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生活折一个神秘的族群,曾一度被认为是少数民族

在福建沿海和闽江中下游生活着一批非常独特的族群,人们称之为“连家船民”,媒体称之为“水上自由民”、中国版“吉普赛人”或是“爱斯基摩人”,而他们有个非常官方的名字叫“疍民”,清乾隆时期也称为“蛋民”。

这是一群世代居住在水上的族群,以船为家,在水上漂泊。他们有些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甚至有自己的语言。

在福州生活折一个神秘的族群,曾一度被认为是少数民族

历来对疍民的起源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

一、有着疍民认为远古时天上掉扫帚,在地为汉、在水为疍;

二、被汉武帝灭国的闽越人后代;宣称祖先是5世纪东晋时期反抗晋朝失败而逃亡海上的卢循军队残部;

三、是9世纪王审知入闽时被夺去田地、驱入水中的福建原住民;或自称14世纪元朝灭亡后为避汉人报复而下水的蒙古人后裔;

四、至14世纪的元末明初兵败下水的陈友谅余部等等。部分疍民的族谱甚至指祖籍于山西。

而目前为史学界公认的是认为疍民是秦汉时期亡国于西汉的闽越人后裔。

2000多年前,闽越国对汉中央多次归而复叛,导致汉武帝挥军南下直接灭了闽越国,汉武帝认为闽越人反复无常又多彪悍,因此将闽越王族内迁到江淮一带,但也有一部分人藏到深山,有一部分人则跑到水上。而跑到水上的闽越人为了躲避驱逐,便长期定居于船上,因此而形成了疍民这一族群。

在福州生活折一个神秘的族群,曾一度被认为是少数民族

千年来疍民居住在船中、漂泊于水上,保留了自己语言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然而他们之中却没有文字,大多数人也不会识字。时至今日很多已经上岸的老一辈疍民依旧是大字不识。

长期以来,疍民一直受到歧视,被陆上人蔑称为“鱼仔”、“曲蹄仔”。他们世代生活在低矮的船舱之内,以至于多数成年男子形成了“罗圈腿”。

明朝时,疍民逐渐汉化而人口规模达到鼎盛的10多万,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而改说闽东话。

到了清代,对疍民的歧视达到了顶峰,清政府直接将他们列为“贱民”,与乞丐、娼妓同列。

在极度歧视之中,到了雍正年间一些疍民开始“从良上岸”,在闽江边上盖简单的房子作为落脚点,人们称之为“歇家”。

在福州生活折一个神秘的族群,曾一度被认为是少数民族

民国时,政府废除了对疍民的不平等政策,上岸定居的人也越来越多。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更是大规模组织疍民上岸,当时疍民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但是由于在长期的汉化之中,原本属于疍民的语言、文化风俗都消失殆尽,因此被认为是汉族的一部分。

目前,就是那个疍家渔民世代相传的渔歌也几近失传,为了保护这项遗产,福建省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如今,水上的疍民是越来越少,曾经那个由疍民自发自建起来的菖蒲村,在1999年的时候也被征迁,很多疍民住进了菖蒲社区安置房,彻底结束了世代在水上漂泊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