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的中国春节,爆竹声中除旧岁,年味十足

春节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有人说,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春节的味道却越来越淡。

50年代的中国春节,爆竹声中除旧岁,年味十足


  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年夜饭,这是最幸福的事。在20世纪50年代,许多人可能一年都吃不上猪肉,而春节期间亲朋好友聚到一起时,总会做一桌好菜来宴请大家。

50年代的中国春节,爆竹声中除旧岁,年味十足


  春节期间,“逛庙会,买年货”成了当时人们最重要的事情。在古代,有一种说法,大年初一为“鸡日”、大年初二为“狗日”、大年初三为“猪日”、大年初四为“羊日”、大年初五为“牛日”、大年初六为“马日”、大年初七为“人日”。这种说法来源已久,鸡不是六畜之首。大年初一为“鸡日”,与雄鸡司晨有关。

50年代的中国春节,爆竹声中除旧岁,年味十足


  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中国人朴素的习俗和信仰,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像贴对联一样,贴年画也起源于古代的“门神”。据考证,我国最早的年画是南宋木刻年画《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上面刻有王昭君、班姬、赵飞燕、绿珠四位美人。

50年代的中国春节,爆竹声中除旧岁,年味十足


  庆祝除夕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守岁也是非常有区别的。在除夕夜,各相与赠送,叫做“馈岁”酒食相邀,叫做“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叫做“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叫做“守岁”。

50年代的中国春节,爆竹声中除旧岁,年味十足


  那时,电视还没有普及。即使在大城市,电视的数量也很少。在农村就不用说了。因此,听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外界情况的首选。然而,在一些地方,人们会自发地组织一些庆祝活动,如舞蹈、歌唱等。

50年代的中国春节,爆竹声中除旧岁,年味十足


  年底大扫除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尘”和“陈”是谐音。新春扫尘寓意“除陈布新”。春节大扫除是为了扫除一切穷运、晦气等,体现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以及辞旧迎新的祈祷。

50年代的中国春节,爆竹声中除旧岁,年味十足


  踩高跷是春节期间一项非常特殊的活动,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欢。至于踩高跷的起源,历史学家大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早在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在祭祀仪式中踩着高跷来模仿鹤,这种习俗被传承下来并绵延不绝。

50年代的中国春节,爆竹声中除旧岁,年味十足


  这可能是每个人最幸福的一件事了,尤其是对孩子来说。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当时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老大新,老二旧,缝缝补补给老三”,所以当穿上新衣服自然很开心。然而,新衣服基本上是手工缝制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50年代的中国春节,爆竹声中除旧岁,年味十足


为什么以前过年特别有味道?一些网民给出了这样一个理由,“因为当时人们平时吃不饱饭穿不好,到了新年,可以吃饱吃好,孩子们有新衣服穿,所以觉得特别有年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几乎每天都有肉吃,有新衣服穿,也就是说天天在过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