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套卻扎心,這部電影道出北漂艱辛

在家宅著無聊,去開了個vip,補一些之前很想去影院但是沒來得及看的電影,比如這部:親愛的,新年好。

其實是部很老套的片子,看到開頭的時候就可以隱約猜到結局的那種。但就像所有的青春片,愛情片,童話故事和關於成長的傳說一樣,雖然已經知道了劇情走向和人物結局,卻仍然可以在結局哭的稀里嘩啦的。

看的是別人,哭的是自己。

這是一部很俗套的講北漂大齡女青年的故事,故事的最後,女孩在家人的支持下回到了北京,跟喜歡的男孩表白,自己的文字被出版社賞識,十分圓滿。

俗套卻扎心,這部電影道出北漂艱辛

奇怪的是,我一二十多歲的小姑娘,也算是衣食無憂平安健康的長大了,卻跟白百合飾演的大齡北漂倒黴女青年小白產生了很多共鳴。

可能從小就知道自己註定要“漂”著,所以對那些外地人在他鄉的新聞消息總是過於敏感,不斷給自己打著預防針:會很難,你要有心理準備。這或許能解釋一些為什麼。

冷漠,孤獨,一直很喪,是電影裡女孩對小白的評價,很真實。而大多數時候,我們以為那就是理智,成熟,處變不驚。強制的壓下一切的情感,不去感受,以為這樣,就可以處理好一切事情。然後一次又一次的發現,即使自己竭盡全力,事情還是接踵而至,而身邊早已沒有了那個可以發洩情緒的人。

於是惡性循環,一邊強撐著搖搖欲墜即將洩洪的委屈,一邊擺著一張撲克臉處理事情,旁人覺得你hold住,自然也就忙別的去了,於是你只能繼續悶頭努力。

到了最後,自己都覺得哭是一件矯情又幼稚的事情,喝醉了做傻事是丟人的事情,浪費時間,被小事感動的稀里嘩啦的,是小孩子才會做的事情。

不瘋,不愛,不浪費。

不聞,不問,不動情。

俗套卻扎心,這部電影道出北漂艱辛

小白同學倒黴嗎?倒黴。正常嗎?正常且普遍。

小白投奔當時的男朋友去了北京,一年以後分手了。男生沒有任何理由,單方面分手,或者直接失蹤了。雖說電影裡為了襯托出男主的好,把其他的男性都刻畫成渣男,但是這年頭遇到渣男的概率,其實挺高的。又或者,長這麼大, 哪個女生沒碰見過那麼幾個渣男呢?

光故事都能聽一把,聽到最後都是大同小異的戲碼。

小白本來是做紙媒出版的,但整個行業都不景氣,最後不得不去做銷售賣樓。銷售金金曾這樣評價小白:你不適合做這個,老端著。

但是小白不服輸,在人生的岔路上拼了命的去努力,刷樓發傳單被保安追趕,加班加點的給客戶打電話。意識到自己不合適,但是又別無選擇,似乎當下就是最保險最穩妥的不累託最優。

小白當初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工作,但後來她逃走了。再一次聽到朋友的消息是對方死於胃癌。小白在老家的海邊上大哭,可是人生沒有後悔藥。

小白在北京的第八年,母親突發疾病,再也無法像一個正常人一樣生活自理。面對母親在老家突然失蹤,她不得不拒絕約會,坐大巴回家找人。知道母親有輕生的念頭,只能義無反顧的回家照顧母親。

這些細小的片段集合在兩個小時的電影裡,我們覺得這姑娘太倒黴了,但放到一個人的一生去看,都是很正常很可能發生的事情,可能是每時每刻都在上演的事情。

俗套卻扎心,這部電影道出北漂艱辛

關於喜歡,長大之後,總會有點扎心。

小白被一個小了她七歲的後輩追求,她喜歡人家,但是拒絕了。在兩個人獨處人家又告白了之後,小白說出:沒有理由的喜歡,就只是喜歡罷了。這種看起來好成熟好有道理但是拆開來看全是逃避的話。

或許30歲以後的人,覺得談戀愛對於自己這個年紀已經是奢侈品了,有錢才能買得起。以結婚為前提互相瞭解,門當戶對,能一起搭夥過日子,好像才是30歲以後的人談戀愛的基本配置。

但如果真的是這麼想,小白不會因為這件事難過的,也不會去想看那場戀愛的犀牛。

這是“我想”和“我應該”的對抗,很多時候,我們把這兩者混為一談,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既然活不成千篇一律,就自然會在“我應該”面前叛逆。

俗套卻扎心,這部電影道出北漂艱辛

說實話,我不太相信那個圓滿的結局。

再傻乎乎的小姑娘也不會在房東的冷言冷語下持續發光發熱,再痴情的小奶狗也不會在三番五次的被拒絕之後依舊死皮賴臉的嘗試。

而那個手稿可以出版的結局,或許是真的才華橫溢,或許是碰巧和幸運。

但我會相信的是,一次一次的借喝多的名義做想做的傻事,一天一天走在車水馬龍的街頭突然有點難過,在深夜去大排檔擼串,在週末和晚上繼續加班,在人前走成一隻圓規,在家裡哭的像攤爛泥。

俗套卻扎心,這部電影道出北漂艱辛

我們總想成為那個冷靜理智大人,一直拒絕承認,其實也很想做那個撞了南牆也不回頭的孩子。

成年之後,做孩子是需要勇氣的,這個勇氣可以來自於堅實可靠的家庭,富足堅挺的餘額,或者樂觀大條的內心。

我們羨慕那些有這些的人,也深知自己沒有那個。

我們承擔責任,我們處理問題,我們冷靜理智,我們不哭不鬧。

跨年的時候,沒有煙火和炸雞,沒有啤酒和吶喊,只想平平安安,順順利利,健健康康,再奢求一點點快快樂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