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度崔瑗:化繁為簡的大師!章草:書法史上一抹獨特的古風

漢朝除了隸書,還有一個全新誕生的書體——草書。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很多里程碑式的人物,或者是破天荒似的事件,正是這些人物和事件,讓我們華夏文明的秩序從洪荒混沌中建立!

草書的萌芽

戰國末期,那個曾經給周天子養馬的西方的軍事強國,憑藉自身的一整套法家的治國理念和一套優良的軍事制度,滅掉了文化上更為先進的山東六國。秦滅六國,是政治上的勝利,是軍事上的勝利,但不是文化上的勝利。儘管完成了統一,文化上更為落後的秦朝,仍然採用類似於軍事化的模式來管理這個大帝國,這種模式就是嚴刑峻法!面對嚴刑峻法,老百姓苦不堪言,先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接著六國人民都揭竿而起,秦國就迅速滅亡。由於秦亡的太快,快到根本來不及文化建設,因為文化建設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短短的15年秦人只是在文字貨幣度量衡這些大的線條上做完了規範,連小篆都沒來得及認真的落實,其他文化建設更是基本上空白。

杜度崔瑗:化繁為簡的大師!章草:書法史上一抹獨特的古風

李斯小篆《嶧山碑》

所以接下來的漢朝可以繼承秦的政治制度和軍事制度,但是在文化方面秦本身就比山東六國更落後,那麼,漢朝會繼承六國之中誰的文化呢?

事實上,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的隊伍,班子核心成員大多數都來自於楚國。所以四年楚漢之爭其實是楚國人打楚國人。所以項羽最後在垓下之圍的時候才會響起四面楚歌,那就是因為外面圍困項羽的很多也都是楚國人。如果說秦的勝利是西方打敗了東方,那麼漢朝的建立是南方控制了北方,南方的楚文化開始迅速的風靡全國。在此之前楚文化一直都是邊緣文化,中原內地人骨子裡是瞧不上夷狄出身的楚國人的。楚國人的祖先是因為站對了隊,跟著周文王混,後來又參與了周武王滅商的鬥爭,武王800諸侯會師盟軍的時候就有楚國人參與,當時楚只是一個非常小的邊緣部落,周人立國之後,考慮到楚人的功勞才冊封了楚國,只不過因為楚國的人口勢力都很小,又是一個外族部落,所以只冊封了一個很低的爵位,子爵!

後來經過歷代楚國國君的勵精圖治和開疆拓土,楚國一度成長為春秋戰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今天的河南中部安徽、江蘇北部,陝西的東南部,山東西南部,都曾經納入過楚國的版圖。土地和人民的擴張帶來了楚文化的空前繁榮。儘管如此,戰國時候的中原人要提起楚文化,那還是相當鄙視的,覺得他們就是夷狄,但是隨著漢朝的建立,那些曾經不入流的楚文化開始接管了漢朝,所以代表楚文化的屈原也自然而然成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

跟儒家、法家影響下的理性思維不同,楚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浪漫感性。比如屈原的《離騷》裡面說,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在另外一篇《山鬼》裡面說: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楚國人即使是想要陳述一個很嚴肅的話題,那也是充滿浪漫主義。一定要在那些有神仙居所、窈窕美女或者是兇惡猛獸的襯托下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這些浪漫主義思潮對北方的儒、法為代表的理性思維帶來了強烈的衝擊。

這種浪漫主義的影響表現在書法上,就是人們不會滿足於規規矩矩的隸書或者是篆書的字體,他們強烈的情感需要更加流暢更自由的書寫方式。

杜度崔瑗:化繁為簡的大師!章草:書法史上一抹獨特的古風

隸書《熹平石經》拓片

在這種社會氛圍帶動下,草書的出現就變得順理成章了。隸書是在篆書的基礎上發生了隸變,書寫者為了追求速度進行大刀闊斧簡化的結果,當多數人沉浸在隸書變革帶來的巨大進步時,漢朝書法家就已經開始思考,既然隸書就是為了寫的快一點,那是不是可以更快?但是具體怎麼做?一時還沒有頭緒,因為這裡有一個巨大的思想鴻溝,我們現在可能理解不了,現在每個中國人從小就接觸到篆隸草行楷各種字體,所有的書寫方式我們都見過。

