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讲座实录 | 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1b+老师说

今天要分享的是重磅干货,来自上海幼教年会由黄琼老师主持的高质量讲座——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更有意义,基于观察的材料调整、现场互动与质量评价,并分别请来了三位一线名师为我们详细讲解这三点。


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更有意义

基于观察的材料调整、现场互动与质量评价

或设置透明色隐藏

黄琼 上海市教委研究室

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一 现状

第一,达成共识

个别化学习活动——

是顺应国际主流、体现上海特点的;

(上海特点:既不全盘西化,又不是保守不变,保留一个集体活动,又有个别化学习)

更是有利于幼儿学习品质形成的;

(幼儿的自主、专注、好奇、探索、目的性、任务意识等)


第二,基本规范

体现在定位理解上 (一节课换来的)(个别化学习定位在学习)

体现在作息安排上 (课程样式被接受 成为一日活动的重要环节)

体现在环境材料上 (老师慢慢摸索出了环境划分、材料投放、开展哪些个别化学习、怎么做……一些基本的做法)


二 问题

有了材料——如何调整(园本化?班本化?)

幼儿在操作——如何互动(介入?有效?)(交流分享,什么值得提?和游戏交流分享有什么不同?哪些经验需要互动、提炼?)

教师在实施——如何评价(自评?他评?)(老师自评的基本逻辑角度、他评从那几个角度看?)


三 思考

如何基于观察的——材料调整

如何基于观察的——现场互动

如何基于观察的——质量评价


观 察

陈青 静安区南阳实验幼儿园

让观察更专业,让材料更有效——基于观察的材料调整


幼儿如何与材料互动?

是否需要调整?

如何调整?


以《我是中国人》主题中《对对碰》的材料为例:

玩法1: 幸运对对碰

玩法2: 记忆对对碰


我们知道“对对碰”游戏有2种玩法,即:“幸运对对碰”和“记忆对对碰”。

那么,材料投入区域教师不作任何提示会怎样?


一 观察分析

表现一:找不同

观后分析:

A 情绪愉悦,互相欣赏

B 摆弄材料,相互模仿

整轮游戏,2名女孩情绪愉悦、笑容灿烂,有模有样地逐步走格“找相同”。


判断:幼儿游戏水平较低

从幼儿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分析,幼儿对游戏感兴趣,满足摆弄材料,游戏水平相对较低。


调整:减少数量、变化内容

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判断,教师认为: 减少卡片的数量、变化卡片的内容,可能有利于这两名幼儿的发展。


表现二:找不同

观后分析:

A 情绪愉悦,互相交流

B 自主游戏,协商玩法

这轮游戏2名男孩情绪愉快、和谐,能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自主开展游戏。

从幼儿的行为分析,他俩的关注点仅停留在满足对材料的摆弄上(即:“摆卡片、盖盖子”的动作),而非材料显示的“内容”,比如:当一名幼儿随意打开2个盖子,发现卡片内容“不同”时,立即说:“如果是一样的就不行哦”,于是玩起了“找不同”,可见游戏的玩法也是无意间发现的。


判断:

玩法对幼儿的推进作用不大

“找不同,赢盖子”,几乎百发百中,不需要记忆画面的位置,更无须分析、推理,此玩法对幼儿的推进作用不大。


调整:增加《目录本》

从幼儿的行为出发,教师可在材料的边上,挂上一本《目录本》,将“对对碰”的内容整体地呈现,并引导幼儿在游戏前先对材料有完整地“观察、了解”,以增强游戏的目的性,积累并获得经验。


表现三:找相同

观后分析:

A 公平对阵,互相吸纳

B 自主游戏,协商玩法

这轮游戏出现了3名幼儿,2名男孩背对“材料”,1名女孩负责摆放图片、盖盖子,过程中女孩不断提示男孩“不要转身”,这一行为说明幼儿对“竞赛”游戏的“公平公正”有经验.


判断:能凭借记忆,寻找相同图片

2名男孩的游戏水平,正逐步从“幸运对对碰”发展到“记忆对对碰”,也就是:能凭借记忆,寻找相同图片了。


调整:变化卡片内容,投放记录纸

针对男孩的表现,教师的策略,一是“变化卡片内容,让幼儿积累更多有关主题的经验”,二是“投放白纸,引发幼儿记录输赢的结果”。


表现四:找相同

观后分析

A 学习品质良好

B 相互心啊,共同提高

2名女孩子“对弈”两轮,第一轮“赢盖子”、第二轮“赢卡片”,“赢卡片”的难度显然高于“赢盖子”,游戏过程幼儿神情专注、坚持性强,反应了幼儿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2次游戏,能看出2名女孩的能力水平虽有差异但都在逐步提高,比如:A幼儿总是双手同时打开盖子无目的找相同,而B幼儿则每次都是一手先打开盖子再确定另一盖子的位置,虽然并不是每次都成功,但看得出B幼儿在有意记忆图片的位置;一来一回中,A幼儿也逐步理解并学到了B幼儿的方法,开始了“记忆对对碰”


判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她们是在对弈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调整:变换卡片内容,拓展主题经验,尝试语言表达

针对幼儿的现状,教师应“变化卡片内容,拓展主题经验”;“鼓励幼儿尝试语言表述位置”。


二 材料调整

突显变化

1、数量上的变化

2、内容上的变化

3、玩法上的变化


数量变化:

表现一:24张——12张

表现二、三:24张——16张

表现四:24张

(数量变化基于教师现场分析而定)


内容变化:

