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当前“杀熟”小动作不止,天猫为何有恃无恐?

作为国内最大的网上购物平台之一,天猫再次登上舆论风口,不是因为“三八女神节”,也不是因为“315消费者日”,而是卷入了“大数据杀熟”风波。有网友在对比后发现,一款相同的某品牌洗面奶,88VIP用户显示的价格高于普通用户。这引起了消费者的热议和不满。

315当前“杀熟”小动作不止,天猫为何有恃无恐?

3月8日,天猫超市官博发表声明,否认了大数据杀熟一说,称价格不同的原因系“新人专享价”标识在该商品页面上没有正常显示。但这个说法显然没能平息众怒。

不同“新人”不同价?

天猫超市将88VIP购买价格更高的“锅”甩给新人专享价的举动,成功让消费者感受到了“智商被侮辱”,不少网友直言“我看起来像傻子吗”?

原因很简单,新人专享价显示异常的说法,并没有办法解释为何一款相同的洗面奶,88VIP显示价格24.9,而普通用户的显示价格有着21.9和16.03之分。天猫含糊其辞的声明里,也没有给出21.9与16.03究竟哪个是新人专享价的答案。无论哪个是所谓的新人专享价,另一个价格也都比88VIP用户的购买价格低;如若两个都是新人专享价,难道“新人”还被划分了三六九等,不同的“新人”专享价格也不同么?

据E侠君了解,天猫超市“杀熟”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去年4月,黑猫投诉上就接到过相关的投诉,天猫超市上的某款牛奶,普通用户购买一箱的价格为36.96元,而88VIP会员购买则需要49.9元。奶粉、纸尿裤等商品则是“杀熟”重灾区。

315当前“杀熟”小动作不止,天猫为何有恃无恐?

不仅是天猫,包括滴滴、飞猪、去哪儿等在内的许多互联网公司的用户,都曾有过被“杀熟”的经历。2019年3月,北京市消协曾发布过一项有关“大数据杀熟”的调查,结果显示56.92%的消费者曾有过相关经历。一位美国经济学家的分析成果显示,“个性化定价模型”可以使企业的利润增加12%,这也无外乎互联网企业们如此热衷于“宰客”。

“杀熟”现象并非互联网企业的独创,早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杀熟”行为就已经存在于交易买卖中。例如每天清晨在街边摆摊的水果小贩,可能就会将苹果六元一斤卖给好说话的你,而转过头来五元一斤卖给挑剔的其他顾客。只不过,互联网的诞生让一切信息都变得透明起来,让“宰客”行为难以遁形,对此,互联网企业往往会采取各种方法,利用大数据、平台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等,让“杀熟”变得更为隐蔽。

如若生活中充满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其实是很可怕的。试想你买一件衣服,价格永远比其他人贵几十几百;出门旅游,打折机票不会显示在你的页面上;玩一款游戏,总在不得不停下充值的手时才能得到自己心仪的道具……大数据让消费者网上冲浪如同“裸奔”,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天猫为何“有恃无恐”?

据E侠君了解,像天猫这样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涉嫌违反《电子商务法》、《价格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且涉及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最高可罚款50万元。而天猫被曝出“杀熟”的时间点,距离3月15日消费者权益日仅一个星期。监管当前仍“顶风作案”,天猫为何如此“有恃无恐”?

事实上,由于大数据杀熟的隐蔽性,消费者一般很难发现平台的同商品不同价行为,即使发现,想要维权也是非常困难的。平台常常会以商品型号、配置不同以及套餐优惠不同、时间点不同等理由进行辩驳,同时又不会公布其具体的规则和算法,消费者通常很难找到有效的证据支持,而平台行为是否属于“杀熟”也难以界定。这就给不法商家们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

另一方面,天猫依仗的是它在网购界难以取代的地位。天猫是由淘宝商城的部分业务衍生而成的,而作为2003年就已成立,并将消费者网购习惯培养起来的电商购物平台,淘宝拥有着庞大的商家和用户基础。近日以来,受到疫情影响,消费者大多足不出户“宅”在家里,大部分消费行为都通过线上完成,不少商家也将销售转移至线上,天猫、淘宝吃足了红利。根据淘榜单数据,仅今年2月,淘宝新增商家数量就达100万之多,淘宝直播“云生活”的用户增幅达153%。毫无疑问,淘宝仍然行驶在快车道上。

不过,不知道是否“老大”位子做的太安逸,天猫近年来也是“骚操作”频出。去年双十一,天猫就被曝出逼迫商家进行平台“二选一”的操作,揭竿而起反对“二选一”的格兰仕,其天猫店铺更是在各大电商促销节点遭到接二连三的技术屏蔽和限制,损失惨重。此外,天猫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操作背地里也间或发生,此次欺骗88VIP用户的事件,更是让其忠实的用户群体感到失望和不满。商家和用户是天猫赖以生存的资本,天猫种种为了争取利益而违背道德的行为,的确会让人产生质疑,天猫是不是已经“飘了”?

但要知道,天猫并不是完全一家独大。一直以来与天猫形成强力竞争关系的京东,和近些年的后起之秀拼多多,都在努力蚕食着天猫的市场地位。眼下,天猫可以仗着自身的优势为所欲为,但难免会有“玩脱”的一天。天猫应该借由此次的大数据杀熟翻车事件好好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