一個漢朝人,他見過什麼?他見過大篆,見過小篆,見過隸書,而這些字體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是靜態書體,一筆一劃都交代得非常清楚。雖然有些書寫者因為為了趕時間或者技藝不純熟而書寫的有些潦草,偶爾出現幾個筆畫連通在一起的情況,這就是我們很少提到的草隸。但是這些往往都是被當做反面教材來批評的對象。這種"草"的效果由不經意之間的失誤變成了一個主動的追求,那還是需要跨越一個巨大的一個思想鴻溝。

章草的發展

在人們探索了200多年之後,到了西漢晚期,章草終於開始出現。我在後面會有附圖。章草是由隸書的簡潔寫法演變而成的,是隸書草化的一種書體,這裡我們糾正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好多人以為楷書寫快了就是行書,行書寫快了就是草書。這是不對的,草書和楷書同時脫胎於隸書,而且草書成熟的還更早一點,可以做這樣一個不是特別恰當的比方。隸書有兩個兒子,老大叫章草老二呢,叫楷書,老大章草又生了一個兒子叫大草,老二楷書也生了個兒子叫行書,他們就是這樣一個關係,行書和草書,算是堂兄弟,不是親兄弟。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字的行書的字體和草書的字體,他們的差異非常大。章草對隸書的結構做了進一步的簡化,起筆收筆多為漏鋒放鋒,極少有回鋒的處理,漏鋒就是猛,毛筆放在那裡直接就拖走,不會有一個回頭的一個動作。這叫漏鋒。筆劃之間出現了簡單的連筆,一個字中除了個別筆劃交代的比較清楚,多數筆劃都表現出相互顧盼的效果。章草作為一種動態的字體,給人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感受,他兼收幷蓄,將波折美、曲線美、端莊美和流動美融為一體。筆勢流動,有連綿之意,結構工整端秀,有整肅之規,章草之美,這是這種偉而不分、合而不同的局面下體現出來的,形成了章草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

  • 名字之謎

章草非常有意思,章草這個名字的來源今天仍然撲朔迷離。

有一種說法是西漢漢元帝,他讓當時的書法家史游作《急就章》,《急就章》就是一篇兒童學習的教材。急就的意思就是快速入門,或者是速成。而史游就以章草書寫《急就章》,所以稱之為章草。我們今天看不到史游的作品了,只能參照三國黃象臨摹的《急就章》。他是採用了章草和楷書書寫的。

杜度崔瑗:化繁為簡的大師!章草:書法史上一抹獨特的古風

皇象《急救章》

還有一種關於章草名稱來源的說法是東漢初的書法家杜度擅長這種書體,當時的皇帝漢章帝是個職業皇帝兼業餘書法愛好者,非常鍾情於杜度的書法,所以特別要求杜度在給他上奏章的時候,不要用正式的隸書,而是採用杜度自己擅長的字體。於是,他的字體就被大家當做寫作中的專用字體,所以被稱作章草,一時間杜度和他的章草,名揚上流社會。

說史游書《急就章》的說法,目前缺少證據,更主要的是他編寫的《急就章》是給兒童入學的啟蒙讀物,更有可能採用通行的隸書書寫,畢竟比起隸書,章草的規範性和可識讀性都要差一些。

  • 章草“天然第一”——杜度

第一位章草大家就是杜度。杜度是東漢京兆杜陵人。原名杜操,因為要避魏武帝曹操的名諱,所以改名為杜度。杜度,曹操聽起來有沒有很萌?!

漢章帝的時候,杜度做過齊相。漢朝採用郡國並行制,也就是說既有郡縣,又有分封的諸侯國,齊相,就是齊國的相國。名義上是齊王的輔臣,實際上是中央派到齊國總攬政務的官員,同時有監督這些諸侯王的任務。

杜度的手記我們是看不到了,但是據看過他手記的三國人韋誕說,是“杜氏傑有骨力,而筆畫微瘦,若霜林無葉,瀑水進飛”。晉朝人衛恆也說過“齊相杜度號善草書,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想象出來,杜度的書法風格大概是更接近瘦硬一路,用大詩人杜甫的話說“書為瘦硬方通神”的審美趣味。草書大家懷素稱杜度的章草“天然第一”。

應該說,杜度正式掀起了章草的大旗,從此開始了草書的正式發展。身居高位的杜度為草書的最初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草聖”張芝曾說自己的書法“上比崔、杜不足”。意思是說張芝這樣的大家都說自己的書法水平跟崔瑗、杜度尚且不足。那麼崔瑗又是何許人呢?

