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暴跌,罕见触及熔断,对A股市场带来了什么警示?

作为全球颇具影响力的金融市场,美股的涨跌牵动着全球投资者的神经。然而,从今年2月下旬以来,美股市场却出现了单边下行的走势。市场好不容易送别了充分悲观情绪的2月份,但在3月份到来之际,市场却并未展现出明显止跌的迹象。就在本周一,美股三大指数开盘就暴跌约7%,盘中还一度触及熔断机制。


  纵观美股市场的历史走势,触及熔断机制也是非常罕见,至今仅出现第二次的熔断现象。根据美股市场的熔断机制设置,当市场触及到7%及以上的跌幅时,市场将会触及第一级的停盘需求,且暂停15分钟的交易时间,为市场提供一个短暂的冷静期。当市场的跌幅触及13%时,市场再次暂停交易,时间上也是设置为15分钟。至于最极端的情况,则是在美股市场出现20%的跌幅时,整个市场将会提前结束交易。
  作为全球最为成熟的股票市场,在今年2、3月份却出现了非常不理性的波动走势,确实加剧了市场的担忧情绪。对近期美股市场的急跌走势,疫情持续扩散是导火索,近日的油价暴跌则是加速了市场下行的速度,且在市场运行趋势向下的过程中,市场往往处于放大利空,缩小利好的状态。
  实际上,针对美股市场的加速下行走势,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之前十年美股大牛市所积累的获利盘集中释放的真实写照。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持续上涨的过程中,美股市场本身的估值水平已经处于中等偏高的状态,如今借助疫情持续扩散的因素,却成为了美股加速下行的导火索,并在短时间内挤压掉市场大量的估值泡沫压力。
  在市场处于非理性单边下行的过程中,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市场对未来抱有不确定的预期。这一种不确定预期,既包括了疫情扩散程度的不确定性,也包括了全球经济发展目标的不确定因素,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票市场,一旦面临停产停工或经济增速下滑等压力,对股票市场的冲击影响自然不可小觑。

  在美股的历史表现中,熔断机制从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冷静期的设置,也为市场的非理性抛售行为有所降温。但是,与之相比,曾经在2016年年初,A股市场就经历了一轮熔断非理性下跌的走势。时隔四年的时间,目前A股市场指数仍未完全收复当时的非理性下跌空间,投资者对熔断机制还是心有余悸。
  针对当时A股市场的熔断机制设置,归根到底还是没有充分意识到我们市场自身的运行特征。在实际情况下,我们的熔断机制是建立在涨跌幅限制以及T+1的交易制度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当时的市场以沪深300作为基准指数,对这一基准指数的设置,实际上忽略了多数中小市值股票波动率更高的因素。由此一来,在沪深300仍未触及熔断阈值之际,已经有大量的股票处于跌停板的位置之上,这个时候采取熔断暂停交易的方式,就显得画蛇添足了。
  至于美股,其熔断机制的设置,本身建立在充分市场化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市场并没有设置涨跌幅限制以及T+1交易制度,由此大幅提升了市场的交易效率以及资金利用效率。在高效的流动性背景下,即使面临突发性的交易风险,熔断机制所带来的冷静期也会起到减缓资金集中抛售的压力。
  时至目前,在A股市场波动率有所稳定的背景下,熔断机制的设置似乎显得并不那么必要。但是,我们仍需要充分总结四年前的经验教训,在未来市场逐渐接轨海外成熟市场之际,我们也需要准备好一套符合自身市场发展需求的熔断机制用作备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