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战国玉龙


故宫博物院-战国玉龙

【玉镂雕龙形佩】


故宫博物院-战国玉龙

【玉镂雕龙形佩拓片】


  玉镂雕龙形佩,战国,长21.4厘米,宽10.9厘米,厚0.9厘米。
  玉料呈青色,有深浅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佩体片状,龙形,两面镂雕相同纹饰。龙张口回首,龙身满饰谷纹,尾上雕一大鸟,龙头内外侧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鸟。于龙身中部有一圆形钻孔。
  此器1977年于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墓为战国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国都城寿春仅20公里。同此形制的玉佩,该墓共出土两件,出土时分别置于人体盆骨的左右,显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组玉佩之一。此种龙凤佩是战国时期特有的造型,手法夸张,图纹精美,线条卷曲相连,龙凤组合浑然一体,体现了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此器体大且完好精美,实属罕见,显示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

故宫博物院-战国玉龙

【青玉龙】


  青玉龙,战国,长16.4厘米,16.2厘米,宽11厘米,11.2厘米,厚0.5厘米。
  玉色偏绿,内含褐色、墨色斑点及絮斑。作扁平龙形,龙身弯曲,阴线勾勒轮廓。表面减地浅浮雕谷纹。龙身钻一孔以供系挂。
  两周时期,伴随比德于玉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礼制用玉获得空前发展。玉器也因此从主要为原始宗教活动的法器,祭祀神灵祖先的祭、享礼器,发展成为具有特定内涵、相对固定组合形式的节步速、别尊卑的组佩饰。其长短、结构的繁简、玉质的好坏、碾琢的粗精,往往与使用者的身份相关。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组佩的形制、结构不尽相同,但多以各种形状的玉片饰,或辅以其他材质的珠饰,穿连、组合而成。这些生前佩带的玉组佩,通常质美工精。
  在中国古代,玉被认为具有保护死者尸身不朽的功能,因此往往在墓葬中随葬玉器。这些玉器通常可分两类:一类是生前使用、死后随葬,称葬玉;一类是专为殓尸而制,称殓玉。本品为战国时期典型的玉龙形佩造型,但材质不精,碾琢粗糙,应是比照生前玉组佩制作的、专门用于随葬的玉组佩的一部分,属于殓玉。类似的青玉龙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仍有所见。

故宫博物院-战国玉龙

【玉龙纹璜】



  玉龙纹璜,战国,长7.4厘米,高5.2厘米,宽0.5厘米。
  玉为白色,通体褐色浸斑,表面有较强的玻璃光。器呈片状、跨栏形。运用阴刻等技法进行雕刻,两面纹饰相同,琢双龙首。上方中间有一穿孔,用于穿系。


  玉璜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中,战国时期也较为流行,造型主要为长弧形或半璧形。多为双龙首、双鱼首等,两面雕刻云纹、涡纹等纹饰。有的璜下边还有镂雕装饰。
  这件玉璜的造型有别于多数玉璜,较为少见。

故宫博物院-战国玉龙

【玉龙首璜】


  玉龙首璜,战国晚期,长17.4厘米,高6厘米,厚0.3厘米。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出土。
  璜玉料暗青色,局部有因埋藏浸蚀而产生的色变,片状,弧形,约为三分之一圆周。璜两端雕侧面的龙首图案,其形似兽,耳贴于颈部,上唇厚大,下唇尖细,嘴部镂空且刻有齿纹。璜身饰凸起的谷纹,谷粒间以细阴线勾连。璜的上部中间有一小孔,供穿绳系挂。
  龙首玉璜在商代已出现,一般为单龙首,璜体似龙身。西周时期出现了双龙首璜,璜身多饰以弧线勾连而成的龙身。战国时期的龙形佩较多,其中一些制成了璜形。这类龙首璜的璜身完全没有龙的含义,所表达的内容较龙形璜更为宽泛。此璜为战国时期龙首璜中较大的作品,两端的龙嘴可悬挂其它佩件,因而应是成组玉佩中位于上部的玉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