  • 草賢崔瑗

緊接著杜度之後,以章草聞名的書法家是崔瑗。與史游、杜度的官運亨通相比,崔瑗的仕途生涯就悲催多了。崔瑗字子玉,東漢安平人,今天的河北省安平縣,生於東漢漢章帝建初二年,崔瑗出生在一個學霸家庭,他的父親崔駰和兒子崔寔和侄子崔烈,都是著名的學者。《後漢書崔駰傳》裡面說,崔氏世有美才,就是他們一家專出學霸,家境本來非常好,結果很快出事了,他的父親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史書上說他早孤,就是孟子歸納過的人生四大慘:老而無妻曰,關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犢幼而無父曰。這對幼小的崔瑗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從此家道中落。但是,崔瑗再怎麼說也是書香門第,雖然家裡窮了,但是始終專心好學,他從小繼承了父親的基因。十八歲來到京城洛陽,與當時的名仕賈逵、馬融、王符、張衡這些人關係都非常密切,而且崔瑗愛交朋友,常常以豐盛的酒菜招待賓客,從不考慮錢財。不過自己日常卻是吃糠醃菜,這樣在當時,就更加贏得了好名聲。

杜度崔瑗:化繁為簡的大師!章草:書法史上一抹獨特的古風

崔瑗畫像

但是,好名聲並沒有轉化成好運氣。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仕圖上卻遲遲沒有起色。到了四十幾歲的時候,才勉強坐上了一個小郡吏,四十多歲,今天聽著好像還不太大,但是在古代這個年紀那就相當大了,漢朝人的平均壽命也就才三十多歲吧。但是不管怎麼說,遲到總比不到好,滿以為這下可以時來運轉,走上人生巔峰了吧。結果很快又因為觸犯了一點法律,被下了山東的大獄。

儘管遭受這樣的人生打擊,但是崔瑗同學仍然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他意外的發現審訊他的這個獄官竟然精通禮學,所以每次提審的時候。崔瑗都順便請教一些問題,這個獄官司當時就無語了。但是他看崔瑗的態度謙虛誠懇,又不像是開玩笑,於是他也是認真的跟崔瑗討論起了禮學,一來二去,每次例行的提審,都變成了學術討論會。所以史書上說,崔瑗專心好學,雖顛沛必於是也。

也可能是在這位獄官司老師的幫助之下,崔瑗很快獲釋。這段入獄的經歷不但沒有成為崔瑗的汙點,反而使他的名氣越來越大,越來越受到社會上層的追捧。離開了監獄之後,先後有兩個將軍招聘崔瑗做私人幕僚,一個是度遼將軍鄧遵,另外一個是車騎將軍閻顯。但是這兩個人很快都因為被牽涉進政治風波後被誅殺。崔瑗兩次都好險差點被牽連。崔瑗就想,去哪哪被誅,自己也不是掃把星啊,與其這樣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那不如歸隱林泉,好好享受一下承歡膝下之樂,長林豐草之歡多好。

所以當大將軍梁商再次徵召崔瑗的時候,崔瑗以極誠懇辭說我這肩周炎,腳氣也沒好,反正就找藉口不去唄。快到五十歲的時候,崔瑗終於時來運轉,隱居的這段時間使他的學士名聲變得更大了,以至於朝廷直接徵用,這跟之前那些個人招聘就不一樣了,被舉為茂才。茂才即秀才,因為東漢要避光武帝劉秀的諱就不能叫秀才,所以改作叫茂才。朝廷讓他做汲縣縣令。崔瑗在這裡主持工作七年,為當地開稻田數百頃。當地的老百姓用歌謠來歌頌他:上天降神君,錫我慈仁父。臨民佈德澤,恩惠施以序。穿溝廣灌溉,決渠作甘雨。

七年後,一大波朝廷的高官,向大司農胡廣、少府竇章,共同舉薦崔瑗說他是個宿德大儒,既有好的政績表現,又道德高尚,不應久居下位。最終崔瑗升遷濟北相,快要步入花甲之年的崔瑗,終於迎來了屬於他的人生巔峰。

在忙於正事之餘,他始終沒有忘記書法,因為幾經生死,隨著晚年境遇的提高,他的心境變得無比的豁達。崔瑗早年是寫小篆比較多的,但是越到晚年,他書法速度轉向章草。這個時候,他平和的心態,豐富的閱歷,再加上滿腹的學問,都變成崔瑗筆下流暢的線條,比起杜度他的線條更柔美流暢,更上一個臺階。崔瑗草書筆畫精微,善於變化,好像是金子經過百鍊,如美玉麗自天成。我們看到崔瑗《賢女貼》裡面的字,比起之前的章草,他的結字更加流暢,筆劃方圓兼備,甚至偶爾出現了兩個字之間有筆劃的聯繫。應該說他是介於章草和今草之間的一種過渡性寫法,充分體現了崔瑗對草書的理解和探索。

