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的背后,是曹丕一手策划的夺嫡之争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谣让人肝肠寸断;一幅幅手足相残的画面令人瞠目结舌;自古龙生九子秉性各有不同,无奈皇室兄弟多有竞嫡之争。

《七步诗》的背后,是曹丕一手策划的夺嫡之争


在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当中,若论心机最深者,我以为并非曹操、刘备或是诸葛亮等人,而应该属“七步诗”的“始作者”曹丕是也。

众所周知,《七步诗》是曹丕之弟曹植所作。但是曹植之所以作得此诗,其灵感则全篇来源于曹丕。某种意义和程度上说,没有了曹丕,也就没有了曹植的《七步诗》。而《七步诗》的背后,便是曹丕一手策划的夺嫡之争

《七步诗》的背后,是曹丕一手策划的夺嫡之争


01赤壁战败后,曹操萌生“立储”之意,由此开启了曹丕的夺嫡之争

在新版《三国演义》当中,曹操八十三万大军挥师南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的关键性战役,倘若曹操此战告捷,那天下便没有了三国,曹操定然趁势一统天下,废汉称帝。可苍天偏不遂曹操所愿,纵使曹军在数量上有着数十倍于孙刘的覆盖性的优势,可赤壁战果仍如大家所料:孙刘以少胜多,曹操战败重挫。

曹操战败“宣言”

将者,如果不经历几次败仗,如何知道怎么去打胜仗。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百战百胜的将军,只有败而不殆、败而益勇,并且最终取得胜利的人。

失败是个好事,失败能教会我们如何成功。失败能教会我们如何取胜。失败能教会我们如何取天下。

赤壁重创之后,曹操甚是狼狈地回到南郡大营,并在大营中发表了如上之“战败宣言”。“宣言”之后,曹操自觉天命所限,一统天下的志向恐将需要更长时间——可能是一代、两代、甚至是三代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于是回到许昌后,曹操便着手开始培养下一代的接班人,这便拉开了以曹丕为核心的夺嫡之序幕。

《七步诗》的背后,是曹丕一手策划的夺嫡之争


02曹冲称象,或引来杀身之祸。曹丕为夺嫡以毒蛇加害于曹冲

在曹操的诸多儿子当中,当属曹冲最为聪颖。一直以来,曹冲的名气也是响彻古今,我们在小学课本中便学习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内容在史书《三国志.魏书》里面,也有着详细的记载:

《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如记载中所言,曹冲在五六岁时便已经展现出“天才少年”一般的聪明和睿智,并且凭借着“石头称象”的故事而名震四方。曹操也因此对曹冲视若珍宝而宠爱有加。但殊不知,曹冲机智“称象”之时,却给自己引来了七年之后的“杀身之祸”。

赤壁战败后,曹操发现了司马懿的才华,于是将其带回许昌,并命其为曹冲的老师。曹操此意已十分明了:

即欲将曹冲册立为世子。

此举彻底激发了曹丕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怨恨。曹丕素来抱有帝王之志,对于世子之位更是垂涎已久。在看出父亲曹操无意于册立自己为世子之后,曹丕便开始筹划和实施着“煮豆燃豆萁”的夺嫡之计。

在相府中,曹丕命人将毒蛇暗中放入曹冲的寝房,并在相府中作出毒鼠伤人的假象以掩人耳目。果然,毒蛇将曹冲咬至重伤,而众人多以为是毒鼠所为。为了证明曹冲是被毒鼠所伤,煞费苦心的曹丕还使用了连环“苦肉计”,作出了自己同样被毒鼠咬伤的“真相”。谁知这一切曹丕看似可以瞒天过海的阴谋举动,始终都没有逃得过荀彧和曹操犀利的眼睛。当曹操知道曹冲是被曹丕陷害之时,曹操火冒三丈,可为了顾全大局,曹操选择了息事宁人就此作罢。而可怜的曹冲因中毒太深最终无力回天。

曹冲之死,正如司马懿所言,实属必然!因为曹冲自幼聪慧,他的聪明才智超过了所有兄长,他所得到的恩宠也超过了所有兄长,故而曹冲被害实属必然,只是在于时间的早晚罢了。

《七步诗》的背后,是曹丕一手策划的夺嫡之争


03曹操许昌封王,曹丕发动政变奇袭世子之位

曹操大败西凉军之后,群臣力谏汉献帝要求封王于曹操,此举却遭到曹操心腹荀彧的不从。于是曹心一狠,便暗中赐死荀彧。眼看着父亲曹操已经封王,而世子之位也亟待新主。于是曹丕翻手为云,自导自演策划了一场“贼喊捉贼”的宫廷政变。

当曹操带着曹丕凭吊荀彧之时,曹丕早已暗中命令耿纪率兵进攻曹操寝居五凤楼。千钧一发之际已然到来,于是曹丕率兵上前亲剿耿纪,在父亲曹操面前俨然“成功护驾”。如此雕虫小技,没两眼便被曹操看破,曹操一怒之下,斩杀了曹丕手下参与“护驾”的数位文臣。

曹丕如此“用情颇深”,自是让曹操犹如吃了几口黄连一般有苦难言。自从曹丕毒害曹冲以来,曹操对曹丕就已经怀恨于心,倘若不是为了顾全魏室一统天下的“香火”,说不准曹操真会手刃曹丕以“大义灭亲”。可是曹操最信任的另外两个儿子当中:曹彰喜武厌文,难堪世子之位;而曹植却喜文厌武,同样难堪世子之位。得此曹丕一顿“猛虎操作”,曹操深知曹丕志在天下而心狠手辣。可再次权衡利弊以后,曹操最终释怀,册立曹丕为世子。

《七步诗》的背后,是曹丕一手策划的夺嫡之争


04“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在曹丕的逼迫下,曹植“七步成诗”

曹操自陈留起兵之后,便身经百战。后来更是凭籍“天子”之名,征讨四方。曹操戎马一生,早已身心俱疲。诸事操劳之余,早已患上头痛之疾。而以曹丕为核心的世子之争,致使曹氏兄弟手足相残的画面,更是让曹操愤恨不已,沉郁寡欢。之后,曹操在拒绝了孙权上谏请其称帝的提议之后,头痛之疾轰然爆发,在愤恨中曹操最终释然传位于曹丕,而后便撒手人寰,结束了其传奇的一生。

得知父王归天,曹彰率领十万大军准备入城奔丧。曹丕惶恐曹彰欲与之争王,便命司马懿前去说服曹彰交出兵权。在司马懿的游说之下,曹彰最终交出兵权,退出了“魏王”之争。

此时的曹丕已成新的魏王,如今更是军权在握。时下曹丕若想取曹彰和曹植的性命,也定然如探囊取物,垂手可得。但如今曹彰已交出了兵权,已经不足为虑;而曹植却才华横溢,在朝中仍有数多党羽。为了除却后顾之忧,曹丕欲将曹植置于死地。

次日,在殿堂之上,曹丕命曹植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赋诗一首,若赋得成,则贬之;若赋不成,则杀之。此时的曹植心如刀割,他一边踱步,一边回想着曹氏兄弟之间的种种,不禁酣然泪下。于是在第六步之时,曹植便赋成了《七步诗》如下: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即成,满朝文武皆为之动容。曹丕也应诗泪下,于是最终赦免了曹植的死罪,将其贬为安乡候(今湖南常德安乡县)。

《七步诗》的背后,是曹丕一手策划的夺嫡之争


05解析曹植《七步诗》的艺术手法

《七步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除了因为其中蕴含着三国的历史典故之外,更在于诗中的内容、意境以及诗词背后的艺术表现。

诗中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中,诗人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先将“兄弟”暗喻成“豆”和“豆萁”,再将豆子在锅中沸腾的景象比喻成“豆”在“哭泣”,同时给予了豆子以“人物”的生动形象。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则进行了托物言情:借助“豆萁煮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手足相残”的谴责和悲愤之情

这首《七步诗》是一首标准的五言绝句,诗人曹植更是五言绝句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五言诗,实现了汉代乐府诗到文人诗的过渡和转变。曹植之后,五言诗便得到了蓬勃发展,更是在唐朝时期达到了发展高潮。

结束语: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在一步步的计算和发展之中,公元220年,曹丕终于废汉称帝,结束了汉朝405年以来的统治,建立了真正意义上三国时期的魏国。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