,其中,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河南、湖南、海南、重慶、西藏、陝西10省區市的貧困縣,實現了全部脫貧摘帽。

行百里者半九十。貧困縣摘帽意味著當地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績,但這並不是脫貧工作的終點。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提出:“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要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扶上馬送一程。過渡期內,要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剎車,駐村工作隊不能撤。”

“四不摘”,是對脫貧攻堅戰提出的硬要求。如何落實?一起來看各地的做法。

政策穩了,心裡才踏實

“都是靠國家的政策才有了今天的日子。現在正在節骨眼上,要是政策斷了,家裡的日子真會過不下去。”貴州省黔西縣沙壩村的王德全曾是駐村工作隊的重點關照對象。2017年黔西退出國家貧困縣。然而,縣裡摘了帽,王德全家卻沒脫貧。

“病了好些年,每年光醫藥費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王德全的兒子患有尿毒症,兩個孫子要上學,生活十分窘迫。即將搬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去,他擔心到時找不到工作,又沒了村裡政策的幫助,日子反倒比縣裡摘帽前更難過。

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貧困縣摘帽了,但並不意味著消除了全部貧困。中部地區貧困縣貧困發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區降至3%以下,是貧困縣退出的主要衡量標準。這意味著:貧困縣摘帽後,還有一部分剩餘貧困人口需要繼續攻堅。而這些經過幾年努力,還沒有脫貧的老鄉,往往都有各種各樣的特殊困難。

“這跟煮飯一個道理。如果還沒開鍋就熄火,這飯註定煮不熟。”沙壩村脫貧攻堅大隊長穆勇說。為確保貧困戶能夠依然享受摘帽前的政策,縣裡明確:相關政策不因搬遷和戶籍性質的改變而變化,就學、就業、低保、社保等都有配套保障。以王德全為例,離開村子後,不但可以繼續經營自己的山林耕地,村裡扶貧產業分紅時,他家也能有進賬。“政策穩了,心裡才踏實。”王德全懸著的心放下了,為迎接新生活做好準備。

◎亮點

黔西縣作為貴州省66個貧困縣之一,屬於烏蒙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片區縣。2017年末,黔西縣貧困發生率由建檔立卡時的15.36%下降至1.64%,2018年退出貧困縣行列。摘帽後,黔西縣基本保持了全縣在住房、教育、醫療、就業、產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不變。壓縮黨政機關行政經費用於支持教育脫貧,實現建檔立卡戶學生資助全覆蓋,保障貧困戶子女不因貧輟學、脫貧戶不因學返貧,著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繼續實行貧困人口“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算機制,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醫療參合率100%,家庭醫生簽約率100%,健康扶貧醫療保障補償率達90%以上,從根本上遏制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實施農村危房改造過千戶,保障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

產業發展起來,才不會窮回去

一身泥瓦匠手藝,包工程、蓋房子,在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十二吐鄉西山根村,提起耿立偉,沒人不認識。

2012年,因為一場大病,耿立偉積蓄沒了、收入斷了、欠了一身債,成了貧困戶。2016年,縣政府和村裡建起了22個集體設施農業大棚,推廣種植西紅柿。村黨支部決定將50個集體大棚中的2個免費給耿立偉種植一年,由村支書劉佔林帶著他出門學技術。

辛苦經營,不到半年,耿立偉的西紅柿收穫了。兩個大棚賺了6萬多元,耿立偉家脫了貧。就在這一年,林西縣也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

帽子是摘了,可單靠這兩個大棚的西紅柿就能保證不返貧?“還得靠產業,擴大生產,大家一起幹!”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進來,成了合夥人。眼見大家有了積極性,2018年,村裡陸續建起400多個大棚。村民不會種,耿立偉化身技術員免費教,遇到自己也不懂的就聯繫縣裡專家。鄉親們擔心西紅柿沒銷路,耿立偉就當經紀人,幫忙聯繫客商,還做起了代收。大夥的西紅柿有了銷路,自己的收入也多了10萬元。

2019年,村裡又加了800多個大棚,耿立偉一口氣承包了18個。除了西紅柿,還試種了草莓、葡萄和香瓜,搞起了採摘農家樂。不僅如此,耿立偉還打算成立合作社,找更多合夥人,有規劃種植,大規模上架,品質才能有保證。他始終記得扶貧幹部的叮囑:“只有產業發展起來,才不會窮回去。”

◎亮點

林西縣是內蒙古首個脫貧摘帽的國家級貧困旗縣,2018年通過國家評估驗收。當地將精準扶貧和鄉村產業振興相結合,讓貧困戶和非貧困戶“人人參與產業發展”。摘帽後,縣裡總結推廣“1+4+5”產業扶貧經驗。依託1個龍頭企業或重點項目;讓貧困戶獲得生產性、財產性、勞務性和資產性4方面收益;打造甜菜、生豬、金雞、中藥材、野果5種富民模式。預計“十三五”期間投入產業獎補資金3.3億元,撬動金融資本17億元投入農牧主導產業。此外,按照“三培兩帶”思路,把優秀的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黨員中的優秀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幹部,培養了一批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先進典型,推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

貧困帽摘了,監管不能停

陝西省漢中市佛坪縣是秦嶺南麓的小城,2017年度脫貧摘帽後,駐故峪溝村第一書記唐碧林工作期滿,本可以申請回派出單位工作,但他選擇了留任。“一些老鄉讓我實在放心不下。”

在村裡幫助下,村民杜忠勤一家雖已脫貧,但是他患類風溼,老伴有精神疾患,基本上無法參加勞動。高額的醫藥費讓這個家庭遊走在返貧的邊緣。很快,唐碧林和村“兩委”主動上門幫他們將無力耕種的兩畝土地進行了長期流轉,及時兌現了流轉金。村扶貧互助資金協會還幫他們入股了有實力的養殖專業戶。穩定收入多了一筆,脫貧狀態才更穩固。

及時發現杜忠勤的情況,得益於一直在村裡的駐村工作隊。縣裡雖然摘了帽,但對貧困戶的監測沒有缺位。全覆蓋的駐村工作隊可以快速掌握貧困戶的貧困情況,實現動態調整。

脫貧攻堅越往後,難度越大,越要精準施策、過細工作。信息監測和預警機制建起來,幫扶措施才能跟得上。

除了“不走的”駐村工作隊外,為了精準監測貧困戶返貧或新增貧困戶情況,佛坪縣還藉助陝西省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漢中市“互聯網+精準扶貧信息平臺”,及時開展數據共享及信息比對工作。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識別等互聯網技術,收集貧困人口各類信息,並進行綜合分析,建起了到戶到人的“雲檔案”。通過重點農戶預警監測臺賬,對有返貧風險的農戶實行動態管理。

◎亮點

陝西省漢中市佛坪縣地處秦嶺南麓腹地,2011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7年度整縣脫貧。

摘帽後,佛坪縣委、縣政府建立了縣鎮村三級負責和重點行業部門聯動的防返貧動態監測機制,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常住農村人口的收入、“兩不愁三保障”、致貧返貧風險等實行分類監測,對返貧致貧風險情況按照“紅、橙、藍”三色三級區別輕重緩急,分層設防、分層干預、提前預警,防止返貧和發生新的貧困。短短几年,佛坪發生了鉅變。2019年,佛坪全縣已脫貧戶人均純收入11332元,同比增長16.1%,未脫貧戶人均純收入9498元,同比增長9.1%。一年來,全縣無新增和返貧人口。(郝思斯)

原標題:《落實“四不摘” 脫貧實打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