杜度崔瑗:化繁為簡的大師!章草:書法史上一抹獨特的古風

崔瑗《賢女帖》

但是,在當時很多人看來,比起正經的篆書和正在流行的隸書。杜度、崔瑗引領的是一種不嚴肅、不正經的書法潮流。他們的書寫方式過於追求媚俗,還略帶浮誇。針對這些批評,崔瑗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作為回應。這就是現存的中國書法史上第一篇書法理論專著《草書勢》。

在這篇文章裡面,崔瑗詳細的描述了發生逆變的原因,就像我們曾經說的,隨著典籍案卷的越來越多,需要抄寫的內容也越來越多,很多輔助書寫的小吏,為了提高書寫速度,刪減舊文字,這才有了隸書。草書的法則也是一樣,只是略加簡略,順應時事,用於倉促緊迫之中。功效加快與篆隸同樣實用,但是節約了時間,也節省了精力。觀察他的形象,舉手投足之間都有它特有的儀態形式,方圓也有它自己的規矩。那為什麼一定要堅守古老的體式呢?幾微要妙,臨時從宜,崔瑗點出了草書存在的核心價值,對於草書的批評者給予有力的回擊。

道理很容易理解,但是草書之所以能夠發揚光大,最重要的原因是經過了杜度、崔瑗這樣的大師反覆打磨之後,這個字體本身變得足夠的美,這才是草書能夠生存下來,並且發揚光大的根本原因。

在人生最後十幾年,崔瑗的仕途、書法和學問都達到了高峰。這好像也是命運對他前五十年顛沛流離的一個彌補,他也充分利用了這段人生的黃金期。書法和學術都有了一個爆發式的呈現。

據記載,他流傳下來的文章有五十七篇,我們只挑其中的一篇小文簡單說一下,叫《座右銘》。這也是我們今天桌子上寫一個小紙條被叫做座右銘這個典故的出處。裡面有一些話比如說: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這些句子就是今天我們完全可以拿來用,短短几個字洞悉世道人心。這也是我國有史以來傳世的第一篇《座右銘》。據說崔瑗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他年輕的時候,他的哥哥崔璋被人所殺。於是呢,他親自手刃的仇人,然後隱姓埋名出逃他鄉,最後趕上天下大赦才再次回來。返鄉後他寫了這篇《座右銘》來警醒自己,因為經常放在座位的右邊,所以叫座右銘。

杜度崔瑗:化繁為簡的大師!章草:書法史上一抹獨特的古風

鄧石如書崔瑗《座右銘》

公元142年,66歲的崔瑗病逝,臨終前他對兒子說:人之所以生存,就是吸收了天地的氣息,等到了死的時候,把精神歸還為上天,把身體歸還給大地,什麼地方都可以安放形骸,沒有必要非得埋在老家。他對人生的參悟,就像他對書法的參悟一樣,透過那些莊嚴華麗的儀式,直接看到了事物最底層最簡單、最樸素的原理。

三國時書法家韋誕說他“書體甚濃,結字工巧”,就是說書寫的非常濃密,結字的精巧美妙。有一個叫王隱的人稱崔瑗為“草賢”說他的章草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雲:“崔子玉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絕望之意。”意謂其書勢如“危峰阻日,弧松一枝”之奇險也。

章草——撩人的古風

站在歷史的角度上看,崔瑗的章草上承草隸下啟今草。這個承上啟下的過渡,成為草書發展非常重要的一站。

杜度崔瑗:化繁為簡的大師!章草:書法史上一抹獨特的古風

趙孟頫《急救章》

從書法的發展軌跡看,草書從史游到杜度再到崔瑗這個接力棒經過幾次交接,雖然薪火不斷,但是一直都是一個極小範圍內的傳承。草書從誕生之日起,就處在社會邊緣的位置,面臨著一波又一波的抨擊,隨時都有可能被淹沒在歷史的浩瀚煙塵之中。但是,草書卻一直傳承到兩千多年後到今天。歷代很多書法大家,都從古人的章草獲取高古的書法密碼,為自己的作品帶來別具風格的韻味,章草,也成為一抹獨特而撩人的書法古風。


《後漢書·崔駰列傳》

《後漢書·文苑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