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葉落歸根是中國人的傳統,不論貧窮富貴,都希望百年之後留在故鄉。特別是在外發達了的遊子,更要榮歸故里,修橋鋪路,建大屋修祠堂,正如項羽所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其實這並不是壞事,而是一代代中國人傳統的延續,以及對後人的激勵。

150年前,對故鄉懷有深厚感情的陳旭年, 回到故鄉海陽縣上莆都(今潮州市潮安區彩塘鎮)金砂鄉,用14年時間,不計成本地建成一座祠堂,祠堂不大,但看過裡面的雕刻,都會連聲稱讚,原來石雕可以如此惟妙惟肖。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從熙公祠很小,只是一座前後二進祠堂,深42.25米,寬31.22米,但堪稱是潮州石雕的經典之作。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潮州市政府大力提倡的“一根牛繩精神”,就是源自從熙公祠的一副石雕。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從潮州市區出發,沿著潮汕公路行駛20多公里,到彩塘鎮附近,看見路邊有大大的“國潮家居”招牌時,左轉進入利民路,前行400米左右,過一座很小的利民橋後左轉,便可看到指示牌。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前行50米左右,可見“資政第”,陳旭年曾被柔佛蘇丹封為“甲必丹”(華僑領袖),授予“資政”頭銜。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進門可見一排典型的潮汕民居建築,門前有寬闊的廣場,中間被鐵欄杆圍住的,便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熙公祠。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從熙公祠在正中間,二進院落佈局,斗拱抬架式木結構,門前左右各有石獅,典型的潮汕建築。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為何會在遠離潮州城區20多公里的鄉間,出現一座如此精美的祠堂,這還得從出生於此的傳奇人物陳旭年說起。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陳旭年生於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卒於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年少時在家鄉曾參加反清復明的天地會洪門派,事敗後出逃,隻身來到了正在開發的馬來西亞柔佛州。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當時年僅17歲的陳旭年身無分文,隨身僅有一條水布、二件破衣,冒險躲進開往馬來半島的紅頭船,隻身來到柔佛國(現馬來西亞的柔佛州)的彭亨州錫礦做苦工,可謂嚐盡人間疾苦。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賣了一段時間苦力後,他改行販布,勤勞肯幹、聲音洪亮的他,每天沿街沿路挨家挨戶叫賣布匹,由於他性格耿直、買賣公道,又年少英俊、談吐風趣富有感染力,在直落布雅一帶給當地居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特別是馬來貴族阿武峇卡一家大小對他非常歡迎,喜歡和他做買賣。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阿武峇卡與陳旭年交往的日子一長,阿武峇卡覺得他儀表不凡,又從他的言行舉止,發現他自身內在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有待開發,對他十分讚賞,在尊卑貴賤懸殊下與他結為兄弟。後來他又與阿武峇卡的表妹結婚,被潮人稱為“番駙馬”。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在1855年以前,柔佛州的統治者是東姑胡仙,他死後,由兒子繼承王位,但實權控制在天猛公伊不拉欣(阿武峇卡之父)手裡,由於有英國勢力作後盾,伊不拉欣自1855年起,已成為柔佛實際的統治者。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這個伊不拉欣也算雄才大略,有意把當時尚是地蕪人稀,屬於荒蕪地區的柔佛州,全都開發起來。於是,他開始鼓勵華人遷入柔州,利用華人努力拓荒,同時,更推行“港主制”有計劃的發展柔州。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陳旭年通過阿武峇卡的關係進入柔佛州,1862年,天猛公伊不拉欣逝世,由兒子阿武峇卡繼承為天猛公。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1864年,阿武峇卡把境內10個港口交給陳旭年管理,到陳旭年39歲時,已成為馬來半島上最大的港主,1868年起,陳旭年已成為南洋最著名的華僑領袖和實業家,被柔佛蘇丹封為“甲必丹”(華僑領袖),授予“資政”頭銜。到了1870年,陳旭年被授為“柔佛僑長”,他是擔任僑長職位的唯一華人,自陳旭年以後,就不再有這樣的官銜了。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1874年,陳旭年又被州議會委為議員。陳旭年還多次陪同阿布峇卡大君或其稚子進奉清朝。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陳旭年從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開始,歷時14年,耗巨資在家鄉金砂斜角頭興建“從熙公祠”。儘管陳旭年也是見過世面的南洋富商,但與“陳慈黌故居”不同,他對當時流行的中西結合式樣熟視無睹,而竭盡全力把傳統工藝推向極致。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你根本無法想象,一座這麼小的祠堂,建造工程居然前後花了十四年工夫,共耗資二十六多萬銀元,其中有十年時間花在木石雕刻的精雕細刻上。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為了使石匠安心工作,陳旭年特意在石匠家鄉建屋相贈,且平日好煙好酒敬若上賓,在工匠吃好睡足,精神飽滿時候才讓動手幹活,稍一疲倦,即令歇息磨刀。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石匠大概每天只幹一二個時辰,而磨刀的時間卻要二三個時辰,怪不得陳旭年後代講,那些精美絕倫的石雕幾乎不是“鑿”出來,而是用刀“剔”出來的。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後來,陳氏子孫認為石雕效果還不夠富麗堂皇,又請人將這些石雕全部彩繪,要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想象這些都是石頭雕刻的,從熙公祠不僅是潮州石雕的代表作,更是慢工出細活的典型代表。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從熙公祠有很多相當精美的木雕和石雕,其中尤以門外的四副“方肚”為最,四副之中,又以左右兩側兩塊80*120釐米的“魚耕樵讀”和“士農工商”石雕屏最為出名。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被潮州市政府大力倡導的“一根牛繩精神”,就在從熙公祠大門左端的“士農工商”石雕左下角。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潮州流傳著“一條牛索(繩)激死(氣死)三個師傅”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幅石雕上,雕刻中那個伏在牛背身上、戴著葵笠的牧童手裡所捏的一條雙股相纏、長約十釐米細如牙籤的懸空牛索。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不過傳說中“激死”三個師父的說法則不準確,但確有兩個師父,用了很長時間來雕刻它,無論怎樣小心謹慎,都在眼看快要成功的時候不小心弄斷。對此,師父們也十分懊惱喪氣,覺得對不起主人平日好煙好酒的招待,遂背起包袱從潮汕消失,“激死”是民間添油加醋的說法。到了第三位師父,吸收了前面兩位的教訓,改用泡水細磨輕刮的方式,才把它弄成。

這座鄉村小祠堂,南洋鉅富花了整整14年才建成

其實除了“一根牛繩”,還有一條“漁網”也同樣精緻。

陳旭年有多成功?為表彰陳旭年對柔佛州開發作出的貢獻,馬來西亞柔佛州首府新山市中心紗玉河附近至今都有一條被命名為“陳旭年街”的街道,至今,當地華人都尊稱他為“旭年公”。陳旭年從柔佛移居新加坡時,還從潮州請去工匠並運去原材料,按從熙公祠的規格和式樣,在克里門梭路和檳榔路間建成被該國列為國家第五古建築的“資政第”。1984年6月,新加坡以這座當地僅存的潮式古建築物理圖印發了郵票。

陳旭年與陳慈簧一樣,是兩位闖蕩南洋的成功潮商代表,他們倆不僅都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富豪,還都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期葉落歸根,給家鄉留下了一幢異常精美的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