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关慧明:踏踏实实服务农民一辈子

——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技特派员关慧明

  8月13日,骄阳似火。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一群农民手抱大白菜在化德县境内的内蒙古东西贯通的一级公路边,翘首盼望。

在探索实践中,磨炼出一套防治病虫害本领

  一辆淡蓝色沃尔沃城市越野车从西北驶来,停在农民们身边。驾驶室走下来一位身体发福,头发微卷,肤色白皙,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
  农民们一下围了上来。“关老师,你看这白菜还有救没?你说没救了,我们就死心了。”
  中年男子接过白菜看了看,这白菜只有大叶子,没有芯。他胸有成竹地对农民们说:“有救。”农民们一脸愁容顿时消失……
  被农民称为“关老师”的中年男子是乌兰察布市科技特派员、市新技术开发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达斡尔族关慧明。自1985年关慧明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26年来,不论遇到什么坎坷,什么困难,一年有300天在农村度过,乌兰察布市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印刻着他的足迹。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探索、不断的研究,关慧明磨炼出一整套在冷凉地区种植蔬菜、防治各种病虫害的本领,培养出一批农民技术员,在乌兰察布市形成了农业科技服务网络,被当地农民誉为“科技财神”。关慧明说:“我要踏踏实实为农民服务一辈子。”

 “科技特派员制度,让梦想成真”

  关慧明说:“刚开始下乡时每天8毛钱补助,每到一地只是讲课发资料,当农民生产上每个环节需要现场服务、指导时,科技人员却没有经费下不去。”
  一次察右前旗罗家村打来电话,说是蔬菜病害严重。关慧明花50元打的到现场解决问题,回来后受到严厉批评。
  是在办公室喝茶聊天,还是下乡?关慧明内心斗争着。
  农民一次次电话、温室里一个个解决不了的难题,使关慧明心急如焚。下乡?没有经费,“自费也要下乡!”关慧明下定了决心。
  2000年前,当时所在的单位,因不同意关慧明在农村服务,还停发了几年工资。关慧明义无反顾地坚持走遍了乌兰察布市和张家口尚义地区所有的温室、菜地,每年行程上万公里,指导农民科学种菜。
  遇到技术难题怎么办?关慧明自己开辟试验田,自己建起实验室,自立项目自费研究。买书查资料、购买实验材料、下乡服务等,花掉了关慧明全部的工资,加上家人的资助,邻居的借款,投进了10多万元。连续7年,关慧明及妻子没有添置1件新衣服。2000年,单位新上任的领导,十分赞赏关慧明的作为,关慧明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邻居给关慧明做了一身新衣服。


  一面是农民对技术的渴望,一面是科技人员没有经费下乡,路在何方?关慧明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一脸无奈。“是科技特派员制度,让梦想成为现实。”
  关慧明说:“不走科技特派员的路,单等政府出资,可能到退休你的理想还是个梦。”
  2003年11月,乌兰察布市开始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市科技局给关慧明的5人蔬菜小组每年拨款1万元。2003年到2004年的冬季,5人集资买了辆小面包车,揣着山东复发中记(公司)的圆葱订单,走村串户,培训引导,落实了1000亩订单任务。从春到秋,5人小组吃住在田边地头,手把手教农民种圆葱,1年下来农民每亩增收1000多元,5人小组也得到10万元回报。
  关慧明幽默地说:“我终于从地下工作者,转变成地上工作者了。”

来源:科技日报(2011年12月2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