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识别和判断养鱼塘的鱼是否生病?

众所周知,鱼儿离不开水,就像我们人类离不开阳光,离不开氧气。如果没有阳光和氧气,人类就无法生存。同样道理,而鱼儿一旦离开水,也难以生存会死掉。那么,对于养殖鱼户来说,鱼儿生活在水中,看不到鱼儿活动规律,怎样去辨别和判断鱼儿生病呢?

怎样识别和判断养鱼塘的鱼是否生病?

一,饲养管理与鱼类发病有哪些关系

饲养的鱼,顾名思义,是人们养鱼投喂鱼饲饵产生,与野生鱼截然不同。由于鱼是在人工所控制的有限空间生存,鱼病发生就与养殖技术息息相关。

主要原因是鱼池多年不清理或清理鱼池不彻底消毒不到位;放养鱼苗必须要消毒,如果未经消毒容易带进“地方病"或病原体;放养密度过大或者搭配比例不当,往住造成饲饵不足而产生营养不良,导致体质消瘦而发病;投喂发霉变质饲饵,容易造成肠炎病;池塘投喂未经发酵的粪肥,从而诱发水质恶化,发生鳃霉病和烂鳃病;在网捕打捞时一或转运过程中,因操作不慎使鱼体受伤而发病等等。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要各方面考虑才行。

当发现鱼池中有死鱼病鱼出现,要及时捞起处理,这些都是使鱼易感染侵袭其他健康鱼而发病。所以,饲养管理是关键,必须要改进养殖技术与预防鱼病紧密结合,改进投饵方法,改善水体环境,使水质清澈不浑浊发臭,重点改变鱼类舒适生存环境,减少鱼病蔓延发生。

二,坚持预防为主

因为鱼类与其它动物不一样,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它们生活在水里,活动规律无法掌握,吃食的时候又看不到,很难发现什么时候会生病。

(2),一旦发病,往往是惨重的。造成大面积成批爆发,根本无法隔离和治疗。

(3),用药治疗时方法比较简单,无法采用多种方法给药

(4),当鱼发病时,引起食欲减退或不食情况,根本不易察觉。当发现鱼生病时,即使采取多种抢救措施效果甚微。

(5),如果全池泼洒仅能用于面积小的池塘,而对大型面积水面却无法使用。

综上所述,养殖户要想减少或控制鱼类病害发生,必须要做到坚持以预防为主,彻底做到无病先防的策略,发现鱼病或不正常要及时早治,把鱼病减少或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怎样识别和判断养鱼塘的鱼是否生病?

四、鱼苗放养消毒

鱼苗消毒是关键,千万忽视不得。因为鱼种消毒主要是预防鱼病,从而提高鱼种成活率最有效方法。经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岀鱼病相关结论:即使最健壮的鱼种,也有部分带病原体的,特别是在外面购买的鱼种,有的带有"地方病“。这就是鱼病易发重要原因。

因此,对鱼种消毒至关重要。在鱼种分塘、换塘,还是大水放养时,都要进行鱼种严格消毒。消毒方法可采用浸洗法。操作流程是:

把鱼种集中在放好较高浓度的药液一个较小容器内,进行短时间强迫药浴。一般50公斤药液可浸洗13厘米左右长的鱼种4000尾,使用2~3次后立刻更新药液。如果鱼种数量多,可把鱼放在捆箱里置于鱼池塘下方进行消毒,但需补加药物或延长洗浴时间。

鱼种选洗浴完后,慢慢把捆箱放开,让鱼儿自动游进池塘里。如果用塑料布代替捆箱,可克服在捆箱中浸浴时药物浓度不好控制的缺点。

常用于鱼体消毒药物有:漂白粉、硫酸铜、高锰酸钾、食盐、敌百虫和孔雀石绿等。

五,鱼病流行季节进行全池药物泼洒

从五月份开始,基本上是鱼病最容易发生的流行季节。所以,在这关键季节,定期泼洒药物,每月一次。

但要值得注意的是,在给鱼池塘泼洒药物时,要准确掌握鱼池面积宽度和池塘深度,按照安全泼洒浓度范围计算用药量,切莫无目标乱洒一通,也不能估算和推算,特别要掌握清楚才行。

当泼洒时,要准备好注水设备,泼洒时间最好下午2~3时,从上风处开始,均匀撒播进行。用药的时候不投饵,用药后1~2天不拉网。特别是雨天,鱼浮头露出水面或浮头又立刻消失时间,禁止泼洒药物。

当发现鱼露头不愿意在水中活动,而且经常游到岸边或水草旁,身上带有一层白沫状,人走到它们面前置之不理,无动于衷。提住它时,无精打采,显得非常颓废和呆滞,用手摸身上有一种滑滑腻腻的感觉,与平时健康鱼截然不同。从这些迹象表明,鱼儿也开始生病,甚至造成死亡。

怎样识别和判断养鱼塘的鱼是否生病?

当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要采取紧急措施补氧或换水,尽量把损失减到最低,不要让病情恶化蔓延。养鱼靠技术,科学养鱼走致富路,创造更多经济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