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歷史源遠流長

武漢具有悠久的歷史,遠在3000 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在離漢口僅30 裡的府河北岸,就建有古城,遺址位於盤龍湖畔被髮掘出來。可見,自商、周以來武漢地區即是重要的古城鎮。

武漢由武昌、漢陽、漢口,即"武漢三鎮"組成。武漢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城市,歷經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武漢三鎮在歷史上形成的時序為江北(漢陽)先於江南(武昌),而漢口在明代以前,不過是毗連漢陽的一個水曲荒洲,因此,在明代以前,所謂"武漢",乃是武昌、漢陽兩地的合稱。元代武昌、漢陽均屬湖廣行省,鄂(武昌)漢(漢陽)並稱,是為雙城。元代詩人餘闕在詩中把武昌、漢陽稱為"雙城",顯示了武昌、漢陽由單稱到合稱的趨勢。

? 明憲宗成化(1465-1487 )年初,漢水改道入江,漢口始形成市集。但每到夏天漲水之際,江水漫溢,人們仍無法安居。1635 年(明崇禎八年)通判袁焻創築長堤(上起礄口,下迄堤口)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日之長堤街。此後,居民日增,到清仁宗嘉慶時,漢口居民已達36929 戶,129183 人,但漢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隸於漢陽縣,因此,早期的"武漢"概念仍是武昌、漢陽雙城的合稱。如1822 年(清道光二年),範鍇所著《漢口叢談》中"遂陷武漢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漢陽等郡(府),漢口是稱不上郡(府)的。咸豐年間,湖北巡撫胡林翼在其奏章、函牘中常用"武漢"兩字,如"武漢為荊襄咽喉"、"若使武漢克復"、"武漢兩城對峙"等等,顯然也是指武昌、漢陽(當然也包括了漢口)兩地的,"武漢"實際上應讀作"武、漢"。

漢口的獨立地位是在1899 年(光緒二十五年)才確立的,當時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陽、夏分治,改漢口同知為撫民同知,分漢陽漢水以北地段北至灄口,西至礄口,撥歸同知管轄,立名曰"夏口廳"。到民國初年,改同知為知事,易廳而為縣,於是便有了夏口縣。當時,武昌(江夏)、漢陽、漢口(夏口)仍以各自名稱為主,而且各有隸屬,如清末時江夏屬武昌府,漢陽、夏口屬漢陽府,民初時夏口屬江漢道,故未形成統一的行政建制,在歷史上,亦有將漢陽、漢口聯稱"陽夏",將武昌、漢陽聯稱為"武陽",將武昌、漢陽、漢口聯稱為"武陽夏"者。

? 1926 年秋,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次年初,國民政府將漢口市(轄漢陽縣)與武昌合併,劃為京兆區,作為首都,並建立統一的武漢市政府,此時,武漢才取得了作為政區、市區的稱謂。此後,武昌、漢陽、漢口時分時合,直到1949 年解放前夕,漢口作為直轄市,武昌作為省轄市,漢陽作為縣而分治。

解放後,政務院將漢口、武昌、漢陽(縣府所在地及鄰近地區)合併為武漢市(原漢陽縣治所遷至蔡甸,保留縣的建制),武漢市人民政府設在漢口。至此,武漢三鎮才名符其實地合三為一了。

武漢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歷史傳統的城市。封建時代的農民起義多次在此捲起巨瀾。唐代王仙芝,元末徐壽輝與陳友諒,明末李自成、張獻忠,清代洪秀全等,都曾親臨武漢。在近代,一舉埋葬清王朝的辛亥革命首發於武昌。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董必武、陳潭秋、惲代英等在這裡留下了光輝的革命業績。"二七"大罷工,國民革命軍北伐和武漢國民政府的建立,"八七"會議的召開,抗戰初期的武漢會戰等,都在中國現代史冊上熠熠生輝。

1986 年,武漢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曆史文化名城。 武漢市以其 " 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歷史文化名城 " 的顯著特色赫然榜上。

下面分別介紹武漢三鎮的各自發展歷史

武昌

武漢歷史源遠流長

武漢的由來

武漢歷史源遠流長

湖北軍政府。孫中山銅像成立於1931年

蛇山北麓閱馬場紅樓與孫中山銅像。紅樓原為清末湖北省諮議局,辛亥首義後為湖北軍孫中山銅像。亥首義後為武昌的歷史最悠久,迄今她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滄桑歷程。 據考,武昌最早有城,始於三國時期東吳黃武二年(公元223 年)。是年吳主孫權在江夏山(今蛇山)東北築土石城,取名夏口城。歷史上的古夏口城亦幾經變遷。漢代設有沙羨(音夷)縣,治塗口(今江夏區金口)。至晉武帝以後,沙羨縣治移至夏口城,故武昌一度稱為沙羨縣。後來因轄區擴大又改稱汝南縣。 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 年),孝武帝在夏口設置郢州,並在夏口城的基礎上進行城垣的修葺和擴建,這就是古郢州城,至今遺址尚存。武昌在那時又稱為郢城。 齊梁時期,梁將曹景宗(後任郢州刺史)攻打郢城,在紫金山與小龜山北築土石城堡,此堡北臨沙湖,南距郢城約二里,後世稱為 " 曹公城 " 。隋開皇九年(589 年),隋文帝改郢州稱鄂州,改汝南縣為江夏縣。州、縣治所均設於城內。自此武昌又有鄂州、江夏縣之稱。 唐敬宗寶曆元年(公元825 年),牛僧孺為武昌軍節度使,改建鄂州城。這是武昌古城歷史上繼東吳孫權始建夏口城、劉宋時期修葺和擴建郢州城之後第一次較大規模的改建。當時工程浩大、費時五年方告竣工。經過這次改建,原來的夯土結構改成甓磚結構,不僅大大增強了鄂州城的自身防衛能力,而且城池面積有所擴大,城北面接近沙湖,城南靠近紫陽湖。還革除了因過去土城不堅、每年需籌款修繕,導致官府藉機暴斂民財、禍害百姓的弊政,堪稱牛僧孺為官古代武昌時的一樁善舉。 武昌城第二次大規模的改建並基本定型是在明洪武四年(1371 年)。時任江夏侯的周德興增拓武昌府城。他將宋、元時的鄂州舊城向黃鵠山(今蛇山)兩側大大展開,蛇山自始包入城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