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蓬国:付费自习室数量激增,让“跟风”来得更猛烈些吧


李蓬国:付费自习室数量激增,让“跟风”来得更猛烈些吧

文|李蓬国

 热播韩剧《请回答1988》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怀旧潮,也带火了一样新鲜事物——付费自习室。这部剧里的很多情节都发生在自习室里,而在现实中,这种“一天只需一杯奶茶钱”就能在城市喧嚣中找到的清净空间,正迅速在城市中流行起来。根据百道新出版研究院11月26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沈阳、西安、天津、北京、成都、上海等城市的付费自习室均超过50家,其中沈阳付费自习室个数已经超过100。2019年10月,一线城市只有20家左右的付费自习室,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其数量激增。(12月8日《工人日报》)

付费自习室自今年国庆以来,突然成了“流行元素”,甚至有不少年轻人把它作为假日“打卡圣地”。如今,媒体又报道付费自习室数量剧增。部分网友认为付费自习室只是一把“虚火”,那些“买座自习”的人不过是跟风、作秀。我以为,“付费自习室”突然时髦和热闹起来,固然有“跟风”的成分,但并没有什么不好,这样的“跟风”应该来更猛烈些。

媒体称韩剧带火了付费自习室,显然是不靠谱的。付费自习室的兴起,可以理解为一种必然的经济社会现象,是一把“实火”。随着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发展,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日渐增大,人们更舍得花钱为自己的成长投资,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这对于那些求上进、求发展的年轻人而言,属于“刚需”。他们不会幼稚到看了一部韩剧,就去花钱把自己关进“小黑屋”。

有网友认为,去付费自习室学习就是作秀,放着家里宽敞舒适的环境不用,非得花钱在小小的幽暗隔间里找罪受。如果持这种观点的人去付费自习,就肯定是为了作秀,因为他不能理解学习对于生命的意义,更无法想象在“小黑屋”中与自己心灵对话、畅游知识海洋的乐趣。“花钱买自习”,对爱学习的人来说,不是作秀,更不是折磨,而是享受,是充电。

大多数人“跟风”去付费自习室,往往是因为自律能力不够强,需要“花钱买环境”。他们在家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就希望找到一个学习氛围比较浓的地方,倒逼自己沉下心来学习。当然,也有少数人坚持学习,完全出于自觉、自律。

毛主席年轻时为了锻炼专注读书能力,还专门到闹市去读书。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年轻时是一个木匠,只上过小学,为了恶补文化知识,经常读书到深夜,特别是在冬天,为了不影响别人睡觉,只好穿上棉袄、大头鞋,戴上口罩,到路灯底下去学习。这些“大人物”有着非凡的意志,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小。但我们不能苛求所有人都有强大的自制力,可以完全不考虑环境的影响,在任何情况、任何环境下都能做到专心学习。

关于环境与个人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终究只是个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才是常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总体而言,环境对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注重对正向环境的营造,潜移默化地达到以境育人的目的。一个自制力不是特别强的人,如果到了付费自习室学习,就能够静心读书,不是挺好吗?只要经济上能承受,又何须别人替他们喊“贵”喊“委屈”呢?

当然,也有一些人去付费自习室“打卡”纯粹是为了作秀,假装爱学习而已。可是,就算他们根本不想学习,如此“凑热闹”,不也是在营造氛围吗?他们如果不去自习室凑热闹,就去刷抖音,相对而言,前者总比后者更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学习氛围吧?

再说,跟风也罢,作秀也罢,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某种环境,就有可能会环境同化,不知不觉地“陷进去”,哪怕他一开始并没有这方面的兴趣。我在2002年开始上大学的时候,智能手机还没诞生,也没有抖音可以刷,校园里还在一定程度上流行读名著和写诗。我对此一窍不通,没有基础也没有兴趣,但为了不显得不合群、“没文化”,就跟风地硬着头皮读了不少根本看不懂的哲学名著,绞尽脑汁写了不少“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诗句。

毕业十年后,我有一天心血来潮写起时评来,结果就成了一名媒体评论员,获了不少奖,也在《散文诗》上发表过诗歌,不仅身边的好友,就连我自己都觉得意外。但细想起来,主要还是得益于我当初“盲目跟风”。

总之,让“付费自习室”来得更猛烈些吧,当“跟风”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一种常态的、正向的风气,何乐而不为?(文/李蓬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