《我是中国人》——找相同

脸谱、民间艺术品(皮影、青花瓷)……名胜古迹

《我是中国人》——找关联

国徽、国旗、汉字、传统节日、地方与特产……

(加深了幼儿对中国名胜古迹、民俗民风的核心经验的要求)


玩法变化:

《我是中国人》《我自己》

找不同、找相同、找关联、找相反


遵循:儿童在前,教师在后

观察儿童的学习

分析和理解儿童的行为

计划和支持儿童的学习


实现:让观察更专业,让材料更有效。


思考:基于观察的材料调整

  • “教材”、“教参”中材料不适合我们班怎么办?
  • 共性的材料如何个性化(园本化、班本化)?
  • 如何观察材料的合适与不合适?
  • 材料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 全年级各班材料相同好还是不同好?
  • 非主题的材料可以用吗?
  • 材料设计要兼顾幼儿的领域经验吗?
  • 如何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与需求有效地投放材料?
  • 怎样调整、优化材料,延长材料的“生命力”?


卢世轶 安庆幼儿园

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基于观察的现场互动


基于观察的现场互动

过程中的互动

分享中的互动


一 过程中的互动

  • 学习内容的不同
讲座实录 | 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案例:小昆虫大发现

蜜蜂会随便蛰人吗?

讲座实录 | 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讲座实录 | 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讲座实录 | 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讲座实录 | 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 幼儿特点的不同


学习习惯

学习品质

认知风格

性格特质

……


专注性较强的 激一激

专注性较弱的 帮一帮


案例:猜左右手

讲座实录 | 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讲座实录 | 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捏成拳猜左右手,还有什么办法难难对方)


讲座实录 | 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二 分享中的互动

互动要点

  • 引发讨论

案例:斗兽棋

讲座实录 | 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讲座实录 | 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讲座实录 | 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你们觉得还可以有什么动物的棋子?

(可以有海洋里的动物)

还可以有哪些规则?

(可以增加陷阱,可以有能量山洞……)


  • 提升经验

案例:我的名片

讲座实录 | 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讲座实录 | 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一开始幼儿只一味追求美化名片


教师互动,提升经验:名片是用来做什么的?

让人家给我打电话

交到新朋友

向人家介绍我自己


提问:那么名片上还能有什么内容?

讲座实录 | 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讲座实录 | 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讲座实录 | 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激活兴趣

案例:男孩女孩大调查

讲座实录 | 黄琼: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更有意义,你得先学会观察


孩子:

因为我可以把它当宝宝来照顾。

娃娃很漂亮,有长长的头发。

教师:

那男孩和女孩到底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思考

基于观察的现场互动

  • 在个别化学习时如何判断介入的时机?怎样介入?
  • 当幼儿的表现、行为与教师的预设不符合时怎么办?
  • 教师现场观察、判断、互动的依据是什么?
  • 如何做到让幼儿自主选择?当许多幼儿要去同一区域时教师如何应对?
  • 有的幼儿“偏区”,教师要介入吗?
  • 认知类区域与艺术类区域教师互动方式有何不同?
  • 如何根据不同幼儿的个性特点进行互动?
  • 教师交流分享如何抓“点”?怎样把握“度”?

顾伟毅 虹口区实验幼儿园

基于观察的质量评估


我们的思考:

如何保障个别化活动的质量?

如何引导教师达成对个别化活动的价值共识?

如何帮助教师具体把握课程操作中的技术路径?


质量评估

评什么?

如何评?

谁来评?

评价后的信息如何处理?

我们的认识


三个基本要素:

结构性质量——是指课程中关于内容元素与要素的构成。

过程性质量——是关注教师与儿童互动的本质,互动质量往往影响着结构性质量的有效。

结果性质量——是能反馈结构性质量和过程性质量,儿童发展是课程结果性质量的显性反映。


质量评估要素解读


结构性质量——空间

是否便于儿童充分选择和操作?

是否和材料的内容特性相匹配?

是否保障儿童活动的便捷、安全?

是否整洁、有序、相对流通?

是否避免互相干扰?


结构性质量——材料

数量:是否满足幼儿的充分选择和操作需求

内容:是否平衡均等,满足孩子的个体多样化需求


过程性质量


核心经验意识:

  • 材料设计
  • 材料投放与调整

当孩子对材料并不感兴趣

当孩子对材料的基本经验已经达成

当孩子对材料的兴趣减弱

当孩子在操作中遇到共性困难

  • 观察与指导

当幼儿随意操作,对环境信息并不敏感

当孩子的操作始终停留在操作的某一层次

当孩子的操作偏离核心经验,活动时容易放弃

  • 分享交流


儿童发展意识:

情感态度:兴趣、好奇、自信

学习品质:专注、目标、责任、独立、坚持、探究、发现、想象、创造

社会性发展:体验、合作、规则、对环境的敏感


结果性质量

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策略

社会性发展

学习品质


1. 课程资源配置的调整

2. 教师专业行为的调整

3. 课程指导管理的调整

4. 园本研修培训的调整


我们的思考

思考一:如何让我们的课程评价从真正意义上由他评走向自评

思考二:如何让我们的课程评价从主管走向客观?


思考

基于观察的质量评价


  • 个别化学习活动质量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 教师如何自我评价一次个别化学习的质量?
  • 园领导怎样进行年级、班级个别化学习质量管理?
  • 为了提高各班的质量,如何进行个别化学习资源的共享?
  • 如何把个别化学习的质量与该主题实施的质量结合起来评价?
  • 如何把个别化学习的质量与幼儿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评价?


声明:此实录来自于上海市学前教育年会黄琼、陈青等老师讲座《让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更有意义——基于观察的材料调整、现场互动与质量评价》,由1b+老师现场记录编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