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當前“殺熟”小動作不止,天貓為何有恃無恐?

作為國內最大的網上購物平臺之一,天貓再次登上輿論風口,不是因為“三八女神節”,也不是因為“315消費者日”,而是捲入了“大數據殺熟”風波。有網友在對比後發現,一款相同的某品牌洗面奶,88VIP用戶顯示的價格高於普通用戶。這引起了消費者的熱議和不滿。

315當前“殺熟”小動作不止,天貓為何有恃無恐?

3月8日,天貓超市官博發表聲明,否認了大數據殺熟一說,稱價格不同的原因系“新人專享價”標識在該商品頁面上沒有正常顯示。但這個說法顯然沒能平息眾怒。

不同“新人”不同價?

天貓超市將88VIP購買價格更高的“鍋”甩給新人專享價的舉動,成功讓消費者感受到了“智商被侮辱”,不少網友直言“我看起來像傻子嗎”?

原因很簡單,新人專享價顯示異常的說法,並沒有辦法解釋為何一款相同的洗面奶,88VIP顯示價格24.9,而普通用戶的顯示價格有著21.9和16.03之分。天貓含糊其辭的聲明裡,也沒有給出21.9與16.03究竟哪個是新人專享價的答案。無論哪個是所謂的新人專享價,另一個價格也都比88VIP用戶的購買價格低;如若兩個都是新人專享價,難道“新人”還被劃分了三六九等,不同的“新人”專享價格也不同麼?

據E俠君瞭解,天貓超市“殺熟”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了。去年4月,黑貓投訴上就接到過相關的投訴,天貓超市上的某款牛奶,普通用戶購買一箱的價格為36.96元,而88VIP會員購買則需要49.9元。奶粉、紙尿褲等商品則是“殺熟”重災區。

315當前“殺熟”小動作不止,天貓為何有恃無恐?

不僅是天貓,包括滴滴、飛豬、去哪兒等在內的許多互聯網公司的用戶,都曾有過被“殺熟”的經歷。2019年3月,北京市消協曾發佈過一項有關“大數據殺熟”的調查,結果顯示56.92%的消費者曾有過相關經歷。一位美國經濟學家的分析成果顯示,“個性化定價模型”可以使企業的利潤增加12%,這也無外乎互聯網企業們如此熱衷於“宰客”。

“殺熟”現象並非互聯網企業的獨創,早在互聯網誕生之前,“殺熟”行為就已經存在於交易買賣中。例如每天清晨在街邊擺攤的水果小販,可能就會將蘋果六元一斤賣給好說話的你,而轉過頭來五元一斤賣給挑剔的其他顧客。只不過,互聯網的誕生讓一切信息都變得透明起來,讓“宰客”行為難以遁形,對此,互聯網企業往往會採取各種方法,利用大數據、平臺與消費者信息不對稱等,讓“殺熟”變得更為隱蔽。

如若生活中充滿大數據殺熟的現象,其實是很可怕的。試想你買一件衣服,價格永遠比其他人貴幾十幾百;出門旅遊,打折機票不會顯示在你的頁面上;玩一款遊戲,總在不得不停下充值的手時才能得到自己心儀的道具……大數據讓消費者網上衝浪如同“裸奔”,這並不是一句玩笑話。

天貓為何“有恃無恐”?

據E俠君瞭解,像天貓這樣利用大數據殺熟的行為,涉嫌違反《電子商務法》、《價格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且涉及侵犯公民個人隱私,最高可罰款50萬元。而天貓被曝出“殺熟”的時間點,距離3月15日消費者權益日僅一個星期。監管當前仍“頂風作案”,天貓為何如此“有恃無恐”?

事實上,由於大數據殺熟的隱蔽性,消費者一般很難發現平臺的同商品不同價行為,即使發現,想要維權也是非常困難的。平臺常常會以商品型號、配置不同以及套餐優惠不同、時間點不同等理由進行辯駁,同時又不會公佈其具體的規則和算法,消費者通常很難找到有效的證據支持,而平臺行為是否屬於“殺熟”也難以界定。這就給不法商家們提供了“鑽空子”的機會。

另一方面,天貓依仗的是它在網購界難以取代的地位。天貓是由淘寶商城的部分業務衍生而成的,而作為2003年就已成立,並將消費者網購習慣培養起來的電商購物平臺,淘寶擁有著龐大的商家和用戶基礎。近日以來,受到疫情影響,消費者大多足不出戶“宅”在家裡,大部分消費行為都通過線上完成,不少商家也將銷售轉移至線上,天貓、淘寶吃足了紅利。根據淘榜單數據,僅今年2月,淘寶新增商家數量就達100萬之多,淘寶直播“雲生活”的用戶增幅達153%。毫無疑問,淘寶仍然行駛在快車道上。

不過,不知道是否“老大”位子做的太安逸,天貓近年來也是“騷操作”頻出。去年雙十一,天貓就被曝出逼迫商家進行平臺“二選一”的操作,揭竿而起反對“二選一”的格蘭仕,其天貓店鋪更是在各大電商促銷節點遭到接二連三的技術屏蔽和限制,損失慘重。此外,天貓利用大數據殺熟的操作背地裡也間或發生,此次欺騙88VIP用戶的事件,更是讓其忠實的用戶群體感到失望和不滿。商家和用戶是天貓賴以生存的資本,天貓種種為了爭取利益而違背道德的行為,的確會讓人產生質疑,天貓是不是已經“飄了”?

但要知道,天貓並不是完全一家獨大。一直以來與天貓形成強力競爭關係的京東,和近些年的後起之秀拼多多,都在努力蠶食著天貓的市場地位。眼下,天貓可以仗著自身的優勢為所欲為,但難免會有“玩脫”的一天。天貓應該藉由此次的大數據殺熟翻車事